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686037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_ 班级_ 准考证号_ 姓名_密封线闵行区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 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

2、、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

3、,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

4、,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三

5、代文武”,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一九八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二

6、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

7、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A. B. C. D.2.第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3.第段,整理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4.第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

8、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6. 整理对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了解实际,谈谈你对整理观点的看法?(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谢云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温润。晚饭后在滨河广场

9、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雄伟,壮观,又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以前,每次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我知道,她所说的“从来”,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为那些山被高楼大

10、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给淡忘了。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

11、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我们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智者乐水,仁得乐山。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山站在那里。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只是站着,远远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

12、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山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和黄昏,充分地

13、体悟到与山悠然相对时,内心平静、散淡、安祥有致的况味。像圣经里说的:“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然后离开它,到了现在这座城里,在车流人流中奔波忙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渐渐就忘却了那些与山有关的日子。没想到,山却仍是站在那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又暖暖地想起,想起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与山有关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美好的生活。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就像天空,一直都那么旷阔地空在那里。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改)7第段画线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分)8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9. 下列对第段所写“北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北山

14、”虽然不大,整理却把它看成寄寓情感寄托梦想的妙处。B.“北山”的闲静雍容使整理忘情其中,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忧伤。C.“北山”中留有整理的心血和汗水,融进了整理的血液和灵魂。D.整理写对“北山”的独特情感,使得文章的抒情真实而不空泛。10从全文看,“一直都站在那里”的山有哪些特点?(3分)11本文标题颇有意味,结合“其实”、“一直”、“站”等词语对其进行赏析。(4分) 12综观全文,整理看山得到了哪些收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6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驿寄梅花, ,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一水护田将绿绕,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赤 壁清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