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619859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教材使用培训MicrosoftWord文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规律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解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标志着学生步入了新的学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提升,同时这个单元又和一学段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紧密相连。它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备课时要处理好过渡与连接、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即在备课时,既要处理好教材新的变化,也要处理好教材的延续和发展,既要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又要在不变中寻找变化的特点。一、在变化中把握不变三年级上册作为新的学段的开始,教材当然会有较大的变化。与二年级下册比较,增加了几个新的栏目与要求,比如教材首次出现了综合性学习、习作等。我们备课应该充分注意新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在变化中把

2、握不变,寻找不变的语文学习规律,沿着两年来已经形成的语文发展轨迹进行教学。1增加了综合性学习,但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材编写特点没有变化。三年级第一单元,首次设计了以“课余生活”为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选题看,仍然强调来自学生生活,切近学生的实际,因此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与单元主题吻合,选择“课余生活”这样的主题,使学生有巨大的综合学习空间,利于学生自由充分地活动。同时,教材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命题从第一课就开始布置并提出要求,然后在第三课的课后进一步提供“综合性学习提示”,为学生提供活动记录表,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方法借鉴。显然,逐课给出新的要求并做指导,能降低第一次综合性学习

3、的难度,利于学生接受和操作。2增加了习作,但仍然强调书面表达的自主与弹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习作是中段要求的第一次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有专门要求的习作。这次习作选材宽泛,没有规定习作的题目,只是提供了选材的范围,即围绕单元主题“课余生活”来选材。习作是在组织了全组课文的学习,开展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课后进行,这样使学生的习作材料较为丰富,能有效地解决三年级学生起步习作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的问题,因此编者较好地体现了降低习作门槛,减缓起步习作难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思想。这与上一学段的“写话”教学思想一致。这样的习作编排,意图还在于不给学生特别强调习作的形式,淡化习作的进入

4、,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教材的第一次习作还给学生进行正确的习作目的的引导,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习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表达,因此要求学生把习作“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明白习作是表达交流才写的,同时写清楚了想说的话是很“快乐”的。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领会习作编排意图,充分利用单元主题优势,创设有利时机,打开生活的闸门,让学生在随意与自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第一次习作,并在第一次习作就能享受成功,打破习作的神秘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3增加了资料袋,但仍然保留了“我知道”、“宽带网”的功能和特点。新增的资料袋是帮助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而提供一些范式,对补充信息,帮助学

5、生理解文本是有好处的。虽然栏目是新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二年级下册“我知道”、“宽带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形成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纳入我们备课的思考范围。我们既要在备课中用好资料袋,又要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如何用资料袋,如何用资料袋的范式去举一反三,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二、在不变中寻找变化进入新的学段,教材自然会发生一些明显变化,这些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我们却常忽视看似没有变的“变化”,而这些不变中的“变化”恰恰是新学段的新要求,是新的发展。1仍然重视识字教学,但不再只重视识字,词语的理解运用得到突出的强调。识字教学虽然不像第一学段是教学的第一重点,但是仍然重要。每

6、课要求“会认”的字比上学段有所减少,但是要求“学会”的字却有所增加,每课大约都在12个左右,同时加重了学习词语的要求,强调词语的理解感悟和积累表达,在课后附录还首次单列了词语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当然不能忽略词语的教学。备课中要尤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如爬天都峰中“爬啊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里的“终于”就要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结合具体语境来体会该词表达了爬上峰顶的不易,并可以请学生试着用“终于”说话,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个词表达了“过程艰辛,结果不易”的含义。2仍然重视朗读,但更强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低段强调朗读的正确、流利,而中段在原有基础上把“有感

7、情地朗读”的要求有所强化,对理解内容的要求有所加深。如金色的草地,既要读出感情,也要理解“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3课后作业设计继续强调学生学习自主,但更加突出合作学习,整体感悟的要求。例如,二年级下册最后一课阿德的梦和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同为精读课文,但是课后作文的要求差异较大。前者除仅有“会认的字”的要求外,只提出了“默读课文。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的课后作业;而后者的课后作业,除有“会认的字”、“学会的字”的要求外,提出了三个题目:“好好读一读”,背“喜欢的部分”;“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显然整体理解感悟的要求

8、提高了,积累的要求增加了,学习方式在自主的基础上更重视合作交流。4继续重视积累,但对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有了新的指导和期待。例如在语文园地一中,虽然仍然重视积累,但是本单元更重视发现与探究,且要“发现”的语文特点难度更大,如“我的发现”中,“假装假日”“问好好奇”教材没有直接呈现多音字,而是让学生来发现读音上的不同,探究多音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5仍然采取单元主题式组元,但是更强调单元的整合效益。本单元与前四册教材一样,采用单元主题组元,但是这里的单元主题更为集中,不仅仅是课文选材紧扣主题,还有较大的综合性。从单元课文的选文,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从口语交际的组织,从习作的范围,都紧紧

9、围绕单元主题,体现了单元主题的整合效益,力图把单元资源充分用够。同时在单元中注意了递进加深和有序性,如综合性学习,在第一课安排提出任务和要求后,每课有新的指导和要求。这样,单元教学完毕,单元的材料就十分丰富和深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都可以在其中广泛采集素材,体现了整合的效益和计划性。因此,我们备课一定要综合考虑单元的备课,充分地使用好单元主题教学资源,要注意各课和语文园地是个教学整体,增强备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提高整合效益,千万不能把课文备课完毕后再来单独考虑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设计。 与“学习伙伴”交朋友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学习伙伴”的使用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

10、科书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在课文中插入帮助学生学习,以“学习伙伴”呈现的话语。这些话语是“学习伙伴” 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阅读来讲,“学习伙伴” 是阅读先行者、引领者,也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对话者,还是架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桥梁。从一年级开始出现“学习伙伴” 的形式,到三年级上册,这套教材的这个特点进一步凸现,全册在课文中安排了30次“学习伙伴” 的话,这30次学习伙伴的出现,肯定将成为三年级学生学习的良好引导者,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这个聪敏活泼的小机灵,和她交朋友,一定会获益匪浅。一、“学习伙伴” 的特点1会提示引导。这个学习伙伴很会提问,既及时,又能抓住关键。例如,在3课爬

11、天都峰“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旁,学习伙伴提出了“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 的话,这是很及时的。因为我们的三年级学生在读到这里时,往往会一晃而过,忽略了对“终于”这个词的理解,当然就忽视了深入体会爷爷和“我”这一老一小爬上了天都峰的不易。学习伙伴能及时抓住关键,不放过这个词,使文章前后联系起来了,帮助我们学生阅读时能抓住关键词语想一想,深人体会课文内容。14课蜜蜂“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旁,学习伙伴提出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的疑问。这个疑问,促使学生在读书时要思考为什么,实际上这是引学生深入读书,发动学生去探究发现。因为,要明白这个问题

12、,学生就必须返回前文去读,带着问题去读:原来前文做了交代,蜜蜂被问了很久,离家远(有两里多路),不易看到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低),小小蜜蜂面对了这么多的困难而飞回家来,难怪作者有这样的“推测”。学生理解了作者“推测” 的原因后,再从读书中知道 20只蜜蜂居然回来了17只,从而对“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的体会就更深了。像这样及时的引导,关键的点拨,教材中还有很多。2善于归纳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学习伙伴引导大家去总结归纳。(1)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如10课风筝中“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这是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方法;27课陶

13、罐和铁罐提出了“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往下读读看。” 这是结合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方法;26课科利亚的木匣提出了“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这是联系上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的词语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如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这里的“不假思索”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动脑” 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用不着想”,说明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人后己的态度十分坚决。学习伙伴提示的几种词语理解方法,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词语理解能力,将产生巨大作用。(2)提示句子理解的方法,如 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4、学习伙伴提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就会注意这个句子有明显的夸张色彩,由此体会到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为说明“鱼特别多”。19课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旁,学习伙伴提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3)引导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的时候,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本册中有大量的写情景的文章,学习伙伴都有相关引导,如 18课盘古开天地中“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等提示,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画面。(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 25课矛和盾的集合在文末“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旁,学习伙伴提出:“我还能用别

15、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26课科利亚的木匣在文末提出:“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应该说,以上学习方法都是三年级学生需要的、且是该年级学生普遍欠缺的。3会发现探究。学习伙伴不但把一篇课文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直接性呈现,还引导学生把多篇课文中语文知识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探究发现。例如,在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形式,学习伙伴提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的三种不同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经过学习伙伴的提示,把它们

16、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打法也不一样,甚至还会在习作、写话中自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4会感悟体验。如13课花钟末尾自然发出感叹:“他的做法真妙”;如在11课秋天的雨展现了斑斓绚丽的秋色画卷后,学习伙伴感慨“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等。这些都是给学生感悟体验的良好示范。二、和“学习伙伴” 交朋友有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伙伴,我们的学生当然要主动和她交朋友,充分发挥这个朋友的作用决不能不理她,甚至冷落排斥她。如何与她交朋友呢?1与她对话。学习伙伴的话,其中不少都是以问的形式提出的。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并试着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如果通过读书思考,能够正确答得上来,就和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