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72019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二、简答题(共5道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二、 2.简述班集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5.简述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三、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

2、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的考试题都是来自课本里面的习题。当我发现这个秘密后,就每天把课本里面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成绩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

3、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缮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瘁,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

4、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规律,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2.C【解析】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3.A【解析】教师要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学科知识素养的基础上。 4.C【解析】题干是对练习法的解释。 5.A【解析】不同性质的社会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德育,因此,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 6.B【解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问题预防。 7.A【解析】题干是对人际排斥的解

5、释。 8.C【解析】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练习。 9.D【解析】题干是对操作技能的解释。 10.B【解析】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前,没有班级这一概念,也就没有专门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班主任。 11.B【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2.C【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对班级授课制做了充分的理论论证,使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确定了下来。 13.C【解析】通过教育学对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论述可知,难题提供了试题的平均通过率信息。 14.A【解析】题干是对信度的解释。 15.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

6、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16.A【解析】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7.D【解析】题干过分夸大了遗传的影响,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18.D【解析】课程表是学校成员活动的时间表,因此它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19.C【解析】廖世承是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学者,他于192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C【解析】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课堂的细节。 21.D【解析】

7、题干是对同感的解释。 22.A【解析】夸美纽斯使教育学体系形成。 23.D【解析】前三种是汉朝及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隋代实行科举制一直延用到清末。 24.C【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进行的,而用绳子打结不需进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问题解决。 25.B【解析】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感知,所以题干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26.B【解析】题干是对变式概念的解释。 27.D【解析】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而且也是在教师的管理下进行的。 28.B【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9.B【解析】教师热爱不热爱教育事业,从他对学生的态度上就

8、能体现出来。 30.C【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自主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 二、简答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完成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任务,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

9、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2.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1)集体目标的形成。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立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形成集体目标主要有两个方法:直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方法;间接过渡的方法。(2)规范和舆论。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它有三个重要的心理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遵从:个人遵从有三种方式:服从、认同和内化。建立积极规范的方法: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班干部以身作则,要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通过舆

10、论发挥出来。小学生中的舆论主要受教师的导向。(3)内聚力。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信奉程度,此外还有以下几方面: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度;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外部影响。(4)心理气氛和士气。气氛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士气指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影响士气的因素有: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对活动的满意度;群体领导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 3.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4.(1)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个性特点,

11、如要面子、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二是自我维权意识强;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责任感、羞耻心,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2)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处理的方法、手段不得体。如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训斥为主,或者批评的场合不当,让犯错的学生感到没面子,或者有打骂学生的行为;二是处理问题不当或失误时,顾及面子,不能及时矫正;三是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四是平时与学生交流少,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缺乏情感交流;五是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 5.共同要素说由美国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1)基本观点:只有

12、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共同要素即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也就是说,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2)理论价值和缺陷:价值:桑代克揭露了形式训练说的谬误,推进了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他提出的共同要素说揭示了产生学习迁移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对解释具有相同活动内容或相同知识内容的学习之间的迁移有一定的说服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缺陷:他认为头脑就其功能方面而言,是对特殊情境作特殊反应的一架机器。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在特殊情景中所需要的每一种知识、技能、概念或观念,一定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来学习,这样迁移

13、的范围就大为缩小了。另外,共同要素说认为在两种没有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过程之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态度。 三、材料分析题 1.(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

14、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2.(1)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2)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