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66571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心理与心理素质一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心理活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认识过程是引起人的情绪情感和确定行动目标的基础;情绪情感对人的人说活动和意志 活动起着动力或阻力的作用;意志品质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及目标的实现有着巨 大的影响。心理过程矢口、情、意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区分心理问题和精神病的重要标准之一。知情意 三者协调统一则被诊断为一般或严重心理为题,三者不能协调统一则被诊断为精神病。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心理过程从 心理

2、现象的组成部分来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共性,它是个性形成的基础;个性心理从个体心 理现象的表现来分析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基 础上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积极的意志行动,也就不可 能形成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 又能调节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的、自觉地支配行动、自觉地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过 程。二、什么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

3、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 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 体。那么心理素质都包括些什么呢?非智力因素:动机需要、兴趣爱好、信念理想、气质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智力与能力因素:思维和创造力心理现状因素: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因素:人际关系、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水平心理素质的特征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 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 的功能。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

4、 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 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 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 将它纳入心理素质之列。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 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心理素质属于内在品质;心理健康属于外在表现。联系:心理素

5、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表现形态。第二节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合理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适应社会环境;6、人格品质完全统一;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一)环境适应上的障碍(新生)(二)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新生学习适应、学习方法;学习目标迷失、动力不足。)(三)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障碍(沉迷网络)(四)性与恋爱方面的心理障碍(性恐惧、性迷恋,失恋造成的心理崩溃)(五)与自我

6、意识有关的心理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三、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二)家庭环境的影响(三)校园环境的影响(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三、如何提升心理素质?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1、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3、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4、加强自我心理调节5、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本人注意的问题:第一,对自我进行积极调整第二、寻求心理帮助 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积极参加心理素质教育积极参加课外社团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寻求专业帮助主动消除心理困惑,预防心理疾病第二章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

7、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各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 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2、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人了解自我时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它是自我意识的 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 评价等。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基础。自我评价就是在自 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以理想自我检查现实自我,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 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回答的是“我是怎样一个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的问 题。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部分,是人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经

8、过比较和评 价所得到的结果,会产生情感和道德两方面的体验,包括自爱、自尊、自卑、自负、自信、 责任感、荣誉感、羞耻感和优越感等内容。情感体验是看这些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道德准则、 传统、习俗相抵触。自我体验会使人形成“我是什么”“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 观念,并且引起显示自我价值和自我追求的强烈激情与冲动,会给人带来自我的和谐统一和 满足感。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就是以“理想自我”的内容区调节“现实自我”,对 那些与“理想自我,不符的行为特征和价值观予以控制和限制,从而使以后的行为活动朝着 “理想自我”发展。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和自我控制等形式。

9、它解决的是“如何控制自己”、“如何改变自己”、“如何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等问题。 自我控制受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制约;同时,个体的自我控制状况又反过来通过心理和行 为的调整而影响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的过程。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认识内容的广泛性、深刻性和途径的多样性 自我体验的敏感、细腻与其间的理性分析 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差异性 自我控制的主动性与情境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1、过分追求完美(1) 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人无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个人应该接纳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不自以为是也不妄 自菲薄。(2) 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体系和立足点自我评价以其不同的方式(相符的、过高的

10、、过低的)可以激发或者压抑人的积极性。以弱 者为参照会自大,以强者为标准会自卑。因而人应该选择合适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为 标准,按照自己的条件评定自己的价值。(3) 目标合理恰当目标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不苛求自己,不被他人的要求左右。必须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以及这种期望的来源是来自自我的本身能力和需要,还是从满足他人的期望出发。只有明确 这点,才可能真正的认清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建立独立的自我。(4)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克服完美主义的方法和途径:2、过分自卑为了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克服:(1)充分认识自卑的危害,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和决心(2)坦然面对自己的不

11、足和缺陷,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方面进行自我的调整和改变(3)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爱迪生曾说:“假如心中一直想要做某一件事,那么,最后一定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这件 事”。(4)修正理想的自我,调节抱负水平(5)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对抗自卑感(6)利用补偿作用克服自卑一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7)通过心理咨询克服自卑3、自我中心大学生十分重视自我表现的存在,往往愿意从自我的角度、标准去认识、评价和行动, 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所谓自我中心,即人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主观图式去 对待有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要克服自我中心,有以下的一些方法:(1)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

12、重视自己也不贬抑他人,自觉的把自己和他人、集体结 合起来走出自我的小天地。(2)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估自己,既不高抬自己,也不妄自菲薄。(3)要学回移情,多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感受,关心他人。4、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自我拒绝我好一一你不好我不好、我不行三、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1、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自我肯定、自我统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协调一致主动发展自我,而且自我具有灵活性不仅能自己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2、如何认识自己?自省一一吾日三省吾身比较一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他人评价回顾经历自我分析3、如何悦纳自己?(1)自我接受是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

13、(2)爱自己的身体(请找出你引以为豪的某一身体特点)(3)明确不自爱的征象,训练自爱(4)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5)培养自豪感与成功感(6)消除内疚感4. 有效的自我控制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疲劳、药物反应等因素带来的,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 持久的时间,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学习的定义在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中对学习的定义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学习是通过试误而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试误而形成刺

14、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尝试一一错误 (简称试误)猫的尝试错误学习过程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 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2、巴甫洛夫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和自动的,无需学习,并且对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而言都大体 相同。食物进人口中时人会分泌唾液,听到巨大的声音时人会跳起来,灯光熄灭后人的瞳孔 会放大等等,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的例子。条件反射则正好相反,它是通

15、过经验或学习获得的,并在同一物种的不同成员间可能 存在很大的差异。一只狗听到脚步声时分泌唾液,闻到医院的气味时你会感到牙疼等,这些 都是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提出,在实验室中狗从经验中学会了在某种信号出现之后,期待食物的出现。 这些“信号刺激”并不会自然地引起唾液分泌,但狗把它们和食物联系起来,并且做出唾液 分泌的反应。因此,巴甫洛夫认为一定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反射。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自发性,操作行为(斯金纳箱)无强化一一行为消退强化后一一行为增加踩竿反映是对环境“操作”,因此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不同。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 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学习分类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们对学习的分类有四种代表性的分类方式,分别是布罗姆的学习分 类、加涅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以及我国教育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