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69762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生态环境现状(一)土地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 万公顷, 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 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 292.94 万公顷,林地297.39 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 万公顷,未利用土地 150.61 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 年比较, 2000 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1、耕地截止 2000 年,全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 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

2、2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公顷)。其中15 度以上坡耕地占48.2%, 25 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全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全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 5 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和1997 年相比,减少耕地 1.84 万公顷, 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 万公顷。 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和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2、牧草地2000 年全市有牧草地 23.86 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 万公

3、顷。和 1997 年相比, 全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 万公顷。 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全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 万羊单位,而1999 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 250 万羊单位, 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3、林地 2000 年,全市林地面积为297.39 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积 177.92 万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和1997

4、 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 0.02 万公顷。村镇和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1主要原因。4、水土流失1999 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2130.27 平方公里 , 占全市幅员面积63.26%。其中,轻度侵蚀25.11%,中度侵蚀48.42%,强度侵蚀19.41%,极强度侵蚀5.80%,剧烈侵蚀 0.2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 吨,全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2.22 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7.5 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2.3 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与 1987 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226.73平方公里, 侵蚀面积上升3.78 个百分点, 年扩展速率为

5、0.42%。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12.15 个百分点, 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11.62 个百分点。5、矿产资源开发据初步调查,全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 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320012 公顷,其中林地102246 公顷、耕地31641 公顷、草地 135851 公顷、其它类型 50274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2.8%得到恢复。( 二 ) 水环境状况1、水资源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 亿立方米, 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 亿

6、立方米。 在空间分布上, 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2、地表水水质2000 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 年水平。2001 年 2-3 月,乌江 220 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全市 68 条次级河流、160 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16.9% 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 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3、水面

7、养殖1999 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4750 公顷,占全市水域面积的20.74%。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10601 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19.27%。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和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自1986 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 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24、湿地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 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 ) 农业生态环境1、化肥 1999 年全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 公斤 / 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 (折纯)为 71.03万吨。从80 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

8、。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 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 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2、农药 1999 年全市农药使用水平10.01 公斤 / 公顷,使用总量为7361 吨,折纯量为2544.6 吨。3、农膜 1999 年全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1.86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28 万吨,使用面积为 152358 公顷 , 使用水平为84.01 公斤 / 公顷。4、畜禽养殖据统计, 1999 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 万吨。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 153 户年产生畜禽粪便167.8

9、万吨。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 Hg 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6、农村能源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和秸秆直接燃烧。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37.22%,小煤窑占31.78%,小水电占17.04%,薪柴占 12.32%,生物能源 - 沼气占 1.63%。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水土流失仍然

10、严重。与 1986 年比较, 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3现 石化 现象,尤其 25以上的坡耕地最为突出。 全市石漠化面积已达 2903 平方公里, 占幅员面积的 3.53%。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 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 年的 2.0-5.0% 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 二 )森林质量下

11、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建设轻保护, 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 由于人为破坏和其他原因, 林地破坏和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 林地面积正在减少。 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 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由于全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和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全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 米以上的低、 中山区, 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 )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

12、供需矛盾突出长江、嘉陵江、 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类、 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水荒 频繁发生。( 四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由于毁林开荒严重, 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 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 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 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近年来,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

13、,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2003 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4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 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 ) 农村面源污染失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和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