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617851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作者:钱丽美 林燕群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2年第02期表学生弘雅品格零葬框架表总目幡日株目标学生行为表现5文雅礼梃(1) 宫行有札it:(2) 咻他心4有丈宋(1)刊有扎哓对传貌丈恺崽用C2)自邕孕月舟售承此奔*晚丈总:m位时解用尊堂文化自承的多样姓C2)具弁始康的审是怜0取向如.凡有艺北盅达和刨壹哀现的斋爆和毒诚n皆他击学,()昼甫粗粗的岑可息度和衣尊的呼习沼枣M能并说逾好的孕m习惯,掌握适舍自身的学,才浜,鼻弁捶身学可的意识和能力节(1)集牟好奇心和热亲力2,相不翌图坦.#竖持不亭的嫁嘛楮神E)祀大心的说.积议手未有成岭解决河期吟歹法寻H新()&于发猊

2、和提出同通有耕房同唾的*趣和黑植2,祀彼据熟定情如和田伴*件,途片1忡辱型的*哉方策13)只布在里亲彝兜申样动的瞿力枷仰1 盘死筮甚】,有社会卖任感串心泰益和忠肉晚香.坡Jt奉虹,里有用机意识和互舶制神,洗对白花部他人&壹M劳功(1 )自己的事出宵已雌刑能长期坚有12)把蛆煲曲学与争应.学机.社区昴动.3)尊玄导一住毋动*,有正踽的劳功说值认司观能白作1)注正坚认诅与评佶(UL目信目意,坚韧斥观葬)有直新力,能俏节和命型自巳峋卅站.耳有抚挫祈乖力(3)吾理分配和段咫叶间勺精力,禺有迎而耳并的扑块行动巾图1培育弘雅品格的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框架科技创新文化场 1 TL ji*1 林g疏跚国旗箪方台*

3、1映山学院虹西连jte带M里毕俗孙十陵同在虎角.后团丁妾,书奔-般后饿ri汗沌站而满埴皑邱所蕊如再合空小花洲雌色融咎讪檄仅康务区汩公园江南环球港耕州J.5!削街途5 I h峙创佥若jM、J,神照在翊 樱花大逍 薮F闸西饷 创客体验演 旃兜生”肉分站 松惟街德谷 天普比此 太 T Kfl ill 滁鼻塔尼虎御通环卫科图2培育学生弘雅品格多维场域建构【摘要】依托品格提升工程项目,龙虎二小进行了学校文化落地与学生品格培养的融合 发展,这样的发展思路来自对已有探索轨迹的梳理与回顾。本文主要从课程实施与评价、场域 建设、组织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探讨整体建构与推进学校育人体系的策略。【关键词】弘雅品格多

4、维场域融通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宏大的国家培养目标体系之下,学校主要依托培育弘雅品格 的多维场域建构”这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来实现学生特色培养目标。该项目不仅立足于培养学 生的“弘雅”品格,也是学校“弘雅”文化全面落地的探索。在实施与推进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 综合融通方式进行课程实施与评价、组织与制度建设等,打通家、校、社、企、政五方面的育 人平台,建构开放多维的育人场域,促进学生品格与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步发展。一、探索轨迹:由自主探索走向整体构建(一)自主探索期2000年,龙虎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开始了从“经典诗文”入手,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 究。2012年,我们尝试从经典诗文放眼到中华优秀

5、传统文化的大视野里,提出创设少儿国学” 课程体系,并以“为诗意人生奠基”的核心理念来进行“诗意”学生培养的实践研究。2014年,我 们又开始了“少儿玩伴”的实践探索,如“博物馆研学项目组”“公益义卖假日小队”“亲子运动团” 等。我们尝试借助这种假日自主活动的组织与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 养,打通家、校、社育人场域。在这一时期,“少儿国学”作为一种以校内实施为主的课程体系,“少儿玩伴”作为一种以校 外实施为主的学生活动组织样态,两者虽在内容上有融合,但在学生培养目标建构、项目实施 推进策略、场域建构方面还没有实现整合融通。(二)整体构建期2019年8月28日,龙虎塘第二实验小

6、学启用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地域特色促使我们进行学 校文化落地与学生品格培养的整体思考。经多方论证,我们逐步清晰了这样的发展思路:以少 儿国学、少年硅谷和少儿玩伴这“三少”课程为主要抓手,充分整合本地教育资源,打通校内外 空间,建设家、校、社、企、政多维开放的教育场,培养具有弘雅特质的师生,打造学校弘雅 文化。在实施路径上,我们更加关注学校课程实践的整合融通,更加关注已有家校社企政合作 基础之上的有效深化与融通。在场域类型梳理上,我们根据学校学生弘雅”品格培养的需求及 已有实践探索,将校内外空间统整为以下四大类:优秀传统文化场、红色革命文化场、改革探 索文化场和科技创新文化场。二、探索策略:立体推进

7、,融通发展(一)内容建设:目标细化与课程开发共推进1. 细化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的目标框架弘者,大也;雅者,德行高洁。对学生而言,弘雅品格是指培养具有大胸襟、大情怀、大 视野、品行高洁的人,具体化为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木一一文雅、智慧、坚韧这三方面。文雅即 讲礼仪,有文采,会审美;智慧即会学习,勇探究,乐创新;坚韧即有信仰,爱劳动,能自律。如何来具体细化育人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不同 需求,进行学生弘雅品格细化框架的构建。我们初步拟定如下框架(见表1)。随着项目的深 入推进,三级目标中的学生行为表现还有待完善与论证。同时,随着不同年段活动的推进与梳 理,还会进行年段的

8、目标细化。2. 开发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同时,我们结合学校历史渊源,借助地方,智能传感小镇”科创特 色,引进国家非遗“常州吟诵”,在已有“三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场、红色革命文化场、改革探索文化场和科技创新文化场这四种场域的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 系。根据我们对已有的实践梳理,每一个场域均设置了相应的研学课程。(二)场域建设:校内场馆与校外基地齐联动我们聚焦孥生弘雅”品格培育的需求,依托学校文化、智能传感特色小镇、“三少”校本课 程,充分挖掘建筑空间的育人价值,不仅建成了“少儿国学馆”“红领巾学院”“节气美食体验馆” 和“创客体验馆”等

9、多个室内特色场馆,还充分开发了“师道文化广场”“国旗童声台”和“智慧农 场”等室外场域,同时以四层10米宽的主连廊建设弘雅连廊文化带,营造更多开放空间,为学 生弘雅品格培育提供充足的互动交往场域。另外,我们借助学校周边有利环境,推进共建策略的实施,开发了固定与灵动相结合的校 外德育基地平台。学校与龙虎塘街道各部门、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1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共 建关系,还聘请了这些单位的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员。由此,将在未来23年逐渐构建固定的 德育基地与灵活的社会实践资源相结合的德育体验场域。我们引导学生以文化熏陶、互动的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以策划论证、实践体验和成果展 评为实施过程,将在校内外融合

10、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场、红色革命文化场、改革探索文化场和科 技创新文化场这四大类型多维育人场,依托课程实施、学生假日活动,形成学生弘雅品格培育 实践基地体验区,打造校内外场域融合联动的育人新样态。(三)制度建设:组织责任与评价激励同明晰1. 建立以街道为单位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制度基于场域活动中家校社多主体的参与样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场域活动的有 序,我们梳理活动中学生以及家、校、社多主体的职责,在过程中促进指向学生弘雅品格培育 的活动组织的形成。我们聘请了共建单位19位负责人担任学校学生的校外辅导员,拟建立以学校为圆心基 地、共建单位为智慧体验辐射基地的校级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基于学校

11、、社区、家庭共同滚 动发展的实践趋势和需求,校级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将会随着实践推进逐步升级为街道层面 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包括学校各部门、各智能共建德育基地,学校各 层级的家委会以及社区家委员会,形成家庭共学互学的相对稳定组织。2. 建立活动长程开展的四级推进制和立体评价制在场域活动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明确以下两种制度:(1) 四级推进制,过程中凸显学生主体参与。围绕活动的策划发布、审议论证、组织开 展和总结评价这四个核心过程,各班召开以学生为主体的选题会、发布会、论证会和反思会, 促使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真正落实到具体实践体验中。(2) 立体评价制,长短线多元评价

12、。通过开展班级展评与校级展评,我们在评价时空上 融通假期与学期生活,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共同卷入,在评价方式上 推进多元维度的个体与团队共评。我们还将完善面向每个学生的十二级弘雅奖章评价制度。即从一年级开始,综合考虑每个 学生在“文雅”“智慧”“坚韧”三方面的争章表现,评定能否获得相应弘雅等级奖章。一学期可晋 升一级,六年可晋级获得弘雅十二级奖章,毕业时颁发“弘雅美少年”奖章。学期末未能顺利晋 级的学生,可针对其弱项在寒暑假通过参加相应实践活动来弥补。三、结语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是融通家庭、学校、社区、企业、政府的多维物型空间,是 学生活动及弘雅课程实施的校内外空间,也是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的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场。 在这些场域中,有陪伴学生成长的同伴、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士等重要他人”的参与,而这多 维育人场域的建构过程也是微型教育生态圈的建构过程。同时,该项目的深入推进也促进了学 校学生自育、他育及家校社企政协同育人模式相融合的育人范式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