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复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72039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复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 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 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生态对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 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适应存在着一个生态学的上限和下限,生物只有在其范 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任何因子过剩或不足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生存。生物放大作用:

2、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 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 件下,会发生趋同效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 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 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的

3、适应。趋异适应:生物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它可以导致共同的祖先发生分化。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生态金字塔:若以一个多层柱状体的横柱代表营养级,横柱的宽度表示各营养级的量,且按食物链 中营养级的顺序,由低至高排列起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生态锥体,也可以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学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能量、生物量和个体数量来 表示。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 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4、过程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自然增长率:一定时期内种群自然增长数(出生数量减死亡数量)与种群总数量之比。环境容量:在一个生态系统有限的环境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到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食物链:是指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食物网:由多条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它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 特征的现象。农林系统:是指在同一土

5、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起来, 使得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农业资源: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食物链加环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信息系统包括:信源、信道、信宿四、简答题:1、解释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生态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制约,生态适应: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反作用:生物还能通过不 同的途径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环境。2、群落内生物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中性作用、竞争、寄生、捕食、偏害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3、简述氮循环遭受人类干扰破坏后可能出现的主要生

6、态后果。水体富营养化,硝酸盐中毒,温室效应,大气氮沉降与酸雨问题,臭氧层破坏,降低土壤质量。4、简述捕食的生态学意义。首先,捕食者为了自身生存;第二,被捕食者种群降低,促使该种群增加出生率,它的出生率增加 会增加自己的捕食量,这样,食物链一级一级下去,可推动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5、简述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a、改善生态环境限制因子(水、肥、病、虫、草害等),提高投入.b、培育高光效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如水稻、小麦等。c、提高复种指数,合理间套作(1)优化种植业结构(市场导向)(2)生态位互补。d、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合理密植、施肥、水分管理等6、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受人类控制。净生产力

7、高。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较差。开放性系统。同时受自然 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有明显的区域性。7、简述C、N循环的特点。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作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而进行的,其主要特点有:绿色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和水转化成有机物,构成全球的基础生产。 含碳分子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二氧化碳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最重要的核心之一。N不可被植物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N作用,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8、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a. 种群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迁入率和迁出率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9、举例说明农田立体模式的类型。a、同一作物不

8、同品种的间作如不同水稻品种混栽持续控制水稻病害的研究,b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如 马铃薯玉米间作c稻田养鸭,稻田养鸡,稻田养鱼d农田种菇e基塘系统f稻萍鱼10、举例说明作物套作模式的类型。小麦套玉米,麦、棉、绿肥间套作,作物与蔬菜套种,果农套作。11、简述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在原有食物链中通过加入新的链环,延长或完善食物链组合,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很好 的效益。a、提咼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提咼农副产品的利用率c、提咼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12、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主要为辅助能特征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自然辅助能,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的选择、适应、 演替的过程中,可形

9、成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结构,从而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可以转化固定较多的日 光能。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生物物质不能直接满足人对食物能及其他农产品的需要。能流效率低。 农业生态系统在同样的资源条件下,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固定太阳辐射能的能力可能低于自然生态系 统,也可能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随农副产品一起被移出系统外,需要大量的 人工辅助能以弥补能量和物质(养分)的亏空,才可能维持系统的持续生产。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 生产者由于人为的调控,其能量转化率也常常高于自然生态系统。能量的大量输入输出,是农业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13、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对农作物品

10、质的影响,对农作物水,分有 效性的影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业耕作制 度的影响,对畜牧业的影响,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14、简述能流、物流与资金流的关系。(1)耦联关系:通过价格来耦联,流量成正比,流向相反。如购买种子、肥料-投入物质、能量, 付出了资金,销售农产品-输出了物质、能量,得到了资金(2)独立关系:独立的资金流,如经营者与财政金融部门的资金来往、独立的能物流,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并未伴随有资金的流入与流出15、提高农田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1)推广利用新型的磷肥肥料、(2)采用磷肥高效施用的技术与方法、(3)选育与推广应用

11、磷高效 利用的作物品种、(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磷素循环。16、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内源污染的类型及其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影响因子多;时空特性:不均匀和分散性;不易监测。17、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 但流量大,周转快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18、举例说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的形式。a、环境与动植物的信息关系如红光促进发芽,远红光抑制发芽。b、植物与植物间的信息 如化感作用。c、植物与动物间的信息如玉米受螟虫袭击时释放吲哚和萜烯类物质吸引

12、天敌。d、动物与动物间的信息如蜜蜂的舞蹈。19、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值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与地质变化有关,受人类影响较小。森林、草原、动植物、 土壤等与生物学过程有关,受人类影响较大。保护:直接限制收获量,限制开发能力,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经济杠杆调节,人口 政策,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增殖:(1)森林更新和扩建,(2)草原草种改良、人工种植、施肥灌溉、防鼠灭虫等,(3)渔业资 源对捕鱼季节地点工具的限制,(4)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开展人工繁殖,(5)环境净化。20、简述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特征比较及其在农业上的利用。属K-对策的的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

13、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 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或附近。属于r-对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 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农业利用:a、利用K-对策生物能稳定环境与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 化了的环境特点,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适当配置r -K对策谱系的物种可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b、利用浮游生物、蚯蚓、食用菌、蜂、蚕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利 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产品产出;c、利用多年生林果、竹木等以稳定农业生态环境。2

14、1、请写出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式,并指出如何提高水稻的能量转化效率 净初级生产量(NP)=总初级生产量(GP)-呼吸量(R)即NP=GP-R。22、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基本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 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 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熟悉研究对象、收集研究数据科学观测实验、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研究策略23、化感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植物竞争中的作用。由生物体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别种或本种其他个体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挥发或一些腐烂的枝叶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对周围植物的促进或

15、是抑制的作用。作物增产,森 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生物复合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五、论述题1、试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统一的。只要在生产经营者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行经营活动中, 突出其三个特征,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突出其社会性,要从微观入手严格宏观调控, 二是突出其历史性,要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继承前人优秀成果,探索新的办法注重不断创新, 三是突岀其科学性,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综合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建立生态农业系统,我国生态农业是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根据生态学原理, 应 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 系.2、试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及调控途径。调控特点(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调控两种机制(2).调控层次,自然调控: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经营者的直接调控:生态环境 因子调控、农业技术,社会的间接调控:影响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 调控途径: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社会间接调控3、试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及保持农田养分循环的基本途径。粮-豆轮作模式、稻菇综合利用模式、作物-食用菌-禽循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复合系统模式 途径:建立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