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教育的讨论交流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69552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美术教育的讨论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美术教育的讨论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美术教育的讨论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美术教育的讨论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美术教育的讨论交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美术教育的讨论交流边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范路明:东方娃娃杂志社边霞:美术是一种语言,这种说法还是很切中要害的,我认为可以就美术是一种语言展开来谈,就是说美术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它实际上是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与语言。我们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儿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他可以通过口语、身体动作来表达,很多时候儿童擅长于视觉的表达。这些表达方式不仅应该要得到成人的承认,而且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肯定。换句话来说,儿童用美术来表达的作品应该要得到艺术上的承认,因为它里面有很多儿童天性的流露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的表达。范路明:您是不是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来谈一谈。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儿童

2、美术教育上存在误区。儿童独有的表达方式是天然和艺术的,但是大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边霞:大人总是会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认为儿童的作品是可笑的、幼稚的。但它们当中的艺术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范路明:那能不能请您就正确的儿童观这一角度谈一谈?边霞: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位,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画家的。教育界其实一直在讨论美术教育的“工具论”和“本质论”的区别。美术教育究竟是作为一个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也就是作为一个工具,还是追求美术炅教育本身的意义。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儿童阶段,美术教育起的还是一个促进作用,是一个工具,促进孩子的发展,自信心、情感性等方面。范路明:但是一个孩子在没有受过训练

3、的话,他的表达方式是原始的,他毕竟学的是美术,术,有技法的意思,我们到底要不要去教他技法,这个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边霞:美术教育也有分类,一种是幼儿园的儿童美术教育,还有一种是校外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促进孩子的一般发展,而校外机构承担的则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美术技能技巧的功用。学校的美术教育承担的更多是儿童美术素养的培育,而这种素养也包括画和欣赏。学校培养的孩子大部分在将来不会成为画家,那他们为什么要接受美术教育呢?恐怕就是说这种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艺术修养的发展,包括画的能力、看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另外,对于这些将来不成为艺术家的孩子,通过美术教育也能够促进他的一般发展,比

4、如说自信心、合作的态度和习惯,等等,这些方面在他将来成为其他行业的人也是有帮助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工具论。但现在呢我们是力求调和“工具论”和“本质论”,也就是说吸收两方面的精髓,既注重培养孩子一定的技能技巧,从学校教育这个体系来说,更注重促进孩子的一般发展,比如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健康的心理、社会性,等等。而校外机构可能更多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理论界认为呢,技能技巧以不阻碍儿童的表达为准绳,也就是说当儿童表达有困难的时候他需要技能技巧的支撑。儿童技能技巧怎样获得,也有很多方式。一种是老师的灌输,还有一种是老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儿童自己探索,老师加以提升。范路明:但现在有些美术教育工作者处理的过

5、头了,什么都不给孩子。边霞:什么也不给孩子的话,有时候孩子发展到一定程度感觉上不去,就会放弃了。所以说还是可以给他一些技能技巧,但是怎么给,是需要探讨的。范路明:比如说一个孩子要画小白兔,你如果不给他小白兔的特征的话,他可能就什么也画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告诉他小白兔的特征是长耳朵红眼睛,很可能所有孩子画的都一样。边霞:所以说,我们一般是强调不要给孩子泛化的特征,而是让他去观察小白兔,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去讨论它的特征,然后尝试去画。而不是给他特征,那会变得千人一面,变成简笔画。简笔画是不值得提倡的,甚至说我是反对的。泛化的危害,会使孩子画的画都是一样,他们会以老师的标准来画画;长此以往,孩子会

6、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老师画过的他才会画。老师教他他才敢画,不会自己去画,这是不利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的。在这点上,国内和国外的差距很大,国内的孩子教他画熊猫,让他画猫的话就不敢画;但国外的孩子不一样,他敢画,教他画猫,他很可能敢去画老虎、牛,虽然画的很粗糙很幼稚,但是他就是敢去表达。敢画慢慢摸索以后,他的技能技巧也会得到提高。范路明:是的,我也接触过一些,发现儿童画里面有很重的老师的痕迹。边霞:这种情况很多见。用小朋友的手画老师的脑子,甚至是老师的手画老师的脑子。但实际上应该是小朋友的手画小朋友的脑子。小朋友的脑子其实比老师的可爱很多,但是老师意识不到,老师认为我比他更高明。其实孩子的意识有很多

7、可贵的地方,老师带着他的话反而降低了他的高度。技能上也许更丰富更复杂了,但未必是一种好的美术教育的方法。范路明:那么,您觉得孩子在什么时候进入美术教育会比较合适呢?边霞:如果说孩子喜欢画,愿意去画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强调适合美术教育的时机。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来看,美术教育不是必须得。我认为孩子什么时候进入美术教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术教育怎么教。孩子进入学校或者是校外机构,老师会给孩子提供很多很多的材料,让孩子的操作有成就感。只要美术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创作和教师的适当推动这种方式进行的美术教育,我认为从小班、中班还是其他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玩,玩色彩、玩美术、玩线条,它就是一种快

8、乐,在快乐的状态做美术。在这个过程中,技能技巧其实是渗透在了里面的。范路明:那孩子自己对周边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还重要吗?边霞:当然重要。我们说美术是一种语言,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孩子表达自己生活经验的语言。生活得积累多,经验多,头脑中的意象多,孩子在创作中的原型就多。范路明:所以说,美术教育不光是美术本身,还有生活,生活的体验。边霞:是的,美术它就是孩子表达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语言。范路明:那这种天然的表达方式,我们是否要去干预呢?边霞: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说蝌蚪文阶段,乱涂乱画阶段。我们如果站在不同阶段这个起点上去教,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孩子本身年龄阶段阅历表达

9、的愿望,而是另起炉灶,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比如说孩子明明可以去画他心中的草,在草坪上奔跑看草,但老师说不,我来教你画草。这对孩子的认识能力是一种无视和浪费,也把成人呆板的概念化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而把孩子原有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遏制掉了。 范路明: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怎样评价儿童美术作品?边霞:一般来说,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提倡多元的标准。一个是评价的主体要多,不是老师一言堂,家长可以评价,小朋友自己也可以评价。另外一个评价方式也要多元。比如说讨论的方式、描述的方式,像国外的艺术成长档案袋就是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领着小朋友们互相欣赏。比如说这两个提问:你最喜欢哪个作品和你觉得哪个做皮最好,这两个提问的内涵就是不一样的。最喜欢它富含的内容就很丰富,因为喜欢的原因可以各方面的,比如说喜欢这幅作品的饿色彩,那副作品的线条,但是最好就比较狭隘,会引导孩子去靠近老师认为好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