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677795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而推行的一项科技活动,是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全省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五”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期间,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黔战略,按照国家社会发展科技纲要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结合贵州实际,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重大

2、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解决以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地方病防治、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等为重点的一批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的。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共安排社会发展科技项目359 项,实际投入资金3.09亿元,其中科技投入达5161.22万元,实现新增产值2.76亿元,利税1.70亿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省的全面实施。(一)资源与环境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更为得力。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

3、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基本得到处理。 1、生态环境方面。针对我省突出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参与编制了国家“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实施完成国家重大攻关“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和“山区退耕还林(草)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开展了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科技支撑与研究示范及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50公里喀斯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形成了“喀斯特石漠化高原峡谷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我省喀斯特生态重建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模式与示

4、范。2、环境保护方面。完成了“贵州东伟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楚天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实施膜生物污水处理设备研究开发,喀斯特环境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维护、监测评价与3S系统集成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提升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能力。3、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重点突出了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注重资源的高效、深度开发利用,通过实施主要速生阔叶树种培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主要经济林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和人工速生丰产林木材材性及高效利用研究,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示范。4、减灾防灾方面。建立了气象现代化防灾减灾指挥平台,重点开展空中水资源开发、人工防雹、强对流天气的

5、短时预报和临近预警、地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喀斯特地区滑坡灾害发生机理及其安全预警可视化系统研究、旱涝和低温等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等工作,为农业及公众气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展以城镇防洪工程、病险水库治理为重点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气象、水文、重点大中型水库等检测预报系统。(二)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人口与健康方面,我省已建立较完整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完成全省人口控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保证,医学卫生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我省医学学科科研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围绕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

6、病、地方病开展病因、诊断、防治技术的难题攻关,特别是加强对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地砷病等重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学科优势进一步突出,科技进步,推动了我省诊断、治疗、预防、保健水平有较大提高。“十五”期间共安排医药卫生攻关项目61项,资助经费685万元,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研究人员,其中晋升高级职称的有28人,中级职称的有34人;博士10名、硕士60名。(三)城镇化发展与交通建设领域主要开展了贵州城镇化水平预测及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指导城镇建设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十五”以来,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社

7、会发展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有突破性成果较少,技术支撑、储备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生态退化严重,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三是科研开发平台建设跟不上,实验条件较差;四是高层次人才较缺乏,科技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突破,以解决我省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目标(中药产业另有专题规划),把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和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我省社会发展科技的整体水平。二、“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8、(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 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和试验示范,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总体目标通过研究解决全省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社会发展科技能力及总体水平的提高,使我省在开展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和活动中处于西部省区中等水平。1、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

9、项基本国策,是保证我省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科学技术要努力为控制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推动环保产业不断上规模、技术上水平。?到2010年,全省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珠江等主要江河湖水环境达到优于地面水三级标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到2010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80%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到2010年,使我省主要城

10、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机动车辆排放有害气体总量基本保持在十五期末的水平。为此,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污染控制、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保护技术。重点研究高浓度有机毒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工艺,有机废水资源化、能源化的有关技术;高效、低耗城市污水处理和低成本回用技术,以及快速简便洁水、节能净水技术;饮用水源保护污染防治示范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将现有的生产末端治理为主逐步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烟气脱硫技术。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脱硫达到排放标准,单位

11、脱硫处理费用适中的燃料及烟气脱硫技术。固体废物和有害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技术。重点研究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和有效利用技术及其关键设备。围绕重点污染河流、湖泊治理示范工程,研究开发河流截污、流控、充氧曝气技术以及大型水生物净化工艺。2、生态治理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体系。为两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配套技术,实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得到基本治理,力争在岩溶水防治与利用技术方面有明显突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符全省情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体系与保障体系,为有效遏制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技支撑;建成较完整的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出小康社会贵州社会经济发展

12、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关系及对策。突破主要高能耗、高物耗和污染大的重点行业所需的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为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及示范提供科技支撑。建成一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示范区,基本具备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 ?科技在生态建设中取得明显突破 ,初步建立符合贵州省省情的脆弱生态防治研究的理论框架;基本建成适合本省省情的环境科技发展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探索构建起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类型综合防治技术与模式,为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体系,治理区、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25-30%,平均

13、土地壤侵蚀模数下降50-60%,喀斯特石漠化面积下降15-20%,生态环境趋于良好。形成1-2个中度以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水、土、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有新的提高,芭蕉芋燃料乙醇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水质保护技术及应急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环境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自动连续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区保护和重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3、人口健康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初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带来的制约

14、和压力,力争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力争在一些重要疾病的防治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努力提高全省疾病防治技术水平,预防、诊断、治疗重大、多发病,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使一些重要疾病在客观层面得到有效控制,降低重点疾病发病率,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计划生育新技术,不断提高我省计划生育科技水平,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优生优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服务。?加强对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心脑肺血管病、肿病、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艾滋病、遗传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综合防治研究;重大传染病与气象条件的形成及机理研究。?加强老年、妇

15、女、儿童的疾病研究。开展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老年健康保健措施;围产期各高危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技术研究;危害婴幼儿和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研究;?开展控制重大传染病,加强地方性氟(砷)中毒综合防治研究。寻求控制传染病、重点研究和解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防治的关键技术;?节育技术和新型避孕药物及技术研究。完善和改进现有避孕、节育技术,重点加强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开展可逆性男女性绝育术新技术研究。有选择地开展辅助生育技术研究;?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和优生优育研究。针对我省遗传性疾病发病状况,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和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技术研究;研究常见染色体病的产前筛检、诊断方法与技术,减少出生缺陷。4、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以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我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结构、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应用、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加强城镇化科学规划,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具体体现在:?探索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合理向城镇流动和转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开展城镇建设布局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城市建设适用技术,加强小城镇住宅建造技术与新型建材的创新研究;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