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总结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62928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财政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财政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财政学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财政学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政学总结(一)导论部分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活动、财政管理、财政政策。 2、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3、财政学指导思想:国家干预。(1)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2)借 鉴西方财政学。(3)紧密结合中国实际。(4)继承和发展。(二)财政基本理论部分一、市场的概念:二、市场失灵的含义及主要表现:1、含义: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这些统称为“市场失灵”。2、主要变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 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4)收 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三、政府干

2、预的手段及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1、政府干预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 物品。(3)财政手段。2、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 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四、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的含义:1、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为公共物品。2、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3、混合物品: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 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五、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标准: 区分和辨别的两个基本标准

3、: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与非 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六、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的含义、公共需要的特征:1 、公共需要的含义: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 公共需要。2 、私人需要的含义: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3、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 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 了维护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在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 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

4、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 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4)公共需要市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 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七、财政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含义: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 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 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共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收支活动。2、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

5、接偿还性。(3)收 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 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得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 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 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 收外资和对外贸易。2 、收入分配职能。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和界限和范围。(2)规范 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

6、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 补贴等,是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3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 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 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 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 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九、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收入分析法)2、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

7、法)(三) 、财政支出部分一、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财政功能分类:(1)经济建设费。(2)社会文教费。(3)国防费。(4) 行政管理费。(5)其他支出。2、按支出用途分类: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支出等。3、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4、按支出生产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二、衡量财政活动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1、绝对指标: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来表 示。2、相对指标:财政收入占GDP (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 (或GNP) 的比重。也可以衍生为:(1)财政支出增长率。(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三、

8、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四、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 提高。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偶然事件论):每一次较大的经 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 律,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1)早期阶段:加强对公共设 施的投资。(2) 中期阶段:减少对公共设施的投资,加大对服务的投资。(3) 成熟阶段:加大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五、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经

9、济性因素:主要是指(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 展战略。( 3)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主要体现在:(1)政局是否稳定。(2)政体结构和行政效 率。( 3)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 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方针和措施:1、措施:(1)加强财政的宏观控制。(2) 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4) 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10、。2、方针: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七、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及项目:1、属性:属于购买性支出2、项目: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工交商农等部 门的事业费等。八、行政管理费的构成及其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1、构成: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2、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 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 九、文科卫支出的属性:属于非生产性消费支出。 十、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1、教育服务属于混合物品。2、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物品。3、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十一、医疗卫生产品的提供方式: 十二、

11、医疗卫生体系的缺陷及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路:1、缺陷:(1)政府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 乏应急机制;医疗机构实行创收机制,以药补医,公益性严重淡化。(2)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 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滞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城乡居民 没有基本医疗保障,仍然主要靠自费就医。(3)城乡、区域和不同阶层之间卫生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较大,优质卫生 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和大医院,而城市社区和农村严重滞后,广大群众难以 就地享受有效和方便的卫生医疗服务。(4)医疗和医药费用上涨,居民个人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 系紧张

12、,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2、思路:(1)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医疗保障制度和不同 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保障实现人人享有卫生医疗服务,提高全国人民的健 康水平。(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基本模式。(3)建立“三重”保障制度。(4)同时进行卫生医疗和药品公共定价、药品购销制度和卫生医疗机构财 务管理制度的改革。(5)建立统一、精简和高效的财政管理机制,保证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圆满 实现。十三、投资的乘数作用: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指每增加 1 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乘数与 边际消费倾向同向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乘数同边际储蓄倾

13、向呈 反方向变化。十四、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投资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2)增加投资可以带动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或设备生产的增长。(3)增加投资可以刺激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十五、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特点和标准:1、范围: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2、特点:(1)由于政府居于宏观控制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 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 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 项目。(3)政府由

14、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 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 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 产业和领域。3、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2)资本 劳动力最大化标准。(3)就业创造标准。 十六、各国政府投资(预算中基本建设支出)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 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经济体制的不同。(2) 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P135) 十七、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 ) 私人出资

15、、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 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 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 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十八、政府投资农业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1、必要性(意义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 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 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2 )促进农业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 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建 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具体措施:“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1 )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 )从 2004 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