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67988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名词解释:1. *生长发育2. *纯阳3. *稚阴稚阳4. 上、下部量5. 变蒸四、名词解释:1. 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如身高.体重等为量的变化。发育指小儿各 种功能的演进。2.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3. 稚阴稚阳: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 成人相比均属不足。4. 上、下部量: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5. 变蒸:是指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 在不断的变化,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如出现低热和出汗等 证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即所

2、谓,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 其百骸也。四、名词解释1 .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 虚易实”,“易寒易热”。2. 肾常虚:主要指肾精不足,即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 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 生佝偻病等疾病。3.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 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4. 易寒易热: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 侯,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

3、 四、名词解释1. 母乳喂养2. 人工喂养3. 混合喂养4. 补授法1. 生后56个月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称为母乳喂养。2. 因母乳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完全改用代乳品(代替母乳的食品) 喂养者称人工喂养。3. 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部分用牛乳或其他乳品,称为混合 喂养。4. 指每日喂哺人乳的次数照旧,每次喂完人乳后再补喂代乳品,直到婴儿吃饱。 四、名词解释1. . *苗窍2. *一指定三关3. *囟填4. 指纹5. 闻诊6. 五脏辨证四、名词解释1. 苗窍:指舌、目、鼻、口、耳及前后二阴。苗窍与脏腑关系密切,舌为心之苗, 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

4、,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脏腑有病,每能 从苗窍反映出来。2. 一指定三关:小儿寸口脉位较短,切脉时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 三部。并应取轻、中、重三种不同指力来体会脉象变化,切脉时间一般不少于1分 钟。这种切脉方法称一指定三关。3. 囟填:小儿囟门高凸,名“囟填”,伴呕吐壮热,为肝风内动之征。4.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棱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节为 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5. 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语言声、啼哭、咳 嗽、呼吸及嗅气味等方面。6. 五脏辨证:主要通过四诊搜集的证候,按五脏所主加以分析归纳,对临床辨证有 一定

5、帮助。四、名词解释1. 刺四缝2. 割治疗法四、名词解释1 .刺四缝:四缝是经外奇穴,位置在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 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2. 割治疗法:是指割治两手掌大鱼际处,具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作 用,常用于治疗疳证和哮喘。四.名词解释1. *感冒2. 重伤风3. *感冒挟滞4. *寒包热郁证四.名词解释1、感冒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2、重伤风是指感冒病情重者,可有流行趋势。3、感冒挟滞是小儿感冒常见兼夹证之一;是在感冒过程中,兼有腹胀暧气,甚则 呕吐,腹泻,苔厚浊腻,脉数等。因乳食停积中焦

6、,运化失常所致。4、寒包热郁证是指在感冒过程中即见风寒又见风热,其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 流清涕,咽红,咽痛,咳吐黄痰等。四、名词解释:1. *肺炎喘嗽2. 马脾风四、名词解释:1. 肺炎喘嗽:是因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所致的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特 征,重则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的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2. 马脾风:是小儿急性喘证中兼有腹胀的一种类型,又称暴喘。临床症状为胸高 腹满,痰涎壅盛,鼻孔窍张,肺胀而喘,喘时两胁煽动,陷下作坑,神气闷乱,大 便秘结等表现。四、名词解释1. *喘脱2. *哮喘四、名词解释1. 喘脱:哮喘发作时若邪盛正衰,气阳外脱,出现额汗,肢冷,面色眺白,脉微

7、等 危重证候,称喘脱。3. 哮喘: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哮指声响,喘指气息。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 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四、名词解释1. 鹅口疮2. 雪口四、名词解释1.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疾患,以口腔、舌上满布或散在白屑,状如鹅 口为特征。2. 雪口:鹅口疮的别名,因其色白如雪片,又称雪口。四、名词解释1. 燕口疮2. 口糜四、名词解释1. 燕口疮:口疮溃烂发生于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2. 口糜:口疮溃疡面积较大,上覆腐糜,称为口糜。四、名词解释1. 泄泻2. 痢疾四、名词解释1.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便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 胞、白细胞,

8、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2. 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为主症。便检有多 量红细胞、白细胞,病原学检查有痢疾杆菌生长。四、名词解释1 .积滞四、名词解释1 .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以不思乳食,腹胀 暧腐,大便不调为特征。四、名词解释1. *疳2. *疳气3. *疳积4.干疳5.眼疳6.口疳四、名词解释1. 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 疳者干也。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机和症状。2. 疳证的初期阶段,由喂养不当引起脾胃运化不健。3. 疳

9、证的中期阶段,脾胃虚弱,兼有虫积食滞,元气受伤,虚中夹实。4. 疳证的晚期阶段,脾胃气阴俱伤,元气衰竭,出现干枯赢瘦的证候5. 眼疳是疳证的兼证之一,见于疳证后期,脾病及肝,肝阴不足,精血亏耗,不能 上营于目所致。症见:夜盲,入暮暗处视物不明,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 浑浊,白翳遮睛。6. 口疳是疳证的兼证之一,见于疳证后期,脾病及心,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所致。 症见: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四、名词解释1. *惊风2. *急惊风3. *慢惊风4. *慢脾风5. *土虚木亢四、名词解释1. 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10、。2. 急惊风: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征。3. 慢惊风: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痉.昏迷或瘫痪为主症。4. 慢脾风:阳衰阴盛,出现面恍,肢厥,口鼻气冷,两目凝视,手足蠕动,此即慢 脾风。5. 土虚木亢:土虚木亢是形成慢惊的重要原因之一。吐泻津液受损,脾阳胃阴俱虚, 土虚木贼,木旺化风,导致肢体搐搦而成为慢惊。四、名词解释: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四、名词解释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患,又称“轻微脑功 能障碍综合征”。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以致造 成学习困难为特征。四、名词解释1 .急性肾小球肾炎四、名词解释1 .是儿科常见的

11、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四、名词解释1 .肾病综合征四、名词解释1. 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 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四、名词解释1. *麻毒闭肺2. *麻疹3. *麻毒攻喉4. 假麻四、名词解释1. 麻毒闭肺:为麻疹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麻毒炽盛,疹毒不得透发,闭郁于肺, 出现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 口唇紫绀,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2. 麻疹:麻疹为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病。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 水注注,全身发红疹及早期出现

12、麻疹粘膜斑为特征。3. 麻毒攻喉:在麻疹见形期或恢复期,由于麻毒炽盛,循经上攻出现咳嗽加剧,咳 声重浊,状如犬吠,声音嘶哑,咽喉红肿,身热不退,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 面色发紫,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是麻疹严重的并发症。4. 假麻:即“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以突然高热,持续 34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疹为特征。由于本病皮疹形似麻疹,故又称“假麻。”四、名词解释*风疹四、名词解释风疹:风疹是感受风热时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 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臀核肿大为特征。四、名词解释1. 疫痧四、名词解释1. 既猩红热,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

13、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 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一、名词解释1. *水痘2.水花3水疮4水疱二、名词解释1. 是由于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 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2. (同水痘)3. (同水痘)4. (同水痘)四、名词解释:1. *腮腺管口2. 发颐3. 痰毒4. 鸬鹚瘟5. 蛤蟆瘟6. *引睾窜腹四、名词解释:1 .腮腺管口一位于口腔粘膜臼齿上方。2. 发颐一多发于其它病后颐颌部位肿胀疼痛的化脓感染疾病。3. 痰毒一以颌下疼痛,可扪及花生或鸽蛋大小的肿块,边缘清楚,触痛。4 .鸬鹚瘟一民间俗称,疡科心得称:鸬鹚

14、瘟毒,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络脉失 和所致,生于耳下。5. 蟆瘟一民间俗称,以腮腺肿大,肿胀如蛙腹,温病条辨“温毒.咽痛喉肿, 耳前耳后肿,颊肿,正面赤,俗名蛤蟆瘟。”6. 引睾窜腹一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互为表里,邪毒窜走 厥阴,引起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四、名词解释1. *胎黄2. 胎疸3. 生理性胎黄4. 病理性胎黄四、名词解释1. 答:胎黄是指婴儿于出生后,皮肤面目.尿液皆出现黄色为主证的一种证候,因 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2. 答案同上题。3. 答:生理性胎黄是指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足月儿出生后1014天自行消 退,禀赋虚弱的早产儿持续较长

15、,可延迟至34周消退。黄疸出现后,一般情况良 好,饮食尚可,二便正常,且无其它临床症状。预后较好。4. 答:病理性胎黄是指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3周后仍不消退,甚至继续 加深,或黄疸退出复现,或于生后重周甚至数周后始出现黄疽,临床症状较重,精 神萎靡,食欲不振,甚则见抽搐,昏迷,危及生命。预后较差。四、名词解释紫瘢四、名词解释紫斑是小儿常见出血病之一,以血液流溢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斑、瘀点为主症, 多伴鼻衄、齿衄,甚则尿血、便血。四、名词解释1. 佝偻病: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以多汗,夜啼,烦躁, 枕秃,肌肉松驰,囟门迟闭,甚至鸡胸肋翻,下肢弯曲等为特征。2. 鸡胸:胸骨明显突出,使胸廓向前突出如鸡胸状而称之。常见于佝偻病病重者 所致的骨髓畸形。3. 漏斗胸:胸骨和肋软骨凹陷,在吸气时特别明显,状似漏斗而称之。是佝偻病后 遗症之一。4. 龟背:由于脊柱后凸,使背部向后隆起,状如龟背而称之。是佝偻病后遗症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