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723877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一一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一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

2、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 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

3、期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角速度 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 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 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

4、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 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 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某时刻全球的情

5、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 阳高度越小。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 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 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 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

6、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 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 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 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

7、 点。(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二(12日出时间)X2=(日落时间一12)X2。(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二经度差X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 一 T2=N1 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 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1.4地

8、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二、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圈层范 围特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 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 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

9、态。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知识快速记忆1、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河外星系)一总星系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10、: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1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 60-90。

11、1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2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2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2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 26和66 34纬线2 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2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2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2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2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2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29

1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3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3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3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3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 26。3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3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

13、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3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3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40、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4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 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4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4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4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4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4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4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14、4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4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5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5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5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5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5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5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5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5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 -(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5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5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6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6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6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6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