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67715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本文目的:为了进一步理解药物如何触发肝脏高敏反应和打破免疫耐受,了解此类肝细胞损 伤的机制及建立更好的特异性药物肝反应的评估策略。近来发现:药物蛋白加合物的形成和表达,或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反应物/T细胞受体复 合物的直接反应,对触发高敏反应是一个必须但非充分的刺激因素。肝脏对药物 加合物具有相当大的耐受潜能,但近来研究显示过敏性肝炎系肝脏对药物抗原的 耐受打破而引起,其中机制也正在被揭示。由药物本身导致的细胞损伤,伴随的 炎症过程,或者共刺激物可能是启动高敏过程的额外信号。小结药物诱导的肝损伤涉及到未知的本质和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表现为肝细胞损 伤和胆汁淤积,停药后大

2、多有较好的临床预后。少数病例的肝细胞损害可能以自 身免疫性肝炎形式持续存在。确认免疫介导的肝损伤的诊断工具仍然很有限,主 要依赖于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背景介绍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是由特定药物造成的高敏反应所引起的肝特异性炎 症反应。虽然比药物诱导的肝毒性少见,但它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它的结果 有时是致命的,并且可造成过敏性肝炎的处方药数量比例在增加。有明确实验证 据表明许多药物高敏性反应在发病机理上涉及到免疫系统。高敏反应的发生常常 涉及到药物与蛋白的共价结合(通常是代谢和生物活化的结果)形成具免疫原性 复合物,通过抗原摄取、处理和呈递,促使特异性T细胞增殖。由于肝细胞代谢 药物的特性,易形成

3、微量药物蛋白聚合物,但免疫系统通常表现为耐受。当这种 耐受被破坏,就会发生高敏反应。额外信号如并发的炎症反应,可能也最终参与 打破这种耐受。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通常属于I型过敏反应,涉及CD4+、CD8+细胞毒性淋 巴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少见直接针对药物的抗体,但是当致敏过程演变为自 身免疫反应,抗体则会针对细胞成分。过敏性肝炎通常会出现发烧、皮疹和肝细 胞浸润(药物疹伴有嗜酸細胞增多和全身症状,称DRESS综合症)。临床上会发 生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停药后大多有较好的临床预后。一些病例在停药后, 肝细胞损害可能以自身免疫肝炎形式持续存在。确认给定药物参与免疫介导的肝 损伤的诊断工具仍然很

4、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过敏性肝炎发病机理的认识不 足。基于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机理研究将有助于确定危险因子,从而极大促进预测 和预防策略的制定。一、药物和肝细胞损伤:两条作用途径导致肝损伤的化合物称为肝毒素,有些药超过一定量将对任何个体造成中毒 作用,这些效应在实验动物中可被复制和预期(直接肝毒素)。这通常是药物分 子导致细胞结构和分子变异与功能障碍造成的结果。常常是药物在肝细胞中生物 转化后(或在其过程中)产生毒性,如由P450酶和黄素单氧合酶催化,会产生 毒性和活性中间体。其他肝毒素称为特异质性,仅见于易感人群中。在一些病例 当中,反应涉及一些不寻常的药物代谢,它能转化成更多有害的活性代谢产

5、物。 一些有害的肝药物反应具有免疫机制性的临床标志,它包括首次接触药物至发病 的时间上的延迟性,以及免疫反应的实验室证据。肝脏可以是唯一累及的器官或 是全身过敏反应(DRESS )的一部分。此类特异质反应是肝脏组织特异性炎症疾 病,显示对某种特殊药物的过敏反应特征。药物诱导的过敏性肝炎具有许多IV 型反应的特征,事实上,这类病人常有轻微的发烧、嗜酸細胞增多和非典型淋巴 细胞增多及肝浸润,还有致敏T细胞存在。II型过敏反应在更小的范围内发生, 此类病人血清中有针对药物的特异循环抗体,在抗原的再激发下会迅速增加。针 对药物修饰的肝脏蛋白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药物副反应。当肝细胞酶在血清中 增加(细胞

6、溶解)、黄疸(胆汁淤积),或两者都存在时,构成药物临床肝损伤 的证据。特征性药物导致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包括磺胺类药物、替尼酸、双肼屈嗪 和近来提到过的一些药品。二、肝脏中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存在几种解释过敏发生的假设。假设推测药物半抗原或来自药物的活性部分 能够与细胞蛋白反应形成共价药物蛋白聚合物,它能发生在肝细胞生物转化反应 过程中。反应形成的活性中间体能与细胞大分子反应形成稳定的聚合物(半抗原 化作用)。药物共价结合的程度对于过敏发生是决定性的,它依赖于转化成活性代谢物 的比例,依赖于它的半衰期以及对生化分子官能团的反应性和细胞利用内源分子 如谷胱甘肽)中和这些中间产物的能力。下一步需要

7、这些新抗原通过免疫监测 系统。经典途径认为这些聚合物由专门的抗原呈递细胞捕获、摄取和处理,并与 MHC II发生联系。在这之后,APC细胞向CD4+或CD8+细胞提呈这些聚合物,刺激 它们增殖。肝脏药物蛋白聚合物的构成并非是一个不寻常现象。事实上,许多药 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形成蛋白聚合物,但很少导致特异质性药物反应。聚合物构 成在本质上并非这一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可能存在其他因素触发过敏反应。 Uetrecht和Pirmohamed提出并非外来因素而是聚合物自身能力促使“应急”信 号出现,决定免疫反应的发生。危险因素的假设预测,除了对药物聚合物的外来 本质的认识(信号1 ),药物代谢对细胞损伤及

8、相应危险信号2上调协同刺激因子 的表达,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有趣的是,许多涉及特异病人体质的药物(如氟 烷)首先导致轻微的可逆性肝损伤。然而,许多病人在手术及炎症等可触发危险 信号出现的情况下并不表现药物特异质反应。为进一步了解其复杂性图景, Pichler阐述了药理学交互作用的假定,用以解释具有药物反应过敏史病人反应 性T细胞克隆的存在,它在药物存在下发生增殖,而并非药物代谢或药物聚合物。 这被解释为化合物可直接与MHC-T细胞受体(TCR )复合物反应(逆转性?), 诱导免疫反应。近来提出的许多观点,被认为是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独立。就此 而言,药物蛋白聚合物的形成和出现,或与TCR/MHC

9、复合物的直接反应,对诱发 过敏反应会是一个必要但非充分的刺激因素。由药物本身、炎症及相应刺激物(如 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损伤可能代表了启动过敏反应必需的额外信号。同时可能 不同过敏反应涉及这些可能性中的不同混合体。事实上,药物免疫过敏反应在伴 发炎症状态下被驱动或加强,此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物增加。Prandota曾认为细 胞因子模式改变的潜在作用能够决定Th1和Th2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决定了药物 诱导的免疫应答和细胞损伤。必须指出,这种情况下的过敏反应可能在免疫刺激 物(如病毒感染)和药物摄入共存时发生。假如病毒感染不出现,免疫反应可能 不会发生。三、过敏与耐受免疫介导的药物肝毒性的发生率相

10、对较低。肝脏微环境被认为有利于免疫耐 受而不是炎症免疫。这种耐受特征可归因于不同因子:肝的调节因子产物(如 IL-4、IL-6、IL-10、IL-13和IL-15),以及其他抑制因子(如前列腺素);或肝 窦状隙中幼淋巴细胞的不同作用。对于外周血中自反应T细胞诱导和维持耐受的 机制了解很少。当前认为成功的T细胞激活仅发生于TCR对信号1的识别,同时信 号2协同作用;在缺乏信号2的情况下信号1被忽略或引起耐受。肝窦内皮细胞在 摄入和交叉呈递来自门静脉血的抗原上相当活跃,进而诱导CD8T细胞对这些抗原 耐受。体外实验说明幼T细胞由肝窦上皮细胞激活,但不分化为效应T细胞。这些 T细胞的细胞因子作用和功

11、能表型与耐受诱导相一致。肝窦内衬细胞能吸收、呈 现和处理抗原给T细胞,它可能缺乏T辅助细胞输入,结果表现耐受而不是免疫反 应。窦上皮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由胃肠道吸收的更广谱系范围的潜在抗原引起 免疫反应。其它肝内细胞群,如dendritic cells, Kupffer cells,甚至肝细胞 也在耐受诱导中起作用。近来研究指出DC在外周耐受诱导中起重要作用。有人提 出DC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取决于DC的成熟状态。DC细胞的二分法行为有两种假说,第一种认为DC细胞的作用与成熟状态有 关,非成熟DC缺乏共刺激,诱导耐受。非成熟DC对胞吞的抗原形成细胞表面的MHC 多肽复合物能力不足,自身特异性T

12、细胞不能识别非成熟DC上的配体。另外,非 成熟DC需要成熟信号诱导从外周组织进入局部淋巴结。问题是非成熟DC如何诱导 对自身抗原的耐受?第二种假说认为DC细胞在有无危险信号时,有不同的成熟程 序,激活时成熟DC诱导T细胞免疫,静息时则不激活,但完全分化的成熟抗原递 呈DC可诱导耐受,分别导致成熟耐受表型和成熟免疫反应性表型。肝细胞可表现为抗原递呈细胞,通过在窦上皮细胞间的连接的肝细胞微绒 毛扩张,能直接与幼CD8+T细胞接触。实验表明,由肝细胞激活的T细胞致未成熟 T细胞死亡或耐受,而不是形成激活的淋巴细胞。肝细胞抗原递呈激活的T细胞表 型不同于脾或淋巴结激活的。肝细胞激活的T细胞凋亡被怀疑是

13、忽视致死亡的典 范,因为缺乏有效的共刺激信号所致。肝细胞刺激的T细胞上CD28的交叉连接, 与来自巨噬细胞的B7分子共刺激,取消T细胞早期凋亡,致该激活T细胞表达 bcl-x(L)和IL-2增加,致持续的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最后,Kupffer细胞作为在针对半抗原诱导的迟发型高敏反应的免疫学耐受 的基本诱导物而发挥作用。对小鼠用二硝基氯苯的蛋白加合物预处理,导致加合 物在Kupffer中累积,并对随后的二硝基氯苯致敏试验耐受。如果Kupffer细胞消 耗,则会破坏免疫耐受。星状细胞的作用也有提示。四、过敏性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一药物诱导的肝自身免疫通常,肝脏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强烈和持久

14、的CD4和CD8T细胞反 应,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杀伤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实现。激活的CD8+T细胞被动 员前往或停留在肝脏,无论它们的抗原特异性如何。只有当同种抗原识别时,这 些CD8+T细胞才会快速增殖,大概也直接在肝脏现场增殖,因为在过继转移的最 早数天引流的淋巴结中,没有发现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CTLs的溶解活 力至少有两条路径,在穿孔素/颗粒酶介导的途径,这种孔形成性药物穿孔素, 很可能与颗粒酶相结合而诱导靶细胞的凋亡。在Fas介导途径,Fas和其配体结合 通过死亡决定簇启动的caspase级联反应,激发CTL结合靶细胞的凋亡。无论启动 途径如何,导致凋亡的下游事件似乎相同。自

15、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是肝 脏中的效应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骨髓衍生的单核细胞,具有T淋巴细胞和巨噬 细胞的标志。胞浆颗粒中含有穿孔素和颗粒酶,参与细胞膜攻击和靶细胞凋亡诱 导。与CTLs靶身识别相反,自然杀伤细胞识别靶细胞不受MHC抗原递呈的限制,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通过Fas/Fas配体途径激活caspases级联反应和凋亡,保护肝 脏免受肿瘤细胞侵犯。NKT细胞来源于自然杀伤细胞和Pit细胞群,除自然杀伤细 胞表型外,其表面表达有TCR。NKT细胞表面的TCR与CD1相互作用,同样与靶细胞 作用不受MHC-1或2限制。这种驻留肝脏、局部再生的快速应答的杀伤细胞在保护 肝脏免受肿瘤侵犯中有

16、重要作用。NK和NKT细胞通过分泌IFN- Y和激发伴随炎症 反应(产生细胞因子、累积中性粒细胞和上调Fas配体表达),似乎在DILI进展 中起作用,导致药物肝毒性代谢的下游的肝损伤的进展和严重性。然而,有报告 在一例暴发性药物肝炎中,NK和NKT细胞戏剧性地减少,提示它们参与了暴发性 药物性肝衰竭的肝损伤。Kupffer细胞在药物性肝毒性中的作用有矛盾,似乎是非直接的。这些细胞可以 被不同刺激物激活,导致作用于肝细胞的介导因子释放(TNF-a、NO、活性氧), 对肝细胞产生重要的分解代谢效应。Kupffer激活似乎是APAP毒性的早期事件之 一,也被描述成保护性效应。AIH可能是药物倡导的高敏反应的结果之一,在停 药后肝损伤仍持续存在。药物诱导自身免疫反应的症状同典型全身自身免疫疾病 相仿(如SLE),或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如肝脏)。如果不及时发现, 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类似病毒性肝炎如a-methyldopa, halothane, hydralazine and other hydra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