【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731692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备课资料一、郊区城市化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000万(占全美国人口的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币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所谓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

2、城,新建住宅的80分布在郊区。巴黎60年代后期共有320万个居住单元,其中200万个位于郊区。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首先迁往郊区的有商业服务部门。商业服务部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人口的向外迁移,势必使商业服务部门随之外迁。加上50年代以来零售商业的现代化,超级市场、巨型市场、购物中心纷纷出现,它们占地面积大,兴建在地价便宜的郊区更适宜。如芝加哥市1950年的零售商业职工,73分布在中心市区,郊区只占27。到了1970年,这个比例已经各占一半了。在商业服务部门之后外迁的,是事务部门。各类事务机构历来是西方国家特大城市中心区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由于事务

3、部门需要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使事务部门的向心性比商业部门还要强烈。但自70年代后,城市中心地价太高,上涨速度太快,迫使某些事务部门向郊区搬迁。另外,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部分地取代了事务机关面对面直接接洽的业务,使事务部门有可能脱离闹市区,进入郊区。在商业服务部门外迁的同时,工厂也向郊区迁移。现代工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流水线作业,使占地面积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中的土地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的压力,迫使工厂向郊区迁移。此外,卡车运输和公路系统的现代化,也为工厂在郊区集聚提供了便利条件。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相当人口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居民点,它随生产力发展而产生,并随生

4、产力发展而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城市化的产生,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所谓城市化,是指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城市数目增多。早期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生产率低,不能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这时城市数目少,城市化还没有开始。城市化的开始之时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之时。工业革命以后,新城市应运而生,成为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目猛增。1800年世

5、界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只有7个,1900年增加到42个,1950年又增加到175个。1900年特大城市世界上只有7个,1970年就增加到100个左右。城市和大城市的增多,加速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形成,如美国出现了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带。德国有鲁尔区城市带等。第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革命时期,是城市化进程空前加速时期。随着工业企业、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英国伦敦在1545年只有81万人,到1901年已达到658万。美国纽约在1800年仅6l万人,到1950年增至1230万人,日本东京在i950年为670万人,1990年增加到1810万人。城市人口的

6、增长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级大城市,如东京和墨西哥城等。同时,人口的增长刺激了工业企业、城市环保、住房城建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展。第三,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人口的迁移,农业人口的剧增,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城市化最突出的表现。初步城市化的国家,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0以下;中等城市化的国家,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070;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于70。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业人口向郊区流动,使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它有三点表现:第一,城市人口

7、向郊区移动,城郊差别减小。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导致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它们在城市周围大建新城和卫星城,将城市人口、文化、产业一并带到郊区,这种现象在西方一些大城市尤为严重,被称为“美国式郊区化”现象。超级市场、高档住宅、大型停车场的构建,一改郊区简陋的面貌,使城市和郊区之间在生产和消费上趋于平衡。此外,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使大量人口频繁往来于城市和郊区之间成为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钟摆式”移动趋势。这是逆城市化的开始。第二,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减少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英国伦敦从1950年到

8、1970年的20年间,城市人口减少了lO万人。其他像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每年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口的减少使城市规模逐渐缩小,大城市趋于消失.乡村人口增加,城乡人口差别缩小。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第三,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向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迁移。乡村清洁的环境。优越的就业条件,宽松的氛围吸引着城市人口涌向乡村,致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逆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三、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随着各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非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世界城市

9、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根据联合国的统计,1950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增长了37左右,在欠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而在最不发达的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现在,全世界人口超过i00万的大城市已达到325座,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20座。预计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亿将是城市居民。目前世界城市发展主要呈现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非正规的和过度的增长为特征的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集中于非洲西撒哈拉以南、印度次大陆等地区,其特点是人口增长迅速、极其依赖非正规行业的经济、极度的贫困、贫民窟成片、存在根本性的环境和卫生问题等。第二种是以经济高度增长为特征的城市,这

10、类城市主要集中于东亚、拉美、中东等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人口增长率在下降,有些城市已经面Il缶老龄化的问题,富裕的生活带来了环境问题等。第三种是以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成熟的城市,这类城市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特点是人口稳定或者下降、人口老龄化、小的家庭比例在增加、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两极分化等。不过这类城市拥有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足够资源,它们具有向郊区转移的倾向,在那里再形成新的中心。城市化在让人类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受到“城市病”的困扰,全球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更加重了“城市病”的流行。据世界观察研究所去年6月发表的题为改造城市为了人们和地球的调查报告表明,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

11、2,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却占总排放量的78。城市人口消耗了生活用水总量的60。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2/3以上居住在发展中国家,他们中的贫困人口约有15亿,至少有6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仅因饮水不洁每年就造成1000万人死亡。此外,日益恶化的基础设施及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疾病、失业、犯罪、城市治理资金匮乏和管理者决策水平低下等问题,不仅威胁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而且威胁着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从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所存在问题来看,本世纪世界城市发展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降低大中城市人口的增速,合理规划中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减轻

12、压力;二是提高城市行政管理水平,有效管理城市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适应技术的飞速进步,致力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保持城市、远离城市的地区和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物资和能量的相互流动,降低大城市物资和能源消耗的总体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四是改善教育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以避免环境污染。促进社会融合;五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调整政府预算和长期投资计划,合理使用税收,鼓励中央、地方、社区、私人以及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等。四、城市化,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趋势。预计2006年世界城市化的水平

13、将达到5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将驶入新的航道。2000年我国的GDP也已达到了l万亿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36,目前只有约1.4亿人居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当前,我们必须加快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地区大都市带的建设,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经济增长的航空母舰,加强城市和区域经济间的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根本转变,使得小城市的发展能够在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整个城市体系中得到提升。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威胁就是找不到足够大的资本容纳领域,也就是说“找好项目难”,其次

14、就是经济增长而就业弹性长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我国拥有12亿人口,而我们的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就出现了买方市场。从现象来分析,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的表现,从深层次因素来看,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严重失调或者说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直接结果。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7515万元,同比增长30.8,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销售收人和利润率也分别增长了29.8和28.5,它表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对高技术产业提出了比预计中更加强劲、丰富的需求。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最核心因素之一消费不足的角度来讲,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尤其是高素质人口的不断增加,它必然带来人们

15、生活观念的改变。法国巴黎百富勤最新中国消费前景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而到2010年,以上数字将翻番,未来1020年,轿车将开始大比例地进入家庭,而教育、医疗、旅游、电信和家庭娱乐商品的更新换代都将成为消费指数增长速度较快的项目。笔者认为,对于一个人口13亿、人均GDP不超过1000美元的国家来说,只要10年后有3亿人能达到现在美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就可以为今后20年年均8以上的增长提供足够的动力。当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效能、高效率的城市、宜人居住环境的可居性

16、城市、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文明城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2l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来源:经济参考报)五、上海快步提升城市化如果说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0美元左右是握准了上海市民个人生活的脉搏,那么城市化。则是描绘未来城市环境的关键词语。甚至有专家预言,在随后几年,在上海力争成为高度现代化的世界级城市的道路上.“城市化”将成为最靓的词汇之一。(一)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以及与这种过程相适应。所出现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城市化率的计算方法为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数字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