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72444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一、选择题1、按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其采用的重力荷载值是DA. 结构总重力荷载值;B.结构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乘以各分项系数;C.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值;D.结构各集中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2、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ABCDE确定A.烈度B.场地类别C.设计地震分组D.结构自震周期E.阻尼比3、当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时,所求的底部剪力应符合规定BA.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80%;B.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65%,多条时程曲线

2、计 算所得的底部剪力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80%,C.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90%;D.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75%;4、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相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是CDA.0.125gB.0.25gC.0.3gD.0.2g5、8度地震区,下列哪种结构不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ACA. 高层结构B. 长悬臂结构C. 烟囱D. 大跨度结构6、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验算的主要目的是 C A. 防止结构倒塌;B. 防止结构发生破坏;C.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D.

3、防止使人们发生惊慌。7、多数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程序所采用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是BA. 底部剪力法;B.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 弹性时程分解分析法;D. 弹塑性时程分析法。8、下列高层建筑中,地震作用的计算时何者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DI、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的高层建筑结构;II、设防烈度8度,III类场地上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III、高柔的高层建筑结构;IV、刚度与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下列哪项正确A.II、 IVB.I、 IIIC.I、 IID.III、 IV二、填空题1、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若结构的基本周期T 1.4T ,则应在顶部1g附加A

4、F ,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 的影响。n2、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时的 大跨度结构一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的高耸结 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3、某五层教学楼,屋面恒荷载合计为3400N/m2,屋面活荷载为1500 N/m2,屋面雪荷载为300 N/m2。当进行地震分析时,每平方米重力荷载代表值对楼面而言取3550 N/m2。三、名词解释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如 S S S )与结构体系自振a v d 周期的关系曲线。地震系数: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

5、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 乘积。地震作用: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重力荷载代表值:取计算范围内的结构和构件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 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四、简答题1、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及基本原理是什么?答: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是针对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 比较均匀的结构。底部剪力法的基本原理:动力分析表明,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

6、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 振动在建筑下部表现出以第一振型为主的特征,而有时在建筑物顶部高振型的影响不能忽略。因此,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F.沿高度分布可近似认为服从直线规律,但在建筑顶部高振型影响不能忽略时,i水平地震作用应予以修正加大,即在顶部附加一个地震AF。n2、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此时,风荷载参与组合吗?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规定,地震发生时恒载与其他重力荷载可能的遇合结 果总称为“抗震设计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e”即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对楼面 E活荷载、雪荷载等可变荷载给出了组合值系

7、数。计算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时,风荷载不参与组合。在 进行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时,对风荷载的组合加于考虑,但 只限对于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按规范 5.4.1 条,取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为 1.2;一般结构则取 0.0。这里,所谓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指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生的总剪力和倾覆力矩相当的情况。3、结构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一般应采用什么方法计算?什么结构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答:结构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一般应采用逐步积分法计算。对于不超过 12 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超过 12 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框架结构和支撑钢 框

8、架结构,以及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用简化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构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4、计算薄弱层变形的方法有几种?适用范围如何?计算薄弱层变形的主要方法包括:规范简化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弹塑性时 程分析法等。适用范围:1)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及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规范 5.5.4条的简化方法;2)除上述结构之外,可以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3)对于规则结构,可采用简化的弯剪层模型和平面杆系模型;对于不规则结构,则应采用三维空间模 型进行分析。5、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确切含义及特点?

9、 结构弹塑性变形分析方法有动力非线性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和静力非线性分析两大类。动力非线性分析能比较准确而完整地得出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全过程,但计算过程中需要反复迭代, 数据量大,分析工作繁琐,且计算结果受到所选用地震波以及构件恢复力和屈服模型的影响较大,一 般只在设计重要结构或高层建筑结构时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 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 水平侧向力,单调加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 改结构总刚

10、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 到目标位移),从而判断是否满足相应的抗震能力要求。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建立结构荷载一位移曲线,然后评估结构 的抗震能力,基本工作步骤为:第一步: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第二步: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第三步:在结构每层的质心处,沿高度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力(如:倒三角、矩形、第一 振型或所谓自适应振型分布等),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施加水平力所产生的结构内力与前一步计算的 内力叠加后,恰好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在加载中随

11、结构动力特征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自适 应加载模式是比较合理的,比较简单而且实用的加载模式是结构第一振型。第四步: 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同时修改总刚度矩阵后,再增加一级荷载, 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不断重复第三步、第四步,直到结构达到某一目标位移(当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可以等效为单自由 度体系时)或结构发生破坏(采用性能设计方法时,根据结构性能谱与需求谱相交确定结构性能点)。对于结构振动以第一振型为主、基本周期在2s以内的结构,push-over方法能够很好地估计结构的 整体和局部弹塑性变形,同时也能揭示弹性设计中存在的隐患(包括层屈服机制、过大变形以及强度、 刚度突变等

12、)。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特点:1)由于在计算时考虑了构件的塑性,可以估计结构的非线性变形和 出现塑性铰的部位; 2)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比较,其输入数据简单,工作量较小,计算时间短。对于长周期结构和高柔的超高层建筑,push-over方法与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差别很大, 难以采用。五、计算题1、两层现层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的线刚度远大于柱的线刚度,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00KN,1G =500KN,每层各柱层间侧移刚度相同;建造在II类场地上,结构的阻尼比为0.05。该地区抗震设防2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结构在多 遇地

13、震作用时各楼层层间地震剪力标准值。(已知:结构的基本周期 Ti=0.358s,T2=0.156s;主振型YJT=0.488 1T, Y2T=-1.71 1T) 答案: 1)水平地震作用查表得 T =0. 35s % 二g相应于第一振型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为:Fii=內必点1ip.359x0.16 = 0.1568振型参与系数为:故, F11=0.1568*1.23*0.488*600=56.47kNF =0.1568*1.23*1*500=96.43kN12相应于第二振型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为:f2=禺匕兀口2i因 0. 1 sT2=0.156sT =0. 35s,g600x1.71 + 500x

14、(-1)600x0.4882 +500x(-1)2= 0.233振型参与系数为:2-1故, F21=0.16*0.233*1.71*600=38.25kNF =0.16*0.233*( -1) *500=-18.64kN222)层间地震剪力相应与第一振型的层间剪力为: V11=56.47+96.43=152. 9kN V1 2 =56.47kN相应与第二振型的层间剪力为: V21=38.25-18.64=19. 61kN V22 =-18.64kN按平方和开平方法则。层间地震剪力为V = 7152.92 +19.612 = 154.15kNVl_=76.472 +(-18.64)2 = 59.

15、47 kNV2_2、四层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的线刚度远大于柱的线刚度,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G1=8820KN,G2=G3=8360KN,G4=6700KN,每层各柱层间侧移刚度相同;建造在I类场地上,结构的阻尼比为0.05。23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用底部剪力法 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时各楼层层间地震剪力和底层柱的柱端弯矩标准值。(已知:结构的基本周期Ti=0.48s;底层柱反弯点在2/3柱咼,其余在柱中)答案: 1)查表得 Tg=0.25sg% =0.24OPi =nair _p.25V-91. 4T=0 35s,查表知 = 0.0 + 0.01 = 0.04848820x4.51g严 F班(1 一瓦)二 x 3655.6士&丹3820x4.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