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73080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2009-11-08 21:30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有人说中医它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精神,的确,在东方文明几千年辉煌的岁月当中,中医和指南针、火药一样,是很多西方人士和友邦人士所效仿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西方的科学渐渐地传入中国,中医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那么中医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涵,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刘力红(请准确说明)先生,欢迎刘先生。您好。欢迎。您请坐。 首先还是和大家一起通过我们的大屏幕认识一下

2、刘力红先生。 刘力红,湖南湘乡人,1978恢复高考后考入广西中医院,从此开始了他和中医的不解情缘,在接受了大学五年的学院教育之后,刘力红便跟随李阳波、王庆余及曾邕生等中医名家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并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在传统文化中领悟中医精髓所在,多年来,刘力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希望能够通过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并在2003年出版了思考中医一书,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 主持人:刘先生,您学中医,其实是从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开始的,在那个年代,好像很少会有人想到要去学中医,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刘:实际上我学中医,完全是一种意外,就是并没有说,也没有家

3、学,只是因为父母的历史问题,我父母是右派,高考恢复以后,因为我的成绩考得还是比较好,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就把我录取到中医学院。 主持人:进学校之后,怎么去学习这个中医呢,在学校里面教授中医的方法是什么? 刘:进学校以后,当然就是我就得到这样一个机会,读大学的机会,那么就很认真去念书,比较用功,按照当学生这个角度的时候就应该说是成绩不错吧,把五年的学念下来了,成绩很好,那么这样就留校,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尽管成绩很好,只是说把教材弄得很透,但是对中医的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领悟。 主持人:除了对它精神的领悟可能不足之外,在学校里面,把中医的教材弄透,代表着您能给病人治病的时候

4、,效果特别好吗? 刘:那不能。 主持人:差别是什么呢? 刘:那个时候因为对中医这样一种很基本的这种内涵和精神,就是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知。因为医是很活的,针对的是人,所以你并不能够按照那个教材这样去,实际上我真正能够对中医有所领悟,是在毕业以后,跟师,就是拜了一位师傅,我在思考中医里面也写到,他叫李阳波,那个以后慢慢地才是感觉到传统文化这样一种精神博大,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精神了不起,慢慢才上路,可以这样说。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跟师傅来学呢?在学校里面就学不到吗? 刘:这可能跟中医这门学问有关系,中医这门学问,它实际上,待会可能我会谈到,就是它很强调的就是,因为它针对的是人,它很强调的是一个变化

5、,强调的是一个心法,像很规矩的东西,当然可以在学校里面很大面积的这种教授,但是很精神的东西,就是内心的这种心法,实际上你没有长期地跟师,就是这种一对一,它就有些像艺术这样。 主持人:那既然您说的这些话,我想我的理解就是,中医跟师傅学,学到的才是真本事,为什么又要回去,回到学校去念硕士、念博士? 刘:这个看起来就是一种因缘吧,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就是说责任也好吧,就是本科的教育我亲自走过来,我知道这个教育的问题在哪里,我又经历过这样一个传统的师传教育,我就知道传统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它的问题在哪里,如果现代的这个教育你不走完,那你没有这个发言权,你不知道它的问题在哪里,出于这样一个目的,我就等于把整

6、个中医的这个教育走完了,还走到博士。 主持人:这么多年与中医结下缘分之后,刘力红先生也一直在思考着中医,思考着它的传统文化,它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接下来我想我们用掌声来欢迎刘力红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这个传承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瑰宝”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它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围绕中医所发生的争论,如何还原真实的中医? 刘: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传统文化与中医,也就讲中医的基本精神。最近大家知道,围绕中医发生很多的争议,甚至有要告别中医的这样一个说法,我想用中国人的这样一个思想来看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呢?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东西,有说好的,必有说歹的,有

7、说它高,必有人说它矮,有说它科学,必然有人说它不科学,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在我眼里面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我想用我的一位老师,也是中医界德高望重的邓铁涛老先生的一句话,四个字,中医简,便,验,廉。那么什么是简呢,就是中医这门学问,中医这个道,它是至简,至简之道,古人不是讲大道不繁嘛,它实际上体现在日用当中,道在平常,道在日用,所以中医的这个理,它是很清明的、很简析的,这个是简。那么便呢,中医它很方便,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诊病,看病,好病,没有药,可以用针灸,甚至没有针灸,我们可以点按,可以点穴,就是它非常方便,它不需要一个医院,更不需要那么多的

8、设备,设施,就是这是便。那么验呢,就是它的效验,就是它的疗效,作为一门医学它的疗效,它不但能够治普通的病,它可以治大病,一般的人对中医的认识,认为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其实不然,中医不但治小病,而且治大病,而且治急危重症,甚至有些西医没有办法的,那么中医能够解决,所以这个是效验,这是验。廉呢,那么中医治一个病花多少钱呢,中医治好一个病,同是这样一个重病,西医治好了要花多少钱呢,恐怕是十倍,百倍,乃至千倍,那么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问。 中华文明从伏曦开始八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究竟孕育了何种华夏文明?走过了三黄五帝时代最终所确立的“中道”思想是如何影响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

9、学问,它跟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文明。中华的文明从伏曦那里开始,到现在有这个八千年的历史,在伏曦的时代,古人做了什么呢?这个时候认识了阴阳,然后发明了八卦,这八卦干什么呢?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人已经开始对人有很深刻的认识,对物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天地有了认识,进步到了神农的时代,对天地、对人物的这样一个认识就更深刻了。我们知道神农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入农业时代,我们在伏曦的时候是渔猎时代,到神农就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有一个特征,大家知道,那就是有一块地方,在这个地方种庄稼,靠庄稼吃饭,而不是靠渔猎吃饭,这个庄稼应该什么时候种下去

10、,我们现在种稻子能收成吗?它不能收成,稻子要在什么时候种下去啊?这需要对天地有深刻的认识,对天文、对地理有深刻的认识,这个时候四时已经产生了,春夏秋冬,24节气,四时五行都产生了。 刘:这个四时五行的确立,五行为什么叫五行呢?行是什么呢?运行不断地变化。到了黄帝时代,那就慢慢地成熟了,对这些认识就慢慢地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医药产生了,中医产生了。到了尧舜禹的时候,大家很熟悉,尧帝传位给舜的时候,给他四个字,这四个什么字呢,叫“允执厥中”,允就是允诺,就是你答应,就是尧告诉舜你要答应,答应什么,执,执掌,厥就是这个,这个什么,中,这个中,这个是什么中?中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出来呢?这个是从三皇

11、的时候出来的,从几千年的变迁里面认识到要治理天下或者治理人,必须要符合中道,太过了行不行?不行,以这个农业种植为例,过了这个时间行不行?不行,没有到行不行?也不行,恰好,恰到好处,就是河南人讲的中,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只有以这样一个思想来治理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就是中国人的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就在这里产生。到了舜帝也是这样,也把这再传位给禹的时候,大禹的时候,也同样把这四个字传给了这个大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这样确定了。 这样一个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医,也可以说中医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脉络里面成熟的。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跟中国文化这样一种精神是多么地一脉相关。我们现在要谈

12、中医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内经,内经是中医最权威的一部经典,也是最早的一部经典。我们谈医学,实际上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问题呢?医学是研究什么呢?健康,对不对,我们怎么样保证健康,但实在保不住,他生病了以后,我们怎么治疗他,对不对,医学我们讲简单点就是这么回事情。内经怎么样界定这个健康呢?很简单,它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平,和平的平,平人者不病也,什么样的人不病?平人不病,什么样的人谓之平人呢?在唐代有一个医家叫王冰,他给它做了注释,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他处在哪里呀?不偏不倚,对,他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所以你看看中

13、国中医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中国文化这个道统上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叫做健康的状态。当然健康的状态要细讲,它有一些条件,中医它是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内经里面讲到,要形与神俱,乃尽终天年,就是必须形跟神,或者说身跟心都平了,我们刚刚讲的平人,是指的什么平呢?是指的身和心都平,形和神都平,这样的人才不病,所以必须要这两个方面都做到。 刘:具体而言,什么是形,就怎么样使形处在中正平和呢,就是形怎么中正平和?内经里面继续讲到了就是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就是对于外界的认识了,对人跟天地的关系的认识,就是说人跟天地必须和平相处才能够保持我们的形处在中正平和,处在平人的状态,为什么提“虚邪”呢?邪就是刚刚

14、我们讲的不中,不和,为什么提贼风呢,贼是什么?贼就是不正,所以“虚邪贼风”你要避它,那么就是虚邪贼风是很容易使我们这个形偏离平的状态,偏离中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点,我们要保证这一点。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心,就是神怎么样保持平人呢,中正平和呢?那就要做到恬淡虚无,这一点中庸讲得很好,中庸讲到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什么叫中啊?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对吗,喜怒哀乐没有发,这个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发了出来,发脾气了,有喜,有怒,有哀,有乐,但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这个叫做中和,能够做到这点,心就中正平和,可是这一点大家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喜怒哀乐能够不发?这个里面是有大学问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对这个中的

15、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状态,这已经是很深的问题。那么这样呢就可以,就从这两个形神,心身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处在中和的状态,这个就是健康,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没有问题。 健康是这样,那么疾病呢? 我们讲,经常讲疾病,实际上疾和病它是各有所指的,疾主要是讲我们这个形,讲我们这个身的问题,身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疾,心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病。中医讲,这个四时阴阳是万物之终始,是死生之本,就是四时阴阳,万物的终也是它,始也是它,我们观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什么时候我们万物的开始是不是因为四时阴阳决定的,不同的植物要在不同的时候下种,开始,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收获的时节。放开来,死生,人的死生也是从这个里面来的。我们要想跟它保持平,四时阴阳我们就要顺从,这样我们就能够保证这个身平或者说形平,身形处在中和的状态。还有一个就是饮食,节饮食,这里素问很强调健康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饮食和起居,饮食就是我们日常的这个吃的东西,起居呢就是我们的睡眠和觉醒,我们现在是起,我们晚上休息是居。那么饮食要干嘛呢?饮食要有节,古人没有讲饮食营养怎么怎么样,要讲有节,大家很好体会,饮食非常重要。为什么说道在平常呢?就是我们把好了饮食这个关,把好了起居这个关,实际上健康已然,当然这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