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66233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1本课将探讨“滑轮”这一新的简洁机械,通过教学,相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探讨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变更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试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试验,学生视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讨“设计探讨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试验方案”及“设计探讨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试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试验记录,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试验结论。教学最终一个思索“我们在什么状况下运用定滑轮,在什么状况下运用

2、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视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相识,从而增加学生视察四周生活的爱好。另外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处理课上出现的特别状况时,不能刚好找出应对方法,从而“走过场”式的模糊过去,我想这对于新老师来说是个考验,更是常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多,处理这样的问题应当是得心应手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21、已经将课堂完全移到了试验室,教室只是一个学生与老师汇合的地方,要求课代表课前问好上课地点,整好队后再一起动身2、让课代表更像个“官”,听了魏书生老

3、师的演讲后,觉得自己以前始终是把课代表在当一件工具来运用,应当让他感觉到更像一个“官”。所以,对于课堂作业的管理不再让课代表负责收取,要做的只是督促每个组负责作业收取的同学把本小组的作业收齐,再拿着汇总的本子找我即可,不再陷于找人收作业的境地3、定人定位定职责,在试验室中,一小组的同学(6人)围坐两张试验桌,每张试验桌的第1位同学负责领取试验器材,第2位的负责器材清点与归类,第3位负责器材的归还,不得更改。在正式授课中,学生动手实力不足的缺点又起先暴露出来,特殊是学生在固定定滑轮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最终导致这节课无法完成,导致这个状况的缘由可能会许多,但如何去解决呢?希望在以后能找到答

4、案。看来学生的动手实力差的问题还是在困扰大家,还是给学生降低些难度吧,安装过程就放在平常由我来代劳,上课时学生只需合作完成既定试验。一、胜利之处1、试验以学生探究为主。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支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实力,培育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究精神。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运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视察目标,在学生仔细分析视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

5、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分,而是运用方式的不同,培育了学生视察实力和概括实力,示意学生相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探讨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3、处理教材,敏捷多变教材的依次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探讨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探讨性质,但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相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相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不足之处1、时间过于仓促。学生由于平常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连接还有待磨合。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试验,亲自经验探究过程,

6、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育了学生动手操作实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3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洁的调查,发觉一个很惊奇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劲。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当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惋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那么究竟学生为什么

7、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学问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劲,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随意弄个试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学问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探讨动滑轮作用,须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在试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示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试验数据是最有劝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干脆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

8、物体(钩码)越重省力状况越明显。其实,我们是先探讨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纳书本那样简洁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试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也许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揣测吗?晕!我抓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晰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探讨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纳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学生

9、是没有犯难我,因为他们不清晰内幕,兴奋地做试验了。可我为这个状况纠结了,究竟为什么有定滑轮会出现弹簧秤上的读数少于物体的重量呢?我第始终觉就是弹簧秤的问题。弹簧秤调零时是正拿的,而反过来测量的时候,弹簧秤的指针位置会偏离零刻度线,而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论坛上和大家沟通了一下,很多挚友也是这样的观点。写到这,这节课的反思差不多了,谁知我的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假如弹簧秤不能倒过来称量,那后面在探讨滑轮组的时候,测量时弹簧秤不是也倒过来了吗?那这样测量确定也存在问题,就让它隐藏在滑轮组省力的状况里吗?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4上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

10、身的素养,推动素养教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将会对这一课进行教学反思。(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要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明显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须要整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须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索。比如说,科学试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视察为主;科学阅读探讨课就要以阅读、探讨为主。(2)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学问。新课程是强调学问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全部的学问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学问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

11、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3)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重视学生探究潜力的培育。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培育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详细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行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4)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须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须要探究的问题而打算的,且所带给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带给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深厚的爱好和探究热忱。(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提效率。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喧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老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思索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思索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肯定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总之,仔细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化教学工作,使科学教化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