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66739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doc 10)(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创新案例鲜京集团的新选择 60年代初着手制定经济开发计划时,韩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创造一批能够灵活运用丰富而廉价劳动力的出口产业,并从先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着眼,认定纤维产业比较合适。此后,纤维工业得到了积极的扶植和发展,它不仅为非熟练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为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外汇的获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纤维产业的成长促进了合成纤维的诞生。 60年代末,三种主要合成纤维-尼龙、聚酯纤维、丙烯纤维-全部都投入了生产,结果,韩国一跃而成为了世界市场上主要的纤维出口国家。 虽然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内劳动力的相对减少,以及东南亚等后续新兴工业国的猛烈追赶,

2、韩国断定国内的纤维工业最终将在国际上丧失自己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第三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中,韩国开始努力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谋求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另外,世界上的聚酯产业在继续发展,进人70年代后,它的生产量自合成纤维开始生产以来首次超过了尼龙的生产量;这一点,韩国也不例外。70年代初,韩国的聚酯生产量40000MT,是世界排名第13位的生产大国。 但是产量的增加和发达国家进口限制的逐渐强化,使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开始慎重地研究纤维制品系列的多样化代产品的开发。 聚酯作为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可用于生产纤维、薄膜、粘合剂等产品的用途广泛的化合物。关于聚酯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

3、在学术界及企业研究所里,关于聚酯的分子结构、化学分析、物理的及机械的性质,以及用途的开发等各项研究都在活跃地进行着。当今称霸于产业用聚酯薄膜市场的产品是芳香族聚酯-聚乙烯对苯二酸所制成的薄膜,通常称这种PET薄膜为聚酯薄膜。 PET薄膜的特性是,它有很强的韧性、柔软性、低吸湿性、低透气性,对化学药品的高抗腐性及良好的绝缘性,同时,它还可以轻易地制成多种不同的厚度。由于PET薄膜具有这样卓越的特性,所以,它的用途也是多样的,它现在已用作包装材料、装饰纱、电池绝缘体、工业用皮带、磁带、卫生器具等。 PET薄膜的最大用途是生产磁带。在美国约有90的磁带是用PET薄膜所生产的。在磁带中,音响及计算机磁

4、带所占比重约为80,录像及计测器用磁带所占比重约为20。PET薄膜在磁带生产中深受欢迎的理由就是前面所说的强韧性和耐久性,以及它对湿度、温度的低感应变化性。 同时还因为PET薄膜可以由许多企业生产成多种规格及厚度的制品,所以,依据用途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很强,这也是PET薄膜得以广泛普及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PET薄膜在加工成磁带时对工程条件要求不苛刻,所以,与其他塑料薄膜相比,加工上的难点比较少,这也可以说是它的优点。 PET薄膜出色的绝缘性、强韧性、柔软性及对水分的安全性,作为电气绝缘体来讲,又可以说是一种极好的材料。目前,PET薄膜正在被广泛地用于电动机、变压器、蓄电池、电子装置中的印刷电路

5、、电线及电缆的包装等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PET薄膜良好的韧性,为电气绝缘材料生产工程的自动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另外,它的强度高、透明度好、耐久性强,气体与水分的透过度低,作为包装材料也是极佳的;由于它的强韧性、高透明度、对温度与湿度的系数安全性,所以,作为照相和X光用的基本软片,它也常受人们的青睐。 尽管PET薄膜具有前面所说的那些多种用途与良好的特性,但是,1976年末时,韩国的技术尚不能生产它,也没有生产它的企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当时的PET是以美元公斤(A规格制品,CIF标准)和美元公斤(B规模制品,CIF标准)的价格从日本等地进口的,主要用于金银丝线或磁带等二次加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6、,如果国内能够生产这种基础薄膜的话,那么,不仅可以针对国内需求发挥进口替代效应(按当时计算,预计年产3000M/T,可产生1000万美元的进口替代效果),而且还可以获得作为重化工业制品的出口创汇效果。 即使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PET薄膜的制造企业也不过就是20余家,而且拥有其制造技术和知识的也只有5个国家,十几家公司。所以,它是一种竞争度极低的制品。全世界对它的需求(1977年为30余万M/T)每年增长15以上,如果国内能够生产,那么,这一行业的增长率和收益性将是相当可观的。 还有,如果PET薄膜开发成功,作为它的附带效果,聚酯纤维生产部门预计也会得到惠泽。即,如果开发出技术的核心-削片的生产

7、技术那么聚酯纱的质量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 鲜京合纤(株)之所以能够果敢地插手于PET薄膜的开发工作。不仅是因为上述的外部条件,而且还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着能够对付这种环境变化的内在素质与能力。 虽然在这种内部条件中有许多重要的条件因素,但是,最先引人注目的则是最高经营者的企业观和他的经营哲学。鲜京合纤所属的鲜京集团总帅崔会长很早便认识到技术革新与技术积累的重要性,对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果敢的投资,并在生产制造方面也摆脱了对外国制品的模仿,强调依靠自己来生产新产品。 而且在企业扩大发展方面,与吞并现有企业式的扩张相比,他更注重在现实的范围内选择新兴的行业来参与竞争。 崔会长在与某记者的一次

8、座谈中曾这样说过:必须彻底做好技术革新和经营管理。另外,我认为企业决心要做的工作就应该不太受景气或不景气的束缚而一个劲儿地做下去。但是,我绝不插手别人已经从事着的行业,或其他企业中正进展顺利的事业,以免引进毫无意义的过火竞争。 实际上,鲜京集团也曾果断地投人过需要有冒险性战略决策的大规模的新兴事业,从而多次震惊了财界。例如,除PET薄膜的开发以外,80年代初在开发进口印度尼西来原木、中东原油、美国谷物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鲜京集团之所以引起财界的关注,就是因为它所新参与的大型投资事业大体上都是通过与其他财阀集团的激烈竞争而争取的。其中有代表性参与的与大型投资事业大体上都是通过与其他财间集团的激

9、烈竞争而争取来的。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在PET薄膜的开发上与M集团所展开的竞争;此外,中东石油的导入及国营炼油公司-大韩石油会社的接管等也都是在与其他集团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的。除了崔会长对技术开发的强烈欲望和坚定信念之外,能够使鲜京合纤参与PET薄膜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得到整个集团的支持。当然,由于鲜京集团的最高经营者崔会长极为关心这一事业,那么从下属各会社的立场上来讲,自然也不能表现出不关心的样子。特别是由于M集团下属的M合纤(株)主张应该引进PET薄膜的生产制造技术。 结果想充当该项事业先锋的鲜京合纤与M合纤的欲望便超出了个别企业的范围,扩大成了鲜京集团与M集团之间的竞争。为此,整个鲜

10、京集团都关心起这项工作,借助于这一优势,使PET薄膜开发所需要的资金有了在集团本身内部得以筹措的可能。 鲜京合纤能够参与PET薄膜开发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鲜京合纤已经有了10多年聚酯纤维生产制造技术的经验,在国际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而具有能够轻易消化掉聚酯薄膜制造技术的能力。即该会社作为合成纤维行业的先行者,当时已经开发出了醋酸酯合成纤维和抗燃烧、能绝缘的聚酯纤维,并于1978年1月向印度尼西亚出口了醋酸酯纤维的制造技术,又于同年2月向印度尼西亚出口乔其纱的制造技术,从而在合成纤维领域已经达到了技术出口的阶段。 鲜京合纤有10多年聚酯纤维的生产历史,当时没能制造出PET薄膜的原因,大致有以

11、下两点: 第一,可以说是生产薄膜所需的PET削片的产品质量低的缘故。为要生产出高质量的薄膜,就需要有分子量分布幅度小而固定、乙烯乙二醇及低分子量环状化合物、含有量低的PET削片。然而,当时国内的重合技术水平尚没有达到能够生产出这样高质量削片的程度。特别是PET薄膜制造技术的重合工程催化剂等添加剂部分,大都是先行开发厂商的绝密技术核心。 第二,是缺乏关于制造PET薄膜的技术。虽然很早以前就普及了包装用聚乙烯PVC和聚丙烯等简单的薄膜制造技术,但是,对于像PET薄膜那样需要经过横延伸和纵延伸及热处理过程技术的高度的薄膜制造技术,当时尚缺少经验。另外,这里所需要的延伸机械等也是要求误差不得大于110

12、000mm的高度的精密机械。 由于这些难点,鲜京合纤首先开始探索了从发达国家先行开发的厂商引进技术的可能性,为此,该会社决定成立一个专门负责PET薄膜制造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的计划班子。 当时鲜京集团任命经营企划室室长为该项工作的负责人,组成了包括1名科长、1名组长及社员级法人在内的10多人的专门领导班子。这样,该会社的这个计划领导班子从70年代初开始,大约在4-5年间巡访了世界各国先行开发的厂商40多次,要求这些国家的厂商提供技术。 但是这些国家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于这种收益性高、预计将来会持续增长的制品,不愿意轻易将这一技术转让给韩国这类迅速成长起来的国家。所以尽管PET薄膜的制造技

13、术已开发出了20多年,所有主要的专利都已过期,但是,关于它的制造技术,各制造厂商还是完全地隐藏着。 以往这些发达国家先进的开发制造商曾向韩国等国家提供过纤维技术,但是,后来当他们看到这些开发中国家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改良,积累了技术,从而威胁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体系的时候,他们便形成了一个技术卡特尔,即通过要求支付巨额的专利费来回避技术转让。在这当时,国内合成纤维制造企业中的M社、L社、E社等也都就引进该项产品的先进制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涉,但也都被以同样的理由遭到了拒绝。 在发达国家先行开发的企业如此坚决拒绝提供技术的状况下,鲜京合纤断定从海外引进技术已根本不可能,于是,终于于1976

14、年初决定了在国内努力自行开发工作。 为此鲜京要求KIST(韩国科学技术院)为实现PET薄膜的国产化而共同参与技样,KIST便对此开始了基础调查。首先是收集世界各国关于PET薄膜制造的专业书籍、杂志及报刊,从中挑选和分划出核心的情报 这样,数量庞大的技术情报便得到了整理和严格的审定,从而使他们能够明确地了解PET薄膜的技术现况,最终揭示了PET 薄膜制造技术的核心就是: 制造优质的PET削片的技术;技术和纵横延伸技术;热处理工程技术。 同年12月,鲜京终于与韩国科学技术院签订了科研合同,从而就PET薄膜的开发开始与研究机关的合作,当时的科研劳务费是2000万元。另外,根据双方事前的协议,他们又将

15、研究的范围分成以下三个方面,并对此制订了分工计划,以保证相互合作。 (1)为了制造PET薄膜所需要的优质的PET削片,关于酯交换反应和重合反应催应条件的研究、热稳定剂和添加剂及反应调节剂的研究等化学工程的研究要先行。这主要由KIST来负责,包括制定研究计划,推出生产PET的最佳条件。 (2)有关薄膜制造的机械设计、订货、安装、试运负责延伸等其他有关薄膜生产技术的情况调查工作。 (3)制定一套能够辨别薄膜和削片质量的物理、化学及机械的检索标准的问题,由韩国科学术院负责,同时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鲜京合纤现有的设备和多年积累的质量管理技术和试验技术。 鲜京合纤在本企业技术人员与KIST研究人员共同着手国内研究开发的期间,对外又与日本的DS会社达成了有关机械制造的协议;同时又巡访了一些先行开发PET薄膜的厂商与机械制造商外围,拜访了各国已经隐退的技术专家、顾问和教授等高分子方面的学者,搜集了必要的情报和资料。特别是与情报员个人的、非正式的面谈而获取的技术情报,对技术开发起了很大的帮助。 1977年12月末,KIST的研究人员与鲜京纤的技术人员终于成功地完成了PET薄膜制造技术的国内开发工作。 从1976年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