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笔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68594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儿科总论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

2、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7)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

3、=(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5、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6、牙齿:出生后41

4、0个月开始出牙。22.5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7、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8、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二、智能发育1、感知发育2、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10个月可扶走,12月能独走第四节: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含义)一、(一)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稚阴稚阳: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是指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肺、脾、肾三脏较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

5、、肾常虚。此外,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心常有余: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气蓬勃之象。(二)病因特点:外感因素、乳食因素、先天因素、情志因素、意外因素、其他因素;二、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脏气清灵,易趋恢复。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儿科古称“哑科”钱乙谓之“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故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一、望诊:分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6、。(一)望神色指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1、五色主病 面色白,多为寒证、虚证。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常见于阴水;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滑泄吐利,阳气暴脱,可见于脱证;面白少华,唇色淡白多为血虚;面色晃白多为阳气不足。 面色红,多为热证。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午后颧红潮热、口唇红赤为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两侧颧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为虚阳上越,是阳气欲脱的危重症候。新生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 面色黄多为脾虚或有湿浊。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胃功能失常,常见于疳证;面黄无华、脐中阵痛、夜间磨牙多为肠寄生虫;面色黄而鲜明,为湿热内蕴之阳黄;面目黄而灰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出生后不久出现的黄

7、疸为苔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面色白中带青、表情愁苦皱眉,多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常见于惊风和癫痫发作;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面色黑,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晦暗为肾气衰竭,不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若小儿色黑红润泽,体壮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2、五脏配五色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颌为肾。”(二)望形态1、望形体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可见于五迟证;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与婴幼儿泄泻

8、阴伤液脱;胸廓高耸如鸡胸,可见于佝偻病、哮喘病;肌肉松弛,皮色萎黄,多见于厌食、偏食、反复感冒;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多属疳积;毛发枯黄,或发竖稀疏,或容易脱落,均为气血需亏的表现。3、望动态小儿喜俯卧者,为乳食内积;喜倦卧者,多为寒证腹痛;颈项强直,手指开合,四肢拘急抽搐,角弓反张,为惊风;若翻滚不安,呼叫哭吵,两手捧腹,多为盘肠气痛所致;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咳逆鼻煽,胁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为肺炎喘嗽。(三)、审苗窍1、察舌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1)舌体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

9、色泽青紫,可见于气血瘀滞;舌体僵硬,多为热盛伤津;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则为热盛津伤,经脉失养而挛缩;吐舌不收,心气将绝;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色红,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几种特殊舌体:木舌: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则肿塞满口,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重舌: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属心脾火炽,上冲舌本所致;连舌: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因舌系带过短所致;弄舌:舌伸出唇外,来回拌动,调转不灵,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属惊风先兆;吐舌:舌吐唇外,缓缓收回,常为心经有热所致;(2)舌质正常舌质淡红。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

10、于猩红热。(3)舌苔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积;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2、察目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阖自如,是肝肾气血充沛之象。寐时眼睑张开而不闭,流口水,是为脾虚气弱之露睛;上眼睑下垂不能提起,是为气血两虚之睑废;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或为惊风先兆;巩膜蓝斑,多为寄生虫。3、察鼻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为肺经郁热犯鼻证;鼻翼扇动,伴气急喘促,为肺气闭郁。4、察口唇色樱红,为暴泻伤阴;唇白而肿,是为唇风;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猩红热之征象。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之口疮

11、;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两颊粘膜有针尖样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按摩肿胀腮部无脓水流出者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脓水流出者为发颐(化脓性腮腺炎)。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块斑点,称为马牙。咽红、乳娥肿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乳娥嗌脓,为热壅肉腐;乳娥大而不红,是为肥大,多为瘀热未尽,或气虚不敛。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为白喉之症。5、察耳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为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耳壳薄软,耳舟不清为先天肾气未充;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是痄腮之表现。6、察二阴男孩阴囊不松不紧是神气充沛的表现;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阴囊

12、中睾丸肿大透亮不红,为水疝;阴囊中有物下坠,时大时小,上下可移,为小肠下坠之狐疝;女孩前阴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或蛲虫病。小儿肛门潮湿红痛,多属尿布皮炎。(四)辨斑疹皮肤发斑,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皮肤之出疹,高出皮面,抚之碍手,压之退色。斑色紫暗,面色苍白,肢冷脉细,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疹细小状如麦粒,潮热34天出疹,口腔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者为麻疹;皮疹细小,呈浅红色,身热不甚,常见于风疹;肤红如锦,绸布疹点,身热,舌绛如草莓,常见于猩红热;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清,见于水痘。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常见于荨麻疹。(五)察二便新生儿出生后34

13、天内,大便呈粘稠糊状,褐色,无臭气,为胎粪;单纯母乳喂养之婴儿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为胆道阻滞。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者为尿血,大体鲜红为血热妄行,常见于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米泔水样便为积滞疳积。(六)察指纹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依次为风关、气关、名关。正常小儿指纹多为淡紫隐隐不显于风关以上。“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二、闻诊(一)听声音1、啼哭声因饥饿引起的啼哭多绵长无力,口作吮乳状;腹痛引起的多哭声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肠套叠引起的哭声多尖

14、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或血样大便;夜卧啼哭,睡眠不安,白天如常者多为夜啼。2、呼吸声正常小儿呼吸均匀调和。若乳儿呼吸稍促,用口呼吸者,常因鼻塞所致;呼吸急迫,甚则鼻煽,咳嗽频作者为肺气闭郁;呼吸窘迫,面青不咳或呛咳,常为异物堵塞气道;呼吸微弱及吸气如哭泣样,为肺气欲绝之状。3、咳嗽声咳声嘶哑如犬吠者,常见于白喉,急喉风;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咳(百日咳)。4、语言声高声尖叫,多为剧痛所致;谵语妄言,声高有力,兼神志不清,为热闭心包。(二)嗅气味1、口中气味口气秽臭,多为肺胃积热,伤食积滞,浊气上蒸;口气腐臭,兼浓痰带血,多属肺痈。2、大小便气味大便酸腐,多因伤食;臭气

15、不著,完谷不化,多为脾肾虚寒。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如水,多属脾肾阳虚。3、呕吐物气味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如粪,多因肠结气阻,秽粪上逆。三、问病情1、问寒热发热持续,热势枭张,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夏季高热,持续不退,伴有无汗,口渴,多尿,秋凉后自平,常为夏季热;夜间发热,腹壁手足心热,胸满不食者,多为内伤乳食。2、问出汗3、问头身肢体瘫痪不用、强直屈伸不利为硬瘫,多为风痰入络,血瘀气滞;痿软屈伸不能为软瘫,多因肝肾专职虚,筋骨失养。4、问二便便时哭闹不安,多为腹痛;5、问饮食腹部胀满,纳呆恶食,或兼呕恶,为乳食内积;能食而消瘦,或嗜食异物,多为疳证,虫证。6、问睡眠睡眠不宁,辗转反侧、喜俯卧者,多为气血失和,胃弱疳积;胃弱疳积;睡中玠齿,或因虫积,或因胃气失和;夜寐不宁,肛门瘙痒,多为蟯虫;入夜心怀恐惧而难寐,多为心经失养,心神不宁;睡中惊惕,梦中呓语者,多为肝旺扰神,或胃不和而寐不安;睡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睡中磨牙,多为胃气不和,肝火内盛;寐不安宁、多汗惊惕者,常见于佝偻病脾虚肝旺证。(三)问个人史1、胎产史;2、喂养史;3、生长发育史;4、预防接种史。四、切诊(一)脉诊小儿脉象,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次数以成人一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