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699815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2) 词义缩小。例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 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贵 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3) 词义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偷”在古代是苟且、马虎 或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后来则转移为偷盗。(4) 词义弱化。例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 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5) 词义强化。例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

2、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 化为“杀戮”的意思。(6) 感情色彩变化。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古 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 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7) 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最为常见。一般说来,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 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 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兵”为例,兵的基本意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

3、, 由兵士的集合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到军备,等 等。在分析词义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1.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 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1) 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 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4、偏义复词和同义复用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 中,“举动自专由” “会不相从许”中说“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 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用。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什么语素只起陪 衬作用,然后予以正确解释。2. 通假宇和异读字名韩国和国家环保男男女女的后果的负担“说”读shuo,意思是“说法”;“太祖 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中的“说”读shui,意思愤怒是“劝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的“说”读yue,意思是“愉快”“高兴”。可以看出,异读字读音不同,意 义亦不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当然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

5、的翻译、文意的 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 重视。近十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 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1)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2003年全国高考 题“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一句中“廷、面”的意思,只要联想到课文中的“卒廷见 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就 很容易了。而句中“从”字的意义,也极容易由成语“言听计从”联想到。(2)结构对照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

6、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 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例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 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3)语法位置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 大多数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 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下临深潭,一微风鼓浪”和“噌眩如钟鼓不绝”两句中都有“鼓”字,借助语法分析,可知前一个处在谓语的位置, 且带宾语,是动词,译作“推动、吹动;后一个则为“如”的宾语,是名词,再参

7、照“不 绝”就可确定译作“鼓声”或“击鼓发出的声音”。(4)语境照应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如“小人多 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一句中的“贿”作“行贿”讲, 还是作“受贿”讲?只要照应上文的“多欲”自然可以推断出应作“受贿”讲。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如字形推断、读音推断等,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 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差别很大),还要注意“微殊”(差别很 小),更不能“以今律古”(用词语的现代意义来理解和解释词语的古代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试大纲中的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

8、见文言虚词”,二 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经过一再简化,现在的考试大纲 只保留了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指的就是 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 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凭空地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几种用法。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呢?1 .要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 2004年考试大纲列出的18个虚词中,“之、以、则、与、若、为、因、所

9、”就是虚实 兼类词。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译为“认为”,是动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中的“以”,译为“将”“把”,是介词。在阅读文言文和做题时,首先应分清哪些是实词, 哪些是虚词,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古汉语中属于虚词, 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不同。2.要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明确虚词的用法, 要根据它在文中的作用来确定。例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用作连词,表 因果关系;“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之意, 这是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

10、“而”都是连 词,在句中的作用完全相同,这是用不同的虚词表示相同的用法。3 .要看准关系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 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 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 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4. 要注意古今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有的沿用下来,古今用法相同,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 与现代汉语“善于” “敢于”的“于”用法一样。有的虚词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 在文言文中表原因或表凭借,现在则用来表因果复句中的

11、“结果”。有的虚词改用了别的 词,如介词“以”,现在用“用、拿、把、凭”等字代替。还有的虚词作用完全消失,如 起提顿作用的“者”和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 法,就要注意这种古今变化的情况,要善于把虚词和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情况, 以确定它与现代汉语的对译关系。5. 要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首先是单音双音的变化。文言文中有些双音节的虚词,实际 上是由意义独立的两个单音词构成的,但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变为一个双音虚词。如“余 是以知之”的“是以”实际上是“以是”,“以”是介词,表凭借,“是”是代词,表依据, 现代汉语译作“因此”。其他像“所以、何以、何其、虽然”等都属这种情况。其次是一 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焉”兼有“于是(从这里、在这里)”和“于之(向 他)”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此外,为加强语气,有时多个虚词连用,如“即今之僳然 在墓者也”中的“者也”,是两个虚词连用,其重点在“也”上。这些特殊现象,一定要 结合原文语句仔细辨析,决不能用现代汉语的用法机械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