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69313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沁园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 长沙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3 掌握重点字词。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二)能力训练点1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 宏阔的意境。(三)德育渗透点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

2、大精神和革命壮志。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四、教学步骤(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请学生回答问题:1. 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3 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二)明确目标1 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2 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三)整体感知1 导入新课自古文人多悲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2 学生自读词作两遍。3 词的有关知识投影词,又叫曲子

3、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3 背景介绍本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 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 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 革命应该由哪

4、个阶级来领导, 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 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 下阕追忆往事, 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 神和远大理想。“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1齐声朗读。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1)上片的 “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看”字统领至“竞自由”

5、。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 切尽在视野之中。 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 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红遍:写出红之广;碧透:写出水之清;,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描绘出游鱼在水中

6、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 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 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 为什么?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体现了壮阔的崇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引发 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 美好的。原因在于, 越写山河的壮丽,

7、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 大地的可悲, 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其中也包 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进一步理解: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 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 本词一反传统做法, 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 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 ,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 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 (4)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

8、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恰”安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 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 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五)小结毛泽东的沁园春 • 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 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 “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绚丽 动人的秋景图。而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 的崇高使命感。(六)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一、二。2背诵这首词。佚(y 1 )之狐共(g mg)其乏困逢(p a ng)孙

9、夜缒(zhu i)而出 阙(ju e )秦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第二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 大家谈。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 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

10、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 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 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 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 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 d n

11、)南亡郑以陪(be 1 )邻 秦伯说(yu e)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 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 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12、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 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理清层次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一一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一一秦可 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一一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佚之狐

13、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 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 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 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

14、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一一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一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 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 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 不让秦伯动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一一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 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15、。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 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 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 求了解大意。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熟读背诵。(以上内容可安排一课时)六、在熟读背诵、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安排为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分类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