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65327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2课时21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第一课时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2、。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导入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设计意图分钟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出示课件,一是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示学生要用以前学过了什么?【课件出示2】

3、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学“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就班地进行学习;二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提供自学提纲,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既目标明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确,有章可循,又不拘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形式,方法灵活,以解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

4、集。5.写作背景:【课件出示4】新课教学(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分钟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芙蓉洛壶(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2)指导书写“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3.多种形式朗读。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1.自主理解字义:【课件出示6-7】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学生的自学能

5、力、理解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2.【课件出示8】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品读前两句诗对重点句子的深化理解,就是对“品意境,悟感情”环节的落(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实,能够使我们对诗人(雨:什么时候

6、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有更多的了解,对诗歌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有更深的思考。个人物)【课件出示9】(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课件出示10】(板书:凄冷、孤寂感)(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课件出示11】(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

7、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2.品读后两句诗(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课件出示12】(2)【课件出示13】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

8、的信学习古诗,从字词入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3.【课件出示14】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5.指导背诵。五、拓展总结【课件出示15】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

9、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山中送别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分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16/17】一、选一选。1.“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平明”的意思是:()A.明天B.清晨2.“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意思是:()A.纯洁的心B.冰做的心二、默写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唐】,。,。三、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时间是(),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

10、地方是()。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品格。【答案】一、1.B.2.A一、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清晨,楚山,江宁,比喻,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第二课时1.认读本课“单、遁、砚”等4个字,会写“雁、砚”等4个字,理解字词。教学目标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上节课一、复习导入学习的方法学习古诗,导入1.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课件出示19】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分

11、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钟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墨梅)方法,提高语文素养。二、出示目标【课件20】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2.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课件出示21/22】单雁砚乾坤(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雁砚乾坤”其中多音字“单”,读“chn”,还有一个读音“dn”,组词“单一”。(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雁乾”的书写。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新课教学“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

12、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分钟“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第一部分:塞下曲(一)合作学习1.【课件出示23】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2.【课件出示24】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教师讲解句子的意思后,让学生带着自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板书:边塞生活大学生质疑能力、释疑能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课件出示25】夜静月黑雁群己的疑问,交流探究对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诗句的理解,可以培养(雪纷飞)力。(二)质疑探究【课件出示26、27】品读,深化理解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