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653339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匀速圆周运动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匀速圆周运动教案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3 篇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3德育目标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 同的侧面进行研究。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匀速圆周运动及其描述2难点: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三、教学方法讲授、推理、归纳法四、教具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能够转动的圆盘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曲线运动中,轨迹是圆周的物体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如转动的电风扇上 各点的运

2、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 动匀速圆周运动。(二)进行新课1速圆周运动(1)圆周运动【观察、举例】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轨迹都是圆; 开门或关门时门上各点的运动,轨迹都是一段圆弧。地球和各个行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 会进行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 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

3、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 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 垫.教法建议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 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 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 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 与时间 比值保持 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 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

4、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 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 与时间 t 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 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 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 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 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 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 的

5、,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教学难点 :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主要设计: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二)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课件 2、皮带传动装置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三)展示课件 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 ,对应的弧长 ,转过的圆心角 ,进而给出线 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一)重新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 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

6、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 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 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 因此,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 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1、向心力:一本参考资料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 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 生产生误导,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 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

7、力、还可以是某种力的分 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 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一个始终指 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接受, 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 逐渐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 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 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 易接受。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8、,找出t 时间 内的速度变化量v,vt 求出平均加速度,当t 趋近零时,v 垂直于速度 v, 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 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 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课堂效 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 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由 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 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

9、使教学难 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师生互动较为活跃。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3知识目标1、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2、理解向心力公式,进一步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产生条件,掌握向心力 公式的应用能力目标1、培养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明确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 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接着详细 介绍了火车转弯和汽车过拱桥两个常见的实际问题后面又附有思考与讨论,开拓 学生的思维教法建议1、培养学生分

10、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对做 周围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求出物体沿半径方向受 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给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培养学生运用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讨论 (结合动画或课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掌握运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即:第一: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第二:运用向心力公式计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第三:由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 ,列出方程求解3、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向心力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单独 提供,也可由它们的合力提供4、在讲述汽车过拱桥的问题时,汽

11、车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对此要根据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向学生指出: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 力分别产生了物体通过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是适用的但要注意, 对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只有在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才是 合外力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指出:此问题中出现的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大于或小于 车重的现象,是发生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或失重现象教学设计方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学重点 :分析向心力来源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主要设计:一、讨论向心力的来源:例如: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人造地球卫星);弹力提供向心力(绳系小 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摩擦力

12、力提供向心力(物价在转盘上随转盘 一起转动);合力提供向心力(圆锥摆等)二、讨论火车转弯:(一)展示图片 1:火车车轮有凸出的轮缘(二)展示课件 1:外轨作用在火车轮缘上的力 F 是使火车必须转弯的向 心力(三)展示课件 2:外轨高于内轨时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是使火车转弯的 向心力(四)讨论:为什么转弯处的半径和火车运行速度有条件限制?三、讨论汽车过拱桥:(一)思考:汽车过拱桥时,对桥面的压力与重力谁大?(二)展示课件 3:汽车过拱桥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变 变)(三)展示课件 4:汽车过凹形桥时低点时的受力情况( 变 变) (四)总结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失重情况探究活动1、荡秋千时,你对秋千底座的压力大小恒定吗?请你想办法实际验证一 下,并解释为什么?2、请观察一下,建筑工地上用来砸实地面的“电动夯”工作时的情况: 什么时候底座离开地面?什么时候砸向地面?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