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七沟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通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67253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七沟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七沟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七沟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通用(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目标】1、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内容】 一、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1)赋税沉重:_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2)_ 和兵役繁重表现:修建_,征伐南方,修筑 _,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影响:_ _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 _遭到严重破

2、坏。(3)_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_都要受到牵连,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2、秦二世更加残暴:表现:(1)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大量宫女_ ,把修建墓室的所有工匠闷死在墓里。(2)凶残地杀害自己的_ ,屠杀 _。(3)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 (1)根本原因:_ (2)直接原因:戍守_,遇雨误期,按律要被处死。2、经过:(1)爆发:_年,陈胜、吴广在_ 领导农民起义。(2)发展:攻占 _ 后,陈胜称王,建立了_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_。(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结果:由于_

3、,起义军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三、 楚汉之争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_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2、公元前207年,_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 _ 自封为西楚霸王,封_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_。4、结果: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 _兵败自刎。历时4年,刘邦取胜。【合作探究】1、在历史课上,小文发言说:“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是因为他们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如果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

4、”你同意小文的观点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2、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巩固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3.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

5、4.楚霸王项羽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那次战役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丁男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 公元前209年,900多贫苦农民在两个小队长的带领下,杀死两个押解军官,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声中发动起义。 材料三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绳”,捧着传国玉玺符书,向起义军投降。(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