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RFID复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656910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RFID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州大学RFID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州大学RFID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州大学RFID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州大学RFID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RFID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RFID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或数据采集技术,对字符、条码、声音、信号等记录数据的载体进行机器自动识别,自动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 2.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A 条码识别技术B 磁卡识别技术C IC卡识别技术D 射频识别技术3.RFID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他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获取物体的相关数,并对物体加以识别。第二章1.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A 电子标签B 读写器C 系统高层2. 电子标签的基本组成一般情况下,电子标签由标签专用芯片和标签天线组成。(1) 电子芯片由芯片和天线组成,可以维持被识别物体的完整性

2、,并随时可以将信息传输给读写器。(2) 电子标签具有一定的存贮容量,可以存贮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3) 电子标签天线用于收集读写器发射到空间的电磁波,并把标签本身的数据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3电子标签的基本功能模块(1) 电子标签的电源电路(2) 电子标签的时钟电路(3) 电子标签的数据输入和输出模块(4) 电子标签的存储器(5) 电子标签的负载调制模块(6) 电子标签的天线4读写器的基本组成读写器基本由射频模块,控制模块和天线三部分组成。(1) 读写器由射频模块,控制处理模块和天线组成。读写器可以在工作在一个或多个频率,可以读写一个或者多种型号的电子标签,并可以与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

3、(2) 读写器天线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内置到读写器中。读写器天线将电磁波发射到空间,并收集电子标签的无线数据信号。(3) 射频模块用于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4) 控制模块是读写器的核心,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等各种处理,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各种处理,执行防碰撞算法,并实现与后端应用程序的接口规范。5.读写器的功能模块(1) 射频模块(2) 基带信号处理模块(3) 智能模块(4) 天线第三章1.全球物品编码 1.物品编码:(1) 条码 (2) 电子产品编码2.条码编码: (1) EAN条码 (2) UPC条码 3.EPC码 2.物联网名称解析服务(IOT-NS)和信息发布服

4、务(IOT-IS)是物联网的两个组成部分。IOT-NS负责将电子标签的ID号解析成对应的网络资源地址lOT-IS负责对物联网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发布3 .ONS提供静态和动态两种服务,静态ONS服务通过EPC码可以查询供应商提供的商品静态信息,动态ONS服务通过EPC码可以查询商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动态信息。第四章1. ISM频段主要是开放给工业,科学和医用三个主要机构的使用频段。ISM频段属于无许可频段,使用者无需许可证,没有所谓使用授权的限制。2.4GHz频段为各国共同的ISM频段。第五章1.天线的定义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和能量的,都依靠天线来进行工作,天线是来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

5、和部件。2.研究天线的三个方法:(1) 解析解(2) 数值解(3) 仿真软件3.电基本振子的辐射:(1) 天线近区场(2) 天线远区场(3) 中间区第六章1.RFID天线的制造工艺(1) 线圈绕制法(2) 蚀刻法(3) 印刷法第七章1 RFID读写器的射频前端串联谐振电路:当电感L储存的平均磁能与电容C储存的平均电能相等时,电路产生谐振。2 RFID电子标签的射频前端并联谐振电路:当频率为谐振频率时,电感L储存的平均磁能与电容C储存的平均电能相等,电路产生谐振。3.电子标签的直流电压 电子标签通过与读写器电感耦合,产生交变电压,该交变电压通过整流,滤波和稳压后,给电子标签的芯片提供所需的直流电

6、压。4.负载调制负载调制是电子标签经常使用的向读写器传输数据的方法。负载调制技术主要有电阻负载调制和电容负载调制两种方式。第八章1.滤波器滤波器是一个二端口网络,它允许所需要频率的信号以最小可能的衰减通过,同时大幅度衰减不需要频率的信号。2.滤波器的基本类型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四种基本类型。3.射频滤波器三个模块的概念和作用4.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和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区别 低噪声放大器主要用于接收信号的前端,第一级放大,增益不能太大,主要是噪声系数小,防止噪声淹没有用信号,为信号的滤波起放大作用。 功率放大器主要用于信号发射的最后一级,主要是增大发射信号的功率,减少噪声在信

7、号传输中的噪声干扰。5.射频振荡器 振荡器是射频系统中最基本的部件之一,他可以将直流功率转换成射频功率,在特定的频率点建立起稳定的正弦振荡,成为所需的射频信号源。6.混频器混频器是射频系统中用于频率变换的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其可以将输入信号的频率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原信号的特性。第九章1.信号工作方式:(1) 时序系统(2) 全双工系统(3) 半双工系统2.信道(1) 信道带宽(2) 信道传输速率(3) 波特率和比特率A. 波特率是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态改变的次数来表示。B. 比特率每秒通过信道传输的信息量称为位传输速率,简称比特率。(4)信道容量3.曼彻斯

8、特编码在曼彻斯特编码中用电压的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0和1,其中从高到低的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的跳变表示0.4.米勒编码米勒编码在位周期开始时产生电平交换。米勒编码在半个周期内的任意的边沿表示二进制1,而经过下一个位周期中不变的电平表示二进制0.5.RFID常用的调制方法(1) 载波: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并不是将信号直接进行传输,而是将信号与一个固定频率的波进行相互作用,这个过程称为加载,这样一个固定频率的波称为载波。(2) 振幅键控(3) 频移键控(4) 相移键控(5) 副载波调制第十章1.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一个是各种干扰,(2)一个是电子标签之间数据的碰撞2.差错

9、控制的三中国 纠错方法:(1) 反馈纠错(ARQ)(2) 前向纠错(FEC)(3) 在这两类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称为“混合纠错”。3.误码控制的基本原理 为了判断传送的信息是否有误,可以在传送时增加必要的附加判断数据。如果既能判断传送的信息是否有误,又能纠正错误,则需要增加更多的附加判断数据。这些附加的判断数据在不发生误码的情况下完全是多余的,但如果发生误码就可以利用信息数据与附加数据之间的特定关系,实现检出错误和纠正错误,这就是误码控制的基本原理。4.数据传输中的防碰撞问题数据传输的工作方式:(1) 无线电广播方式(2) 多路存取方式a. 空分多路法b. 频分多路法c. 时分多路法(3)

10、多个读写器给多个电子标签通信而引起的干扰5.时隙ALOHA算法 帧是由读写器定义的一段时间长度,其中包含若干个时隙,电子标签在每个帧内随机选择一个时隙发送数据。当一个时隙中有多个标签同时发送应答时,就会产生碰撞,形成碰撞时隙。碰撞的标签退出当前循环,等待参与新的帧循环。6.密码的体制:(1)公钥密码 (2)单钥密码(分组密码,序列密码)第十一章1.电子标签的类型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标签这个数据载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物理效应进行工作的数据载体,一类是以电子电路为理论基础的数据载体。第十三章1 .RFID中间件中间件是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的一类软件,通过系统软件提供基础服务,可以连

11、接网络上不同的应用系统,以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共享的目的。RFID中间件是一种面向信息的中间件。其中信息是以消息的形式,采用异步的方式从一个程序传送到另一个多个程序,传送者不必等待回应。2 .RFID中间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1) 控制RFID读写设备按照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配合协调。(2) 按照一定规则过滤数据,筛除绝大部分冗余数据,将真正有效的数据传送给后台信息系统。(3) 保证读写器和企业级分布式应用系统平台之间的可靠通信,为分布式环境下异构的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数据通信服务。3.中间件系统结构读写器接口、处理模块以及应用接口3部分。4 .RFID中间件处理模块(

12、1)RFID事件过滤系统 (2)实时内存事件数据库 (3)任务管理系统第十四章1.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PPT上的重点1.存储器组织结构Mifare 1卡片的存储容量为81921位字长(即1K X 8位字长),采用E2PROM作为存储介质。整个结构划分为16个扇区,编为扇区015。每个扇区有4个块(Block),分别为块0,块1,块2和块3。每个块有16个字节。一个扇区共有 16 Byte X 4 = 64 Byte。扇区0的块0是特殊的块,包含了厂商代码信息,在生产卡片时写入,不可改写。其中:第04个字节为卡片的序列号,第5个字节为序列号的校验码;第6个字节为卡片的容量“SIZE”字节;第7,8个字节为卡片的类型号字节,即Tagtype字节;其他字节由厂商另加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