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72387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雪琪摘 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洁,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展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 analysis in Huiyins Poetry of Art Gimmick Synae

2、sthesiaChen *ueq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in Huiyins poetry has obtained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the public.Her poet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bination of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classism and charactered by elegance, high spiritualityand pure.Everything pieces of her poets reveal her fait

3、h of pursuit of beauty and numerious of them has handed on and spreaded over.Her classic works founded an unshakable and remarkable places for her.Howerver,Lins poemtic achievement lies chiefly in her application of art Synaesthesia which are the analysis focus of this thesis.It is basicaly analysed

4、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language.Through these,we will try todig out the unique beauty contained in her work and find its significant effects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naesthesia technique.Key words : Lin Huiyin

5、; poetry; 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无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 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散文代表作为?一片?,小说代表作为?九十九度中?,诗歌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林徽因在美术和建筑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巨大的奉献。自小随父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有着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综合素养。在20世纪20年

6、代的中国文坛,这位籍少女的文学才华曾一度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尤其在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泰戈尔、林徽因、*志摩三人构成的一幅苍松竹梅“三友图,更是一时成为京城美谈。在北平梁家“太太的客厅里,她以超凡的风华,融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虽然这些男人们总是带有挑剔的目光,批判的习惯,但是在她的身上却无一例外地不再吝惜赞美之词,她是作家从文眼里的“绝顶聪明的小姐,建筑学家梁思成也称“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对她的才华赞不绝口。美国友人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

7、着迷人的魅力。注释:1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引自龙婧著?林徽因画传?,*:*,2005年,第3页。2邵燕祥?林徽因的诗?,引自陈钟英,陈宇著?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人民文学,1992年,第348页。3周良沛?中国新诗库五集林徽因卷?,*:长江文艺,1993年,第495,498页。4李晓璐?循美寻真的个人抒写以为例探寻林徽因诗歌创作的独特个人色彩?,*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21 年4 月,第11 卷第1 期,第145,146页。5钱钟书?通感?,引自?舒展.钱钟书论学文选卷四?,*:花城,1990年,第138页。6黄伟华?汉语通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师*大学,2007 年,

8、第55页。7何其芳?何其芳诗稿?,*:*文艺,1979年,第44页。8大学?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大学,2021年1月,第154页。9*炎生?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人民,2006年,第108、110页。10周良沛?*志摩 林徽因诗选?,*:长江文艺,2003年,第202页。以下引诗皆出自此书。11郭丽冰?万古人间四月天试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大学,2021年,第23页。12黄艳琴?灿烂下的孤寂论林徽因独特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师*大学,2003年,第50页。13黄艳琴?灿烂下的孤寂论林徽因独特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师*

9、大学,2003年,第50页。14蓝棣之?新月派诗选?,:人民文学,1989年,第38页。参考文献:1周良沛?*志摩 林徽因诗选?,*:长江文艺,2003年版。2周良沛?中国新诗库五集林徽因卷?,*:长江文艺,1993年版。3*炎生?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人民,2006年6月版。4陈学勇?林徽因寻真?,:中华书局,2004年11月版。5陈学勇?迷人的魅力?,见*小沁?窗子内外忆徽因?,:人民文学,2001年版。6林杉?林徽因传?,:九洲图书,1998年10月版。7林洙?梁思成 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2004年版。8黄伟芳?万古人间四月天?,:东方,2021年4月版。9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2004年版。10林杉?一代才女林徽因?,:作家,1996年6月版。11龙婧?林徽因画传?,*:*,2005年版。12钱钟书?七缀集?,*:*古籍,1985年12月版。 13(美)费慰梅?回忆林徽因为林徽因文集而作?,见?林徽因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人民文学,1992年版。14林沫?碑树国土上美留人心中我认识的林徽因?,?人物?,1990年第5期。15黄艳琴?灿烂下的孤寂论林徽因独特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月第24卷第1期。这位惊世绝艳的才女,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于一体,如象牙般美丽,如太阳般周身洋溢着光芒,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

11、风华绝代的奇女子! “一身诗意千寻瀑,人间万古四月天。林徽因是 “三十年代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2,她一生中写过几十首诗,现存有六十几首,有一些优秀的诗歌已无从收录,局部已因为那个战乱的年代而散佚,另外一些则因为“写诗只是她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3而与读者们遗憾擦肩。她的诗构思精巧,有明显的清新、空灵、纯洁的风格,歌颂了爱、自然、生命,反映了对时世的感怀。其诗创作手法新颖,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于一身,诗中处处流露出“美,如感觉情绪美、辞藻美、形式美、意象美、音律美等等4,她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

12、捕捉灵感和诗化情绪,把诗意盎然的感觉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美的艺术品,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诗美世界。而作为修辞手法之一的通感在这个诗美世界中灵活点缀、自由穿插,对林徽因诗歌的美的构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是对林徽因诗歌感手法的运用的管窥,将集中解读林徽因运用的通感艺术手法和她抒情诗歌独特的美的关系,以及林诗中的通感艺术手法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一关于通感通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英译词为synaesthesia,钱钟书先生将其译为“通感,通常也被学者称为“联觉、“移觉、“移就,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

13、,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日常经历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5其实,这种“通感在生物学上不难找到科学依据,它就是各感受器官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相互作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从而引起感觉的挪移的结果。通感一说也并不新鲜,早在大乘佛教诸经论中就有“六根互用或“诸根互用之说。如?涅槃经?说:“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佛家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

14、六根,对应于客观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知等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六根互用产生六识,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通感了。通感在文学中属于修辞手法之一,它是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发生转移,突破人类自身感官的限制,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用一种感官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印象,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正是由于它沟通的是不同的感觉,因而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它有以下三个作用:一、可抒难写之情,述难言之感;二、把一种感官的感受用另一种感官表达出来,突破常规,使感觉陌生化,造成新奇可感的艺术效果;三、运用通

15、感,可更好地传情达意,表现人物心理活动。6通感在短小诗歌的整体构造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作为诗歌构造的开展环节,它把美妙新颖的立意、精细的感觉、饱满的情绪、奇妙的想象有机地组织起来,使诗歌构造灵蕴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正是由于通感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才得以书写文章,激昂文字,千百年来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人间佳句。通感手法在我国诗文中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古典文论中就已有“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和“精凝思极,耳目都融,奇言玄语,恍惚呈露等关涉通感的理论,以及“绿肥红瘦、“露压烟啼千万枝等实践通感的诗句。西方理论界也有很多相关的论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最先说及通感现象,他认为声音有“钝重、“锋利之别,这是听觉与触觉相联的结果。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对通感手法也推崇备至,他曾在?交感?一诗中指出,万物互为象征,物我相通,而且还有通感作用,因此在诗中不是再现,而是暗合。总的说来,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种通感技巧的运用,即通过形象的语言把人们*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