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690580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幼儿园小班美术欣赏玩球的人教案【活动设计】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才能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家的作品,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开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开展儿童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玩球的人是法国著名画家卢梭的作品,这是一幅具象性作品,画面色彩明快、主题鲜明、内容简单,合适小班幼儿欣赏。【活动目的】1、感知图画的色彩和形象美。2、理解画面内容,并能对画面进展简单的描绘。【活动准备】1、名画玩球的人。2、视频转换仪、电视机。【活动过程】一、初步感受画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2、一幅画。请你仔细看,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幼1:我看到球了。幼2;我看到了人。幼3:树。幼4:有很多很多树。幼5:树叶黄了幼6:有的变红了。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树叶有的绿绿的、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绿的、红的、黄的,和在一起真漂亮。在这里,老师并不直接提出“画上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只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入,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假设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详细,容易限制儿童的观察思路,使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点,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点对作品进展独立自由的观察。二、进一步观察画面,感知画面色彩美、形象美。师:你感觉画中的事情发生在

3、白天还是晚上?幼:晚上。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我知道的。幼:我觉得是白天,因为我看到了天上的云。师: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天气真好呀!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呀?幼:在跳舞。幼:不是跳舞,是在玩球。师:你从哪里看出幼儿教育来的?幼:那边有球孩子指着球说。师:他们是怎么玩球的?幼:他的手是这样的,脚在这样!孩子边说边模拟画中的动作师:那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玩球的动作吧。幼儿自由模拟画中人的动作。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画面色彩美、形象美。孩子的观察往往是片面的,点的观察,而老师的引导那么是提升,它让幼儿能更深层次的挖掘画面的内涵,这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的价值所在。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决定

4、了他们的认识依赖于行动,所以在让孩子感受画面的形象美的时候,我设计了通觉得方法,让幼儿通过模拟画面中人物的姿态、动作来,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情绪,感受感受作者描绘的蓬勃向上的朝气,同时它也符合动静结合的原那么,能满足小班幼儿的身理需求。三、老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师:这群人玩球玩得开心吗?幼:开心。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他们在笑。师:真的哦,他们都笑眯眯的。这幅画的名字呀叫玩球的人,它是一个叫卢梭的外国画家画的,他画的是在一个晴朗的秋天,一群人在枫树林里玩球,他们玩得真开心。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可以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有点难度,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情感

5、上的引导,共容易激起孩子的共鸣,所以这里老师把重点放在分享看画的感受上。【活动反思】说到幼儿园美术活动,通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活动,而美术欣赏活动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这学期我们小班组换了一套新教材,它的每个主题中都有美术欣赏的活动,这也给了我们尝试美术欣赏活动的一个平台。小班孩子处于详细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我选择了亨利卢梭的玩球的人这一幅画来欣赏。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因为孩子是刚刚接触美术欣赏活动,所以老师结合发散性问题和具象问题,尽可能多的鼓励和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大胆想象、英勇表达。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唯一、绝对的正确答案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为儿童提供了可以充分自由地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但对美术作品的解释也不能是完全的“什么都是”和“怎么都行”,它毕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对于写实性的作品来说,人们对画面所描绘事物的识别,对作品情感表现倾向的断定,也总是大致相当的。所以,老师在允许幼儿有自己不同的感觉的同时,又鼓励孩子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使他们通过讨论和争辨,得出相对更合理的结论。讨论的目的只在引导和提升,而不是硬性说服,更不是压制不同意见,使儿童丧失自信,只迷信权威,不敢再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