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676934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题画诗写作技巧初探 题画诗写作 。第八讲:写诗章法如构图国画构图与诗歌章法起承转合四种起句法起句定韵承句的任务三种转句法结句的一竿到底与曲径通幽起结关系诗中见题破题五法懂得了平仄、押韵、句式与修辞,就如同学国画懂得了笔墨、造型和色彩。但还不够,要画成一幅画,得懂得构图。写诗也是如此,诗的章法就如画的构图。中国画的发展,是由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促进的,因而也使中国画不但和书法关系极为密切,也与文学密切相关,这已在本书第一讲里谈到。文人士大夫首善是作诗文,由写字多而工书法,再旁涉绘画,便有国画中与书法相关的笔墨之讲究,也有构图中与文法相关的“起”、“承”、“转”、“合”的讲究。“起承转合”是写

2、作的布置方法,被用到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成为国画的一个特点。画国画的朋友正好可以反过来把国画的构图法,还原用来写诗。我们先来观察大家所熟悉的宋代山水画大师范宽传世杰作溪山行旅图的构图:。画的最前景,也是画幅的最下端,是一堆巨大的磐石。它们后头是一道坡坂,上有小路,一队商旅在路上行进,这是此画构图的“起”。紧接着坡坂小路与商旅,是中景的一座不大的山岗,从中分开,溪流自山后的谷间蜿蜒流来。被分开的山岗,高一点的一边长满古树,寺宇掩露于其间。低一点的一边山岗与其对照,古树较少,以保持疏密轻重变化,这是画中构图的“承”。高一点的山岗头上,一道瀑布从更高的山峰落下,引出陡岩峭壁来,从而将画幅推向高潮,

3、这是构图上的“转”。在瀑布右边,一座险峰由天而降,陡立在山岗、坡坂与溪流之上,成为画面的高潮,这是构图上的“合”。于是,画的主题通过溪山行旅,表现画家对大自然雄伟壮美本质的崇拜,便被勾画了出来。诗也一样。五言绝句(包括律绝和古绝)的章法一般是这样布置的,请看王维竹里馆:(起)独坐幽篁里,(承)弹琴复长啸。(转)深林人不知,(合)明月来相照。第一句起句,就已解题(也叫见题,留在后面才解释)。诗题叫竹里馆,那是指王维蓝田别庄里一处长满竹林的馆舍,所以起句要有所体现地写到“幽篁”。篁就是竹林,诗人在那里独坐。第二句就要承接起句:独坐着干什么呢。原来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啸”原指吹口哨,一般指高声朗诵诗

4、篇或歌唱,这里当是指诵诗。第三句从独坐、弹琴、长啸转开,写到周围环境,那里很幽深偏僻,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做什么。尾句是合句,需要与起句呼应:独坐没有别人,只有明月和诗人相伴。这一合,诗人要告诉读者竹里馆的主题意境就突显出来了,那是王维所醉心的一种宁静空灵,超脱凡尘,可与宇宙对话的精神境界。再看一首人人都熟悉的例诗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起)向晚意不适,(承)驱车登古原。(转)夕阳无限好,(合)只是近黄昏。起句写诗人傍晚的时候心情有点不好。承句解题,说他坐上车马车或牛车,到长安城外一处风景胜地乐游原去散散心。第三句写到了目的地所看见的景色,是一片夕阳创造的灿烂世界,令人感到无限美好,这是由上两句转折而

5、出的感慨。然而,这片好景毕竟不长,因为夕阳很快就会下山,灿烂光明就要随之消失;黄昏临近了,黑暗也必将到来,诗人的感慨更深(但不忧伤,情绪健康)。结句呼应了起句:他心情不好,原因在哪里。原来在于自己渐入老境,象夕阳一样。这一合,又把诗的中心意思和盘托出。七言绝句也是如此。请看例子张旭桃花溪:(起)隐隐飞桥隔野烟,(承)石矶西畔问渔船:(转)桃花尽日随流水,(合)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是唐朝草圣,也是著名诗人。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境,而且是用设问句写成的。起句就切准题目,但不直指桃花溪本身,而是写桥。有桥自然就有溪,以桥暗示溪。暗示法在诗中很管用,它可以使诗句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二句承接起句:诗人来桃

6、花溪干什么。他是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说,来寻个究竟的,所以到了溪边的石岸,向渔翁(因须押韵,用渔船借代渔翁)打听。第三句用问句作转,为结句作合铺垫。两句本身也是承接关系:既然能看到桃花随着溪水流动,那么桃花源的洞口在哪儿呢。尾句找不到洞口的疑问,虽然含有传说根本不可靠的内在原因,但表面上和起句说溪上弥漫着野烟密切相关(溪桥都只能隐隐而现,洞口当然更加难觅),这样就呼应到起句。如果结句没能和起句呼应,就会导致神散,主题意境不明。比如我们把结句改一下:桃花尽日随流水,敢是洞天在那边。虽然也是问句,但已似有所见,因不能确定,才询问渔夫是不是就在那边。这样一来,结句接近找到桃花洞的结论,便与起句的模糊

7、气氛不合,首尾脱节。如果再把结句改成:可有秦人出洞天。或者:可有秦人相与还。这样句子本身并无错误。桃花源里的居民,据说都是秦时避乱住进去的,打听有没有见到他们出来或和他们交往,也符合寻幽探胜者的心理。但是,这样一来,便也和起句烟雾弥漫所造成的神秘气氛意境不合。所以,起、结一定得呼应相合,这很重要,否则就会像作画构图太散,失去核心而导致主题不明一样。再看一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起)少小离家老大回,(承)乡音无改鬓毛摧。(转)儿童相见不相识,(合)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兼诗人,他写的这首诗,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别看它象口语一样平易自然,章法照样严谨。起句也是明确点出回

8、乡的标题。第二句当然得接着说明回乡怎么样:诗人老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变。转句往往是有趣的结尾的开端,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一诗的关键所在。转句说:尽管老诗人乡音不改,自己很得意,但儿童们不认识他。紧接着结句说:儿童还是把他当作外地来访的客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这依然照应起句的意思:因为是自小离家,偶尔回来,才会被误认为访客。这样一合,诗中所要叙述的既好笑,又难免略带伤感的回乡趣事,就很完整;一完整,读者就好产生共鸣。此诗传诵千年的奥秘无他,就是能得到历代无数离乡背井者的强烈共鸣。如果结句没与起句相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我们不妨也试改一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阿翁何处来。不说是“客”,换成“阿翁”,与

9、“鬓毛摧”也很符合,但意思会变含糊。“阿翁”可能是同村或邻村但孩子们并不认识的老人,不像“客”那么明确是外来人,就与回乡的主题扣不紧。由此可见,结句“合”多么重要。我们只要多读、多揣摩名诗,就能领悟章法的奥秘。下面该看看题画诗的章法,仍先看五言。范例是一首沈周题菊古绝,诗的章法是不分古体、近体的。(起)老我爱种菊,(承)自然宜野心。(转)秋风吹破屋,(合)贫亦有黄金。题画诗一般不会象普通诗词那样先命一个题目,画的内容就是标题。此诗为画菊而题,起句就道出菊来。“老我”是我老了的倒置。第二句承接起句,解释为什么老了喜欢种菊花。那是因为菊花的自然本色,很适宜爱好野趣,不愿受世俗拘束的自由画家(沈周一

10、生不应科举不当官)来种植的。第三句笔锋一转,说起自己的破房子被秋风吹得更破,那是雪上加霜的贫困境地。虽然贫困得这个样子,然而画家的精神很富有,他把菊花当作黄金。这样结句的“黄金”,又与起句的“菊”相合。菊花一般以黄色为正色,所以又称“黄花”,才会把它比喻为“黄金”。上面是题花鸟画的。下面看一首题山水画的五言绝句李日华题画与石梦飞:(起)空庭绝壁下,(承)烟霭弄清晖。(转)远望碧天净,(合)横江一鹤飞。题山水画不象题花鸟画那样,可以从所题的花种看出内容,以之代为标题,它们往往就是只称“题山水”。李日华这首诗以题画送人为标题,更和画的内容无关。这种情况在本书所引唐宋诗例里,多可见到,有的标题也是送

11、某某某,这样起句就和标题没有关系。不过,虽然如此,起句仍很重要。一开头就很突然:一座隐士的房宅建在江边绝壁下,院子是空的,说明地处偏僻,隐居孤独。第二句承接起句,描写隐居处的时间与天气。那是清晨时分,阳光明媚,还有烟霭在飘荡蒸腾。第三句一转,从天气写到隐士(此句的主语,被省略)在远望碧空,那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一种表现。然而,这也是为结句铺垫。原来,他望的是一只仙鹤,正从江的对面飞来,它显然是隐士豢养的。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就是本书上一讲已提到的宋代孤山隐士林逋,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常放鹤为戏。此诗所写的是一位林逋式的隐士,正在放鹤。结句一鹤飞来,和起句的“空庭”相合。院子空了,是养着的仙鹤

12、正在放飞的缘故,两句对应得很紧密而又发人想象。七言题画诗也是如此。例如王冕著名的题墨梅:(起)吾家洗砚池头树,(承)个个花开淡墨痕。(转)不要人夸好颜色,(合)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开头就切准所要题的梅花。不过它是一棵梅树,而且是作者家的,实际上是暗喻自己。但在句中,严格按咏物诗的要求,规避“梅”字。承句描写梅树开花的样子。墨梅是用淡墨点染的,花色不是通常的白色。诗于是发挥想象,说它们因为是在洗墨池边长成的,染上池水中的淡墨,所以颜色特别。第三句由花的颜色转开:一般诗人都很赞赏白梅花,但淡墨色的梅花更奇特,应该更受夸奖;可是画家并不在意这些,他的愿望在结句。结句表达了作者高洁旷远的情怀,虽然说的是

13、梅花,实际是在说自己,这样便与起句的暗喻相合。再看一首郑思肖的题画菊:(起)花开不并百花丛,(承)独立疏篱趣未穷。(转)宁可枝头抱香死,(合)何曾吹落北风中。通篇没有一字提到菊花,也是“避题字”的作法。从诗的叙述,就能明白作者也是像王冕一样,在借花咏怀。作者是南宋遗民,对元朝蒙古统治者不满,采取不合作态度,在历史上被看作是很有民族气节的文人画家。诗的起句说菊花很独立,不和百花在一起开放,隐喻自己不同流合污,和失去民族气节者混在一块。承句进一步说明菊花自己的乐趣,也就是作者的乐趣。然后笔锋一转,说到花死,但那不是一般的谢落,而是依然抱着余香,枯萎在枝头而不掉,显得与众不同,那是隐喻作者不肯丧失民

14、族气节。结句呼应起句。菊花死而不凋,花瓣没有落到北风(影射蒙古统治)中,和起句没有同流合污的隐喻相合。七言的山水题画诗,章法与此相同。例如文征明的这首题画:(起)细路盘盘转石根,(承)苍藤古木带斜曛。(转)短筇不觉行来远,(合)回首青山半是云。起句写画中人(也是作者自己,但都被省略)沿着小路在山石脚下盘旋。承句接着写在路上看到的景色:夕阳照着青藤和古树,一片葱笼。第三句很自然地一转:拄着竹杖不知不觉走了很远了。尾句和起句呼应:画中人(或作者本人)回头看到半山都是白云,原来他是从山中走下来的。在山中还有夕阳和古树,到山下就只看得到白云了。如果结句写成:已到山前一小村。那么很显然,便和起句毫无关系

15、,完全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原诗的中心主题在于表现山的深邃,特别是结句说的半山都是云,更突出这一主题。从第一句开始,就围绕这个在写:又是小路盘盘,又是古树青藤,还有走得好远,都与深邃有关。由此可见,章法不能乱,更不能没有章法。总而言之,诗的章法基本如此,学诗一定得掌握它。轮到我们自己写诗时,章法如何运用呢。我在这里以自己的拙作为例,稍加剖析,以供朋友们参考。下面是两首和华山有关的题画拙作,一首为自题华山西峰图:(起)万丈玉圭谁劈成。(承)云中欲阻日车行。(转)峰头已距苍穹近,(合)伸手扣天应有声。华山西峰是一大块巨石矗成的,形状像古代的玉圭,高立万丈,所以起句一开头就表明这种

16、印象,并由此点题。承句接着进一步形容西峰的高,像要在云中阻止太阳前进似的。中国古代神话说日乘六龙之车,由羲和驾驭,这里引用了该典故。转句为结句铺垫,为的是要用扣天有声的想象,来创造一个高伟壮观的意境;同时和起句相合,都是在赞叹山高的主题上做文章。另一首为自题夜宿华山苍龙岭图:(起)奇峰欲搏月魂惊,(承)万籁无声涧水鸣。(转)今夜傍它河汉宿,(合)一灯如豆假天星。这两首拙作都是我1978年第一次到华山写生时写的,回来后据此创作了两幅画,并把它们题在画上。那时山上还没发展旅游,住在苍龙岭下一间小石屋,只有一盏油灯,所以尾句才会那么说。如果是近年去的,山上旅游业太过发达,夜里灯火通明,就不是这般意境。起句就点明标题的主要内容,一是华山,一是夜间。但避题字,华山只用“奇峰”和高到想要抓住月亮来借喻,“月魂惊”一边表示夜间,一边也配合形容山高。承句由高处接到低处,用“万籁无声”继续描写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