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63944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内容提要】金刚经是唐宋时期流传最广、也是唐宋时期文人最热衷的一部经典。唐宋文人对其谈空论幻的义理很感兴趣,在阐释金刚经的义理是表现出以儒道融合佛教的倾向,文人也将对金刚经的理解运用于诗文创作与批评之中。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也崇信金刚经具有神异功能,奉持金刚经可得庇佑。【关键词】 金刚经 流传 空理 神异金刚经是由佛弟子阿难记述的释迦牟尼与须菩提的答问,阐发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宗旨。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和唐义净六种汉译本传世。在佛教传入中土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也是唐宋时期文人最热衷的一部经典。一、金刚经是唐宋时期

2、在文人中最普及的一部佛经金刚经在唐宋时期是一部广泛流传的经典。上至封建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民众,读经、抄经,对金刚经的崇信要超出其他的佛教经典,而文人不仅读经、抄经,他们还可以解经并在文化活动中予以推广,对金刚经的普遍崇信热情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玄宗朝及其他以儒道为主导时期,统治者有对金刚经的大力推崇。在张九龄任宰相时期,唐玄宗亲注金刚经颁布天下,张九龄作文“贺御注金刚经”:“右内待尹凤祥宣敕垂示臣等御注金刚经。但佛法宗旨,撮在此经。人间习传,多所未悟。陛下曲垂圣意,敷演微言,幽关妙键,豁然洞达。虽臣等愚昧,本自难晓,伏览睿旨,亦即发明。是知日月既出,天下普照,诚在此也。陛下至德法天,平分儒术

3、,道已广度其宗,僧又不违其愿,三教并列,万姓知归。伏望降出御文,内外传授。”唐玄宗以帝王之尊,亲注金刚经并颁布天下,在以道教为国教的李唐王朝,这是对这部佛教经典的极大推崇。张九龄是一位宿习儒业的文人,他以宰相之位上贺表,当然表现出他对这部佛经的推崇。他甚至以为“佛法宗旨,撮在此经”,作为一位文人,他更感叹尽管大众都诵读崇信这部经典,但是“人间习传,多所未悟”,这种批评,肯定是建立在对金刚经的了悟基础之上的。在普通民众中有将佛教中金刚经与儒家论语道家老子相提的倾向。“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谕,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褒衣搏带摄齐

4、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座。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倘非为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若非妇人,待嫁何为。”当然,这只是俳优的戏说调笑,但是,在儒释道三教中,所举的经典,都代表着这一教派的最高权威,也都为人们所熟知。选择论语和道德经作为儒道的经典代表是理所当然的,而以金刚经作为浩如烟海的佛经的代

5、表经典,只可能是在大众对这部经书普遍熟知并且普遍崇信的基础之上。文人好以金刚经的理论来论事。“武后营大像于司马坂,以张廷圭谏止。其疏全用浮图金刚经义解析,盖因其所溺,易于回晓。亦足以见一时士大夫习尚也。而新史削去,岂以为非雅耶。”士大夫习尚好用金刚经,于此可见。宋代叶适所谈的这件事,在旧唐书里有记载。旧唐书有张廷圭给武则天的疏,其上疏中多引用金刚经。“则天税天下僧尼出钱欲于白司马坂营建大像,张廷圭上疏谏曰:佛者以觉知为意、因心而成。不可以诸相见也。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真如之果不外求也。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及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甚多。若人于此

6、经中受持及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如佛所言,则陛下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以为塔,极河之金以为像,劳则甚矣,费则多矣,而所获福不逾于一禅房之匹夫。菩萨作福德,不应贪着,盖有为之法不足高也。”张廷圭其人,据旧唐书、本传,“少以文学知名,性慷慨有志尚”,长安中,为监察御史,开元时为礼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卒赠工部尚书,谥曰贞穆。从其经历亦可知这是一位以正统的儒学立身守官的人物。然而他以金刚经为思想武器反对武则天修建大佛像,而且,文章中引用的金刚经关于不着于相行佛道、不着于相行布施的说法,既见出他对金刚经的恰切把握又恰到好处地针对了武则天大兴土木的弊病,的确可见出唐代士大夫的习尚。宋代所编

7、的旧唐书将此疏删去,叶适推测可能编者以为不雅,所谓不雅,是指的不符合儒家的思想规范,没有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来说服武则天。宋代是儒学复兴的朝代,赵宋王朝以儒立国,文人学士以儒立身。但是,从内心倾向而言,人们对金刚经仍有阅读的兴趣。“太祖晚年自西洛驻跸白马寺而生信心。洎回京阙写金刚经读之。赵普奏事见之,上曰:不欲泄于甲胄之士,或有见者,止谓朕读兵书可也。”宋代的时代氛围与唐代已大不相同。唐代统治者可将所注的佛经颁布天下,可以有群臣进贺,宋代统治者读佛经却要以读兵书掩饰。内心受到金刚经的吸引而因为时代的思想政治氛围必须作出掩饰,宋代的文人也是如此。“学者,所学为人也。盖尹和靖语徐丈见尹和靖问曰:某有意

8、于学而未知所以为问。先生曰:此语自好。若果有此意,归而求之有余。师又尝语人曰:放教虚闲,自然见道。先生在从班时,朝士迎天竺观音于郊外,先生与往。有问何以迎观音也?先生曰:众人皆迎,某安敢违众。又问:然则拜乎?曰:固将拜也。问者曰:不得已而拜之与抑诚拜也?曰:彼亦贤者也.见贤斯诚敬而拜之矣.先生日诵金刚经一卷,曰:是其母所训,不敢违也。徐丈语及苏氏使民战栗义,问曰如何?先生怫然曰:训经而欲新奇无所不至矣。”宋太祖与赵普都是以儒治国者,作为天下仿效的统治者,读佛经,要有别的托词与借口,宋太祖以读兵书遮掩。和靖以遵母训言事。然而我们却从中看出,即算是在浓郁的儒学氛围之中,也难遏止对金刚经的阅读热情,

9、需要遮掩、需要找借口,但是仍然坚持读金刚经,可见这部经书的吸引力。宋代文人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在其求仕、入仕的过程中,竭力要表现的是自己的醇儒的思想,不能有外道的驳杂。退隐之后,情况就会有变化。“王荆公再罢相居钟山,无复他学,作字说,外即取藏经读之。虽则溷间,亦不废。自言字说深处亦多出于佛书。作金刚经解。裕陵尝宣取,今行于世。其余如楞严、华严、维摩、圆觉皆间有悦意,以为尽其所言至矣。谓禅学为无有其徒,自作法门,以动世之未有知音者。”苏轼写出他的家仆朝云临死诵金刚经:“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子。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

10、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从泗上比丘尼文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普通的民众,他们无须掩自己的阅读。不过到了后世,儒学家对这个问题处理以较为通达。“明黄正宪,每早起则读金刚经,终朝则读周易,且以西方北方圣人并言,则书概可知矣。”阅读金刚经太普遍,以于像读儒家经典一样,闹出囫囵吞枣的笑话。“鹿溪生黄允,钦人也。从学陈莹中、黄鲁直,文字固不凡,与余谭经,每叹今时为春秋者,不采圣人之志,但计数,其后逐传,则谕鲁三桓、郑七穆,穷经则会计书甲子者若干,书侵战者为几,皆由汉二刘、唐武平一启其端。是犹世愚者皆学佛而诵金刚经纂,吾未晓,迫问之,则曰:有一十三恒河沙三十八何以故。”对金刚经的阅读

11、热情也引发了文人书法家的书写热情。唐宋着名的书法家几乎都书写过金刚经。据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六,宋王安石书金刚经的书法作品风格是:“骨多肉少则瘦,肉多骨少则肥。惟骨肉相称,然后为尽。或谓荆公知骨而不知肉,今见此经,则知传者不识荆公书,遽以常所见清劲为瘦也。”王安石在其文书金刚经义赠吴圭中谈自己书写金刚经的用意:“惟佛世尊,具正等觉,于十方刹,见无边身。于一寻身,说无量义。然旁行之所载,累译之所通,理穷于不可得,性尽于无所住,金刚般若波罗蜜为最上乘者,如斯而己矣。”二、金刚经的义理对唐宋文人的吸引与启迪文人对金刚经的兴趣,首先是受这部经书的义理吸引。在谈空说幻方面,金刚经比其他佛经而言,更为彻

12、底,表达上也更为简捷。彻底的空性观,对有执着的人而言,是一剂猛药。它又言简而义切,要言不烦,适合于作为佛经的典型代表。正因为如此,唐宋文人有许多作有金刚经解,当然,这种注解和阐释,从佛学的角度而言有许多是不得要旨的,甚至是错解。这种情况也受到过批评。“金刚经,佛书骨髓也。达摩西来,始传中土。训释凡数百家,而浅者滞卑近不契经意,深者骛高虚适负经旨。其有如普觉,如纯阳诸大宗师,卓卓超诣盖寡。及复有一种葛藤话,屋下架屋,床上迭床,井底窥天,窗外窥景。使览者惘然,滋益障碍。瞿昙氏梯航群迷,愿人人作佛意不孤邪。欤,不自通人,孰祛其蔽?吾训里有居士曰静庵刘君元璋,以儒会释,根器不凡。隐处苍翠间徵寂妙悟直证

13、本心。尝曰:西方圣人说经救世,本自正大、本自明白,注家或以奇奥泥之,多被真乘,不见实相。”“陈氏曰: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离于文字。文字不必多读,只金刚经一卷足矣。世之贤士大无营于世而致力于此经者,昔尝陋之。今知其亦不痴也。此经要处,只九个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九字,华言一字,一觉字耳。中庸诚字即此字也。此经于一切有名有相有觉有见,皆扫为虚妄。其所建立者,独此九字其字九,其物一。是一以贯之,之一非一二三四之一也。是不诚无物之物,非万物散殊之物也。年过五十宜即留意,勿复因循。此与日用百不相妨,独在心不忘耳。但日读一遍,读之千遍,其旨自明,蚤蚤知则得力。朱子曰:金刚经大意只在须菩提问云何住、

14、云何降伏其心两句上,故说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答云何住。”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受金刚经义理的启示进而对金刚经义理作进一步的阐发以至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南宗禅的领袖人物慧能。据坛经记载,慧能是闻诵金刚经而开悟的。“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又据坛经记载,弘忍传法给慧能传的也是金刚经:“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

15、一闻,言下便悟。”从唐代金刚经的流传的普及程度而言,岭南慧能是完全有可能听到金刚经的。而且,据史籍记载,六祖慧能作有金刚经解。慧能的金刚经解在禅门亦有较大影响。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有题六祖释金刚经“金刚般若,灵智妙心者也。诸佛与我及众生类三无差别,然诸佛已知而信者,我今知而信者,唯众生未知未信则当教导之。故世尊以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为实。然以心信心犹为三法,如人不睡而能有梦,则知是病。故世尊又曰:以是信解,不生法相。如来世尊既以明告显说以为经,祖师从而注释之,恩德可谓大矣。而传布未广,予窃患之,故化清信檀越,镂版印施,普千大众云。政和五年十月日。”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源自于金刚经。首先,金刚经的般若性空思想对慧能影响很大。金刚经主要阐发“实相非相”的佛教义理,它采用的是“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三段论式,金刚经表现出彻底的性空思想:“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坛经中记载,导致弘忍将法衣不传给神秀而传给慧能的关键事件是神秀与慧能听作的两首不同的偈句。慧能凭着对金刚经的感悟写出了奠定他禅宗祖师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