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67276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7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高校演播室建设工程项目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1.1.2承办单位及概况1.1.3编制依据本系统在媒体融合框架下考虑,按照业务流程需要,考虑和其他系统的融合及调整,兼顾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预研,根据全媒体产品教学、数字加工云平台特点,将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根据学校教学、生产、发布需求制定与项目相关的技术标准,标准完成后要提供验测方案及验测工具并进行符合性验测。1.1.4项目提出理由及过程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不仅成为行业的共识,也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在媒体快速融合的背景下,传统视听媒体正从

2、“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运作模式向“媒体融合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IP化和云化的新型制播方式转变,从打造媒体私有云向媒体公有云方向发展要求发展,基于混合云架构的融合媒体生产发布平台建设方兴未艾。同时,通过IDC和BBS等多家国际化专业调查机构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云服务将进入普及阶段,全球1500家媒体机构的调研报告表示,基于云计算技术,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视频云服务”市场已经成熟。因此,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云计算放到重要位置。广电总局的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广播影视融合媒体云建设”。作为以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应用人才的主要基地

3、之一,积极按照中央关于“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为适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对媒体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刻把握融合媒体发展规律,紧抓融合媒体云和教育云快速发展契机,依照全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积极开展对基于媒体云与教育云的校园云建设。因此,学校提出了建设“融合媒体云平台”项目。1.2 项目概况1.2.1地理位置1.2.2建设规模及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方针,对该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如下规划,并将在十三五期间分阶段达成。1. 建设面向全校的统一基础架构服务平台针对融合媒体业务对各类资源的要求,基于媒体云基础架构,建设满足全校各个专业院系开展融合媒体业务教

4、学、科研、实践活动所需的“通用+媒体”资源的统一管理、按需分配的服务平台。并通过开放式架构,实现基础架构服务规模的弹性扩充,为后续业务的开展提供长期服务。2. 建设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云端专业工具平台通过媒体云桌面的方式,实现在校内任意地点,任意时间,通过普通笔记本等轻量化终端,访问在传统模式下需要本地安装,并占用大量资源的专业工具软件。如:NOVA 10专业非编,Premiere,AE等工具。3. 建设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融合媒体教学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媒体行业已有的先进技术,建设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各类业务系统,支撑学校师生开展融合媒体业务所涵盖的内容汇聚,多格式生产,多渠道发布,多模式运营等各

5、个方面的教学与实践。并能通过对企业流程的完全仿真,进行相关业务的实践运营。并实现与企业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在校内即可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同时,该平台能够持续更新,保持与业界主流系统的能力相一致4. 建成创新型互动学习平台顺应当前碎片化教学、互动式教学的新模式,为师生提供可通过多种终端设备进行访问的在线学习平台。并实现融合媒体课程内容的在线点播、直播,师生在线问答,在线考试等功能。5. 建成并运营校园融合媒体业务系统实现校内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等多种媒体业务的融合,实现多来源、多格式的内容,在网络、微信、App等多种终端平台的互动发布。在承担学校对外宣传展示,师生内容分享发布

6、等功能的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运营实践中产生的优秀节目和创意的对外展现平台。6. 实现对融合媒体教学实践的综合管理和效果分析建立采编发业务教学的运行监测系统,完善及分解采编发教学流程,使采编实践教学业务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各项工作内容和流程得到跟踪监控,健全采编发实践教学制度并实现可操作性,加强师生管理和采编发实践教学流程管理,为师生考核提供依据。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信息数据的运行监测分析和洞察反馈。并预留基于融合通信的集融合报道采编发业务、采访车辆动态、师生实践出行动态、院系与职能部门监控等为一体的现代物联网式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接口。7. 建立能够持续开展教学科研创新的机制通过

7、相关业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支撑学校进行新型学科建设,加快相关科研进度,实现在教学模式上的持续改革创新。从而推动学校逐渐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创新机制。8. 全面提升学校在融合媒体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增强融合媒体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移动化特征。采用智能化手段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推荐服务,加强教育的服务性属性,将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对接,丰富面向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等移动平台的移动化、社交化教学形态和途径,提供立体化教学形式,提供文化创意、定制化、数据化融合媒体教学产品、内容服务组件,丰富教学产品及服务形态,推进教学产品的多元化覆盖,进一步扩大学校在人才培

8、养方面的美誉度。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各个业务平台,推动相关环节的科研发展,并增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切实提高学校在融合媒体行业中的影响力。1.2.3学校现状1.硬件设备使用年限方面,系统设备初建于 年,期间陆续更新设备硬件。设备使用年限已长达 年之久,硬件使用寿命较长,其稳定性逐年降低,非编站点频繁出现显卡、电源等配件烧毁情况。给日常使用人员工作及人身安全带来非常多的风险。2.硬件设备质保期方面,硬件设备已超过厂家基础质保期,且设备硬件已严重落后,相关硬件厂家已停止产品的销售及维护,一方面,相关硬件原厂商及市面上很难寻找到适配主机配件;另一方面,任何出现的故障维修成本需校

9、内自行承担,且费用较目前最新硬件价格高,难以接受维持后续维修费用价格。给校内造成过多的设备维护成本支出。3.非编工作站设备性能方面,使用非编主机设备的CPU、内存、显卡等相关硬件运算性能较差,已远远落后目前市面主流产品性能。且原有硬件平台已无法扩展升级。硬件运算性能低下,给日常使用人员带来的为题是工作效率降低,节目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制约了校内节目内容的发展。其性能已无法满足目前台校日益增长的节目业务量以及高清编辑需求。4.存储设备性能方面,一方面,使用存储带宽性能较目前主流高清支撑存储带宽性能低,目前只能简单应付标清素材的编辑,而高清素材一般为标清素材码率的4倍(标清为25Mbps高清为100

10、Mbps),原存储带宽其提供的带宽理论值无法支持高清的编辑需求;另一方面,存储容量较低,严重影响校内素材的存储,存储性能下降较为严重。体现在非编编辑卡顿严重,流畅度影响严重,给日常使用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节目生产效率降低;另外,安全性方面,硬件老化严重,对制作数据的安全存储存在较大的风险硬件老化带来数据丢失的风险。5.非编主机站点操作系统方面,操作系统为WindowsXP系统,其相关厂家微软目前已经停止对其维护,系统版本的兼容性及适用性逐渐降低。由此带来的安全性、适配性降低。且无法支撑校内新的非编软件的运行。6.非编主机站点非线性编辑软件方面,非编软件版本较为陈旧,无论是功能上还是产品设计上都

11、无法与现有全新的非编软件相比,功能上仅支持标清节目的制作,无法满足校内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及高标清编辑需求。 安全性,设备老化造成的数据安全性及使用人员安全性风险逐年增大; 兼容性,设备硬件已停产,无法兼容最新主流硬件及软件; 扩展性,设备硬件已停产,无法满足在其平台进行扩展; 维护性,设备已经已停产,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适配性,操作系统及非编软件已停产,效率及功能降低,无法适配当前业务1.2.4项目投入总资金情况建设项目总投资约xxxx万元。资金来源:项目专项资金。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十三五”规划)2.1 项目需求分析2.1.1前端摄录设备前端摄录采集设备,新闻采访摄录一体机设备采用

12、新媒体记录介质,顺应目前高清制作的IT化、网络化以及普及化需求,支撑实现无带化高清化课程节目制作。需要配置相应外场转播设备用于学校新闻现场及校园活动的直播。2.1.2融合媒体云端工具系统通过媒体云桌面的方式,实现在校内任意地点,任意时间,通过普通笔记本等轻量化终端,访问在传统模式下需要本地安装,并占用大量资源的专业工具软件。如:NOVA 10专业非编,Premiere,AE等工具。2.1.3融合媒体运营与实践系统建设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并与行业主流系统能力一致,涵盖融合媒体业务各个环节的业务平台,并完成相关教学化改造,使其符合学校教学和实训的业务需求,实现对提升业务运营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毕业生能

13、够招之即用。并基于媒体融合云平台上部署的业务系统,开展创新型科研教学,为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各个院系、研究院所等部门提供融合媒体业务方面的科研创新平台。2.1.4课程发布与互动系统通过部署在基础架构服务平台的各类应用服务和软件服务,提供面向全校各院系的在线课程发布与学习平台,实现课程内容的在线点播、直播、跨平台发布、互动教学等多种服务。支持200名师生的在线互动学习。2.1.5校园融合媒体的发布与运营系统建设面向全校,满足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内容的融合生产发布业务系统。满足校内外网站、微信、App等多终端多渠道的内容发布与宣传。实现500人的并发访问收看。2.1.6媒资系统为了满足业务

14、发展需要并结合校内实际节目生产及工作流程。需要建设一套可同时兼容高、标清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用于校内珍贵历史素材的有效长期保存,建成后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2.1.7演播室系统2.1.8可移动式虚拟演播室系统2.2建设规模2.2.1前端摄录设备满足学校日常素材拍摄教学需求,需具备至少3台高清手持采访摄像机(配备加厚电池、储存卡、摄像机包、三脚架、无线多用途话筒、LED新闻灯);2台单反机身(配备电池、闪光灯、储存卡、标准镜头、中长焦镜头、广角镜头);1套件航拍器专用(非玩家级)出作品级产品。2.2.2融合媒体云端工具系统建设融合媒体云端工具系统,通过媒体云桌面的方式,实现在校内任

15、意地点,任意时间,通过普通笔记本等轻量化终端,访问在传统模式下需要本地安装,并占用大量资源的专业工具软件。如:NOVA 10专业非编,Premiere,AE等工具。校内师生只需通过媒体融合云平台登录,选择非编实验室,即可获取所有可用工具的当前状态,并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相应工具。通过媒体云桌面技术,确保在较低的网络带宽环境中,在普通笔记本电脑上,获得与高性能工作站完全一致的编辑能力、性能和操作体验。2.2.3融合媒体运营与实践系统融合媒体运营与实践平台方案设计主要为满足学生业务实践,通过部署在基础架构服务平台的各类应用服务和软件服务,建设基于混合云平台的融合媒体实践平台,按照各专业学科的特定需求,设计、研发并部署相应的业务系统。该运营实践平台,提供5套小型化的融合媒体节目生产和发布服务,可帮助学生实现多个小型媒体机构、电视台的融合媒体内容发布与运营业务的实践。学生运营实践平台一方面可辅助学校融合媒体教学系统,学生组队实践,老师通过成果评分,作为一种考核模式;另一方面可基于该平台开展创新比赛,学生组队参赛,作为一种创新实践模式。2.2.4课程发布与互动系统课程发布与学习平台是用于各个院系,进行课程视音频内容的采集汇聚,编辑制作,多平台发布管理,内容点播直播和在线互动学习的服务平台。教师可通过该平台提供的云端采集和非编制作工具,快速生产出高质量的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娱乐/时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