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选题的标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724516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选题的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闻选题的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闻选题的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闻选题的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闻选题的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选题的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选题的标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选题的原则拟定选题的过程,就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线索中的新闻价值进行评价、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但是在新闻实践中,不同的新闻从业者、不同的新闻媒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新闻价值“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这种理解常常以在新闻实践中形成的一定的文化形式、价值观念体系和被制度化、体系化的规范准则为根据,并将之转化为记者自己熟悉的、比较适合当下新闻传播环境的选题原则一、 以“与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选题原则政策导向原则(政策为本论)(一)政策导向原则的思维模式这种新闻选题的评价原则,指的是这种评价的思维模式,即:记者得到新闻线索之后,要判断一种事实与否有新闻价值,与否可以作为新闻选题,一方面要看这一事实

2、与否蕴含着能满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因素。例如常常浮现的符合方针政策的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以及违背方针政策的新动向、新问题,便是选题的重要关注点。(科学发展、节能减排,但有些地方为了完毕节能减排的任务和目的,浮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这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这种评价原则使得大量的经验报道、成就报道、问题报道的选题都体现出一种特点:围着党的方针政策转。(二)以“政策导向”作为原则的选题来源渠道这种选题的的思维模式被记者称作是“吃透两头”。在运用过程中,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一般依托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种方面,来自上头的信息,指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形成媒体当下的报道思想及选题方向。第二个

3、方面,来自下头的信息,指当下的社会大背景和老百姓关注的新问题、新动向。虽说选题根据的是上下“两头”的信息,但在实践操作中,作为新闻“把关人”的记者,更多的还是以“与否有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选题的中心原则和基本尺度。记者以“与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作为新闻选题的原则,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做法:1、必须熟悉党的方针政策且密切关注中央的精神和具体政策条文的变化:不仅要深刻理解成文的政策,并且要对制定政策的现实根据有相称的把握;要对现实社会问题或群众呼声有敏感的察觉和深切的理解,才有也许随时在宣传方针政策和不断涌现的新事实之间架起意义的连线。(三)政策导向原则的弊端在国内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这

4、种政策导向的新闻选题观,对于统一群众的思想,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曾经起过并且今天仍然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以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新闻的中心价值原则,不仅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并且也存在这诸多的弊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滞后,形成对某些重要信息的遮蔽如果仅仅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新闻的中心价值原则,新闻记者就会习惯于“眼睛向上”,习惯于瞄准政策、紧跟政策、环绕政策来评价事实、确立选题。这常常导致某些社会问题不能及时转化为新闻选题,不能及时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2、对政策制定水平缺少反思和质疑意识,限制了记者的发明性以“政策为本”作为衡量事实的新

5、闻价值的唯一原则或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导致这样的成果:有助于宣传政策事实就可以被选入新闻选题,不利于宣传政策的就排除在选题之外。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由于决策者对社会实践的结识水平和结识能力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某些政策,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常常是不完善甚至是有重大缺陷的,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以“政策为本”的选题模式在新闻实践中还导致了此外一种倾向:限制了记者发现新闻的视野,束缚了记者的发现力和发明性。3、容易形成“刮风”式报道凡中央没有对一类具体事物制度出有关方针政策的时候,媒体一般缺少做此类选题的动力。而一旦中央发布有关的政策或具体的宣传指令,此类报道便会“瞬间”在各个媒体中形成强势选题,席卷

6、全国。在环绕某个有关政策“刮风式”选题的同步,还随着着另一种传播现象,即同步期其她的新闻信息常常会销声匿迹,被大面积地遮蔽。4、容易形成乱扭角度、“片面提炼”式报道如果记者们只一味从方针政策出发,去“寻找”有关选题,那么记者在新闻发现时就也许形成一种对某类事实的“期待选择”和“期待同化”,即陷入“从猜想到证明”的思维怪圈之中。这种猜想与证明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互相设定、互相适应的关系,从而体现为一种“自我证明”的恶性循环,即上面有什么样的政策,下面必能找出什么样的事实。于是,大量“贴标签”式的报道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二、以“与否适合受众需求”为选题原则受众需求原则(共同爱好论)(一)什么是受

7、众需求原则这种新闻选题的评价原则,不是一方面以“与否符合党的宣传方针和政策”为价值尺度,而是以“与否符合公众的共同爱好,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为价值尺度。以受众的需求作为新闻选题的原则,标志着我们这个人民共和国真正使“民生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这个原则极大地拓展了选题的范畴,也极大地拓展了媒体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改革开放年来最重要的新闻改革成果之一。(二)按“受众需求”原则选题的悲观意义(弊端)从20世纪90年代媒体进入市场后,“受众需求”和“共同爱好”被演变成了一种新名词“卖点”。受众感爱好的“热点”、“焦点”自然成了媒体的“卖点”。大众的“共同爱好”成了市场化媒体的生命线。由于按照

8、“受众需求=卖点”的理论,只要是市场上“好卖”的,就是有新闻价值的。于是,低俗化的选题便大量浮现。无论是凶杀暴力案件、色情故事,还是猎奇的奇闻怪事、低俗的明星绯闻,都会在“受众需求”、“共同爱好”的名义下,称为某些媒体追逐、炒作的目的。这些媚俗的新闻虽然满足了某些受众的信息需求,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它对社会风气所导致的污染、对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难估计的。(三)按“受众需求”、“共同爱好”的原则选题,应注意的问题对“受众需求”的理解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维度,例如说,有的需求属于人们的本能欲望,而有些需求属于人们的实际需要;有的需求是处在公众的局部视野,而有些需求是处在公众的全局视野;有些需求

9、处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有某些处在社会的长远利益,即整个社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需求。如果我们根据“受众需求”、“共同爱好”的原则去选题的话,必须考虑如下四个因素:、要分清人们的欲望和人们的实际需要(要以人们的实际需要作为选题的原则);2、 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局部因素和全局因素(媒体是公众的代言人,是社会的监督者和瞭望者,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到全体受众的利益,满足全体受众的信息需要);、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媒体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监测者和瞭望者,满足受众的长远利益是其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考虑受众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我们在选题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显在的“热点”信息,更应当

10、精确把握住普遍存在的“冰点”信息,即关系重大但又为被舆论反映的信息)三、以“客体事实的新闻价值属性”为选题原则新闻价值原则(事实为本论)(一)什么是新闻价值原则这个原则也可以称之为“事实为本”论。按照西方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将新闻事实的属性概括为五种,即:时新性、重要性、明显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种选题原则,不是用政策来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也不是用舆论热点、共同爱好来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而是看事实自身的“分量”:(二)解决好“重要性”与“共同爱好”的关系、新闻选题的“重要性”原则“重要性”作为新闻评价原则,更多是从媒体的社会功能出发,觉得凡重要的信息,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忠实地“告之”读者,听众

11、和观众。由于新闻的第一功能就是信息服务,它对受众应当承当“通报信息”的责任。也就是说,媒体有责任将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关系到全体人民生存的重要信息及时告之受众。此外,“重要性”的原则还标志着媒体担当着另一项同样重要的责任引导舆论。媒体按照“重要性”的原则所做的选题,并不是顺应某些读者、观众的直接需要,满足其直接爱好,“像一种采购员同样代表读者去采购事实”,而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主体性,独立观测,独立思考,通过报道事实对社会发言。、“重要性”与“共同爱好”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重要性”与“共同爱好”,已经被新闻界公觉得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原则,并且从理论上说,这两个要素似乎都不可或缺:报道新闻事实

12、固然要选用对广大受众、对社会生活重要的事实;反过来,对广大受众、对社会有重大意义的事实,大众自然关怀,当然具有“共同爱好”。(2)互相矛盾的关系“重要性”与“共同爱好”这两个原则,对于新闻选题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两者有时难以统一,甚至常常存在冲突:()某些具有“重要性”的事实,并未引起受众的信息需求,并不具有“共同爱好”的特性。某些媒体觉得“重要”并加以报道的事实,并不为读者、听众、观众所关注。例如: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道非常重要,但还是有一部分受众并不感爱好。()某些受众感爱好的事实并不一定是对受众的实际有重要影响或者说有正面影响的信息。例如对黄色、暴力等低俗内容,受众也许

13、有着本能的爱好,但传播的社会影响却是负面的。这是负责任的媒体应当竭力避免的。(三)媒体在选题过程中偏重于“共同爱好“的评价原则的因素1、符合受众共同爱好且波及重要议题的选题,满足了受众心理期待,比较容易“叫座”,比较容易形成好的传播效果。2、满足受众共同爱好且波及重要议题的选题,新闻成本较低,例如说它比较好发现、受众比较容易认同,采访素材也比较丰富。(四)按“共同爱好”原则选题的误区(悲观影响)1、环绕受众的“共同爱好”拟定选题,也许导致重要信息的滞后报道;2、环绕受众的“共同爱好”拟定选题,常常使受众的盲点成为新闻报道的盲点;、环绕受众的“共同爱好”拟定选题,容易形成刮风式报道和报道的同质化

14、;、环绕受众的“共同爱好”拟定选题,容易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呼声。(P5,媒体对农民工选题的忽视)四、以是“与否符合媒体自身的定位”为选题原则媒体定位原则(媒体定位论)不同的媒体有着自己的选题倾向和选题范畴,这一方面是与不同媒体的目的受众紧密相连的;此外,功能定位不同,媒体的选题倾向也会有所差别。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同的媒体很难使用同一新闻价值原则来判断选题。根据媒体的不同定位和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在新闻选题时常常体现出三种价值取向有差别的选题原则:()偏重于政策导向的选题原则。这种选题原则在各级党报和行业报中比较常用。(2)偏重于“共同爱好”、“受众需求”的选题原则。这在某些市场化限度比较高的都市报中比较常用。(3)以关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最高的选题原则。诸多平面媒体或电子媒体中的某些栏目就属于这种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