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673710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且有目共睹的。但科学技术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海森堡指出:“我们读到了科学的善恶相克。我们知道在世界的哪些部分,把科学和技术成功地联系起来了,贫苦阶级的物质贫困已经大部分清除了,现代医药已经防止了成百万人因病死亡,交通和电讯已使生活方便多了。另一方面,科学可以被误用来

2、发展其有最可怕的破坏力的武器;技术的优先发展损害并威胁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但是除了这些直接的威胁,我们的价值(伦理标准)也改变了。”上述学者的论述并非危言耸听,是对科学负面影响的客观反映。可以这样说,无论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科学的负面影响始终并将继续困扰着人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壤过分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变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危害着人类健康和安全。二、克隆技术发展及克隆人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

3、。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导致许多新的伦理课题,而克隆羊的成功,以及人类基因计划组的新发展和运用,已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可以在高等动物上恢复体细胞的全能性,开辟了利用人体体细胞克隆出一个人类机体的可能性。克隆人的出现会破坏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人伦关系,解体正常的亲情关系和标准;克隆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会破坏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克隆人的出现会引起性别比例失调,一旦男女比例出现大规模失衡,传统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社会规范必然动摇。克隆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可能被用于罪恶目的,它带来的“基因歧视”将导致某一种人类的自然灭绝等等。三、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再安全,使社会犯罪活动出现智能化。电

4、脑及网络等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与信息资源共享相伴而生的是信息的安全问题。以金融领域犯罪活动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我国金融领域发现的计算机作案的经济犯罪越来越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连接在统一的通信网络中,使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造成了对个人隐私权和自由权的侵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传递反动、迷信、黄色的信息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四、科学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世界和平。考察人类历史上滥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触目惊心的。尤其是20世纪,科技发展使人类杀人最多,流血最多,大规模非人道事件经常发生,且参

5、与战争的武器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有的国家甚至把高科技成果首先应用于武器装备上。面对科学技术对人类及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必须加以深刻的反思。纵观科学技术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其根源是错综复杂的。概而言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求其根源。一、政治根源科学技术体现着人类的理性和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设计,预先包含了人类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需要。这使得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具有政治工具的先验性,使得科学技术“政治化”;而作为“政治化”的科学技术又成为某些人取得其社会地位,或达到其现实目的的重要手段,这使得政治又出现“科学技术化”的局面。科学技术“政治化”无论是从国家政治还是国际

6、政治而言,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发达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扩展到政治控制与调节系统,它已变成一个有机的政治系统或政治世界,是一个按照统治者的思想和结构运转的世界形态。这就使得科学技术从政治的先验性直接转向现实的合目的性,即科学技术直接或间接的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政治的“科学技术化”就是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现实效用,它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在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使用上。首先,在国家政治领域的政治“科学技术化”。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原则已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基于野蛮力量的统治让位给一种更巧妙的统治,即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命令被内化为

7、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控制形式。实际上,科学技术已由原来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转化为人对人统治的工具或手段,包括统治者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其次,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政治“科学技术化”。在当代,一个国家的强弱,以及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如何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因此,在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战略,而且是一种政治、军事战略。二、经济根源现今的生产力总是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是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经济根源。具体而言,唯产值主义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经济根源之

8、一;人类经济利益的对立与分裂是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另一经济根源。唯产值主义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经济根源之一。正是由于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过度贪婪,因而现行的经济模式主要表现为唯产值至上。唯产值主义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这也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经济原则,也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内在根据。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是发达还是落后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其拥有多少物质财富,看其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这也是唯产值主义主义在国家身上的延伸。人类经济利益的对立与分裂,是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更深层的经济根源。在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中,大部分情况下科学技术活动的

9、主体与科学技术权力是分离的,谁掌握了科学技术权力谁就决定开发什么样的技术,以及怎样应用这些科学技术成果。三、认识根源科学技术知识是从生产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的,对人和自然的矛盾进行专门研究所形成的认识结晶。一般而言,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使科学技术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认识的客观制约性和认识的主观制约性。在任一具体时代中,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都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得以进行,而人类社会的历史环境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其中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对人类认识限制的重要因素。一定时代生产力的水平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有限的,

10、因此社会对人类认识活动能给予的帮助也是有限的。认识的主观制约性,首先,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受制于自然规律的短暂性和生理条件的制约性。生命本身是一种极其有限的存在,同整个自然史相比是非常短暂的,因此,“主体的认识体系的容量是有限的,制约着主体思维空间的划定。在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时,人的思维认识总是在一定知认的容量中透析认识对象,超出这一容量或范围,大量未知因素的介入,就可能扰乱或中断或产生错误的思维认识。”其次,主体认识受到其思维方式的限制。人的实践经验维系着主体特定的思维框架,形成主体思维范式,使主体认识受到限制。认识的生理基础大脑皮层,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随主体社会实践的不断加深和拓

11、宽,会在思维认识中产生相应的、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使主体在实践认识中积累经验,经验又形成观念,观念最终导致了局限,“形成了主体在时间和思维认识中难以觉悟到的偏差,以教条和经验的方式对客体产生有限的思维认识。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铁的事实,消极回避的态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主要解决途径如下:一、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自然的运行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违背规律就必然要受到惩罚。现代社会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违背规律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正确的运用科学技术,有效

12、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建立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以消除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的内容包括评估、选择和控制。在科学技术中,经过评估,可以基本确定它们的优劣。这时人们就可以选择那些比较优的科学技术,即经济效益高、负面影响小的科学技术。选择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没有负面影响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是没有的。为了解决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进行控制。三、依靠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与作为主体的人有关。因此,要解决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必须用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总而言之,要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完成这一任务或工程的过程中,要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出发,要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把观念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措施综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然社会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才能使人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