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649227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1.2.4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冲关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潮州二模)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A.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D.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2.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B.植被C.地貌D.土壤【解析】1选A,2选C。第1题,根据图例可以判断出我国农村水贫困的状况,西北部广阔地区属于高水贫困地区,东南部基本属于中低水贫困地区。第2题,贵州省降水较多,但由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保存,容易渗漏,因而缺水严重。能源生产

2、结构是指某类能源的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是指某类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读下图我国煤炭和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回答3、4题。3.上图说明我国()A.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增加B.石油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C.煤炭和石油的生产量同步增长D.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状况得到改善4.目前,改善我国能源问题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是()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B.以煤炭代替石油以提高能源自给率C.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D.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解析】3选B,4选C。第3题,从图中折线可以看出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差由负值转为正值,且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煤炭的供应比较充足;石油生产与消费

3、结构差由正值转为负值,且不断下降,说明石油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第4题,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不足的问题;A、B、D的说法都不符合实际情况。【知识拓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1)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2)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等能源产量;(3)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4)稳妥发展核电;(5)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6)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7)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8)促进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等。5.(2014佛山二模)下图为

4、我国某清洁能源分布示意图,该能源最可能是()A.潮汐能B.石油C.太阳能D.风能【解析】选D。内蒙古、东部沿海为资源丰富区,由此可推知为风能;内蒙古高原距离冬季风源地近;而东部沿海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风能资源丰富。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B.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C.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7.三条公路规划线路中,设计最合理的线路及原因是()A.线路最合理,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B.线路最合理,沿等高线分布,线路最短C.线路最合理,线路最

5、短,地势最低D.线路最合理,地势较平坦,占用的农田最少【解析】6选D,7选D。第6题,由图可知,该地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呈带状。第7题,由图可知,线路最短,占用的农田最少,并且大致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知识拓展】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我国不同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如下表所示:地区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多分布在绿洲上青藏高原多分布在河谷地区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北方平原地区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8.(2014湛江二模)下图为我国洪灾危险程度区划图,以下因素中与洪

6、灾危险程度关系最密切的是()A.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多少B.地势高低C.城市化水平D.植被覆盖率【解析】选A。图示显示我国东部季风区洪灾危险程度高,这与该区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有关。9.(2014深圳二模)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比北半球其他地区升温幅度更大,最主要原因是()A.臭氧层变薄B.地表反射率减小C.极地高气压增强D.海平面上升【解析】选B。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冰川融化,下垫面反射率降低,从而使地表获得更多太阳辐射。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10、11题。10.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7、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11.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C.具有高效的生产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解析】10选D,11选C。第10题,联系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寻找突破口,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来分析。a来自于生活污水,去向是尾水,因此应是污水处理厂;b的产品是棉布,应为棉纺织;d的产品是服装产品,故应为服装生产;c是通过服装设计为服装生产提供服务,应为创意产业。第1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工业为服装产业,基本做到了减轻污

8、染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高效的生产过程,利于环境保护。【方法技巧】分析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关系节能,就是节约能耗,包括电、煤、油等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的节约。减排,就是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减少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各种最终无法再生利用的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节能减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8分)材料一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铅锌、铜、钾盐、钠盐、镁盐等39种,其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矿产资源

9、潜在总值的16.4%。材料二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该试验区面积达25.6万平方千米。材料三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有 。(2)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3)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4)材料三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哪些?【解析】第(1)题,降水少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阻挡两方面分析。第(2)题,发展条件评价:利:从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土地面积大等方面去分析。弊:从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较落后、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等方面

10、分析。第(3)题,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恢复植被,控制人口数量,制定法规等方面去分析。第(4)题,发展循环经济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综合效益等。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阻挡了水汽的进入(2)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不利: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3)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4)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

11、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图1为G区地理位置及地理信息图材料二G区耕地分布图(图2阴影区为耕地分布区)和G区粮食相对气候产量与10积温距平变化趋势图(图3)。相对气候产量是指依据气候状况确定的粮食产量。(1)G区地形以为主,地势特征是 。(2)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G区内地形、耕地、聚落和交通之间的内在关系。(3)简要分析G区西南部山区人类活动较多的自然原因。(4)说明G区10积温距平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的图例可以判断出G区的地形特征。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聚落和交通线多分布于地势较低平的地区。第(3)题,G区西南部山区的降水较多,坡度较为和缓,自然条件较好。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0积温距平和相对气候产量都呈上升趋势。答案:(1)山地东北(北)、西南(南)高,中部低(2)地形是主导因素。耕地、聚落和交通线多集中分布在地势较低、较为平坦的山谷地带。(3)地势高,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丰富;坡度较为和缓;植被较好;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山顶部有现代冰川可供开发利用等。(答出3点即可)(4)变化趋势:波状升高(增加)。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粮食产量呈增长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