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61551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转贴自:法律科学2005-3原作者:张明楷根据我国刑法的文字表述,诈骗罪的对象为“财物”;但许多国家的刑法明文规定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 象。所谓财产性利益,大体是指狭义(普通)财物以外的财产上的利益,包括积极财产的增加与消极财产 的减少。例如,使他人负担某种债务(使自己或第三者取得某种债权),使他人免除自己的债务(不限于民 法意义上的债务),使债务得以延期履行,如此等等。本文探讨的是,我国刑法中的财物是否包含财产性利 益?本文的观点是,作为诈骗罪对象的财物包括财产性利益。关于诈骗罪对象的立法,外国刑法存在以下几种体例: 一是将财物与财产性利益分别规定。如日本刑

2、法典第 246 条规定的诈骗罪对象仅限于“财物”,但 该条第 2项规定:“以前项方法,取得财产上的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取得的,与前项同。”因此,一方面, “财物”不包含财产性利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二项犯罪”的规定,则侵犯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例如,日本刑法典第 235 条规定的盗窃罪对象仅限于“财物”,故盗窃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不具有可罚性。 英国1968 年的盗窃罪法也将诈骗财物与诈骗财产性利益分别规定(其第15 条规定的是诈骗财物,第 16 条规定的是诈骗财产性利益)。二是将财物与财产性利益规定在同一款中。如韩国刑法典第347 条第1款,规定诈骗罪的对象为 “财物”或者“财产上之利

3、益”(其第329 条所规定的盗窃罪对象仅限于“财物”)。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 159 条第 1 款规定的诈骗罪对象包括“他人财产”与“他人财产权利”(其第 158 条所规定的盗窃罪对象仅限于“财 产)。三是以“财产”、“不正当利益”等概念包含财物和财产性利益。例如,德国刑法典第 242 条与第 249 条规定的盗窃罪与抢劫罪的对象限于“动产(” 或“可移动的物品”),而第263 条所规定的诈骗罪对象是“财产”, 其中的“财产”便包含了动产、不动产等财物以及财产性利益。再如,意大利刑法典第624 条与第 628 条 规定的盗窃罪与抢劫罪的对象仅限于“他人的动产”,但第 640 条规定的诈骗罪对象则

4、为“不正当利益”,后者 显然包括财物与财产性利益。上述三种体例形式有异,但实质相同:其一,财物与财产性利益(或财产上的利益、不正当利益)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刑法明文规定的对象为财物或动产,侵犯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就不构成犯罪。根据上 述所列规定,在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盗窃财产性利益不成立盗窃罪(也不成立其他犯罪);至 于抢劫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则取决于刑法分则有无明文规定。其二,诈骗罪对象宽于盗窃罪 对象,即盗窃罪对象仅限于财物,而诈骗罪对象包含财物与财产性利益。单从财物的角度来说,如果说盗 窃罪对象仅限于动产,诈骗罪对象则还包含不动产。在本文看来,在上述立法例中,诈骗罪对

5、象之所以宽 于盗窃罪对象,主要原因在于:盗窃罪是违反被害人意志而转移占有,但一般而言(特别是在没有计算机 的时代),未经被害人同意,几乎不可能转移不动产与财产性利益,即使在某些情形下转移了不动产或财产 性利益,也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况且很容易通过民事手段恢复原状;但诈骗罪则不同,由于转移不动产或 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得到了受骗者或被害人的同意(尽管存在瑕疵),行为人不仅能够取得不动产或财产性 利益,而且难以通过民事手段补救。由此可见,诈骗罪对象宽于盗窃罪对象的立法例具有合理性。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的标题为“侵犯财产罪”,但第 266 条以及该章的其他条文都仅使用了“财物” 一词。于是,需要回答以下问

6、题:作为诈骗罪对象的 “财物”是否包含财产性利益?如果作出否认回答,是 否符合法益保护的目的与客观现实?倘若得出肯定结论,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依笔者之见,主张诈骗罪对象包含财产性利益具有合目的性与具体的妥当性。首先,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是侵犯财产罪,反过来说,刑法分则第五章的目的在于保护财产 (当然需要具体化)。刑法分则中的章节标题,对理解章节之下的法条的保护法益,具有不可低估 的指导意义。例如,刑法分则第四章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与民主权利,故该章具体法条的保护法 益,必须在各种人身权利与民主权利中予以确定。因此,得到被害人有效承诺的诬告陷害行为,虽然侵犯 了司法活动,但由于没有侵犯公民

7、的人身权利与民主权利,不得认定为诬告陷害罪。刑法分则第五章的 标题,指明了其保护的法益为财产。“财产一词在各国立法和法学著作中,往往具有多重的含义。第一,财 产是指有货币价值的权利客体,在这个意义上,财产和有体物是相通的。第二,财产是指人们对物事有的 所有权,在这个意义上,财产与没有权利归属的物是相对的,一个没有形成权利的而仅仅是被事实上占有 的物,并不是财产,财产就是指所有权,德文的eigentum、英文的Property,既可以译为财产,又可以译 为所有权。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和法学中很少使用所有权的概念,更多的使用了财产的概念。第三,财 产还可以用于捐物和权利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权

8、不过是一种财产。”我国法律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 “财产”概念。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标题为“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其中的“财产” 指财物,而继承法第 3 条规定的“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中的“财产”,则泛指有体物、 财产权利与财产义务。事实上,现代社会对财产的衡量,已由对实物的占有让位于主体实际享有利益的多 寡,财产权表现为庞大的权利系统,并可抽象为具有财产性质的利益。换言之,财产是主体在物上的权利 或加于其他人的非人身性权利,前者包括主体在物上的所有权或其他排他性权利,后者则包括债权和其他 含有财产内容的请求权。既然如此,从逻辑上说,作为刑法分则第五章的保护法益,

9、当然不能排除财产性 利益。进一步而言,既然刑法分则第五章标题表明其保护法益是财产,那么,对该章各个法条所述“财 物”就应当作为财产的表现形式来理解,即应当将财物解释为“具有财产性质的利益”,包括财物与财物以外 的具有财产价值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利益。其次,财产性利益是法所保护的一种重要利益,将其作为诈骗罪对象,具有现实的妥当性。因为财产 性利益与狭义的财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没有实质的差异;况且,财产性利益具有财产价值,甚至可以转 化为现金或其他财物。如果不将财产性利益作为诈骗罪对象,就会导致处罚的不公平。例如,甲使用欺骗 手段取得他人 1 万元现金;乙采用欺骗手段使他人免除自己 1 万元的债务

10、;丙利用欺骗手段使银行职员将 他人 1 万元的存款转入自己的账户。可以说,甲、乙、丙三人的行为都是给他人造成了1 万元的财产损害, 法益侵害性质与程度没有区别。如果对甲的行为以诈骗罪论处,对乙、丙的行为只是追究民事责任,则违 反了刑法的公平正义性。正因为如此,司法实践中,一般将骗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认定为诈骗罪。例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4月 10 日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 条第2 款的规定:“使用伪造、变造、盗窃的武装部队车辆号牌,骗免养路费、通 行费等各种规费,数额较大的,依照诈骗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所谓“骗免”养路费、通行费

11、等各种规费,实 际上是指使用欺骗方法,使他人免除自己的债务;债务的免除意味着行为人取得了财产性利益。再次,从刑法与民法的关系来考察,刑法也应当保护财产性利益。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凡是适用 其他法律足以抑止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法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据此,如果民法能够抑止所 有侵犯财产的行为,刑法就没有必要将侵犯财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但民法对所有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性 利益的保护不是万能的;民法不足以保护债权及其他财产性利益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在财产关系极为复 杂的当今社会,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民法补救被害人的债权、财产性利益的损害,也是不现实的。前述外国 立法例,在否认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盗

12、窃罪的对象的同时,肯定了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诈骗罪、敲诈勒索 罪的对象,也说明民法并不足以保护债权及其他财产性利益。所以,当民法木足以保护所有权、债权及其 他财产性利益时,就需要刑法保护。如果认为只有财物才能成为侵犯财产罪的对象,那便意味着:只有当 民法不足以保护所有权时,才由刑法保护;而当民法不足以保护债权及其他财产性利益时,不能由刑法保 护;这显然不利于保护财产。另一方面,我国刑法第 2 条宣布保护财产,第 13 条宣布侵犯财产的行 为构成犯罪,刑法第 20 条、第 21 条也间接表明刑法保护财产。所以,当民法不足以保护债权及其他 财产性利益时,由刑法予以保护实属理所当然。最后,刑法的相关规

13、定表明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诈骗罪对象。例如,刑法第224 条规定的合同诈 骗罪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货物、货款、 预付款都是财物,但担保财产则不限于狭义财物,而是包括了债权等财产性利益。可见,合同诈骗罪的对 象可以是财产性利益。再如, 刑法第210条第2款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 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 266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增值税等发票本身虽然 是有形的,但上述规定并不是旨在保护这种有形的发票本身,而是保护有形发票所体现的财产性利益(抵 扣税款、出口退税)。或许人们认为,上述规定属

14、于法律拟制。即财产性利益原本不是诈骗罪的对象;只是 在有拟制规定的情况下,财产性利益才能成为诈骗罪的对象;而拟制规定的适用范围必须受到严格限制, 只能在法条明文规定的特定范围内适用。诚然,拟制规定的内容不能“推而广之”,只能在特定范围内适用。 但是,如果认为刑法第266 条所规定的诈骗罪对象本身包含财产性利益,那么,第210 条第2 款的规 定就不是法律拟制,而是注意规定。既然将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具有合目的性与具体的妥当性,那么, 就应认为刑法第266 条所规定的财物原本包含财产性利益,敌第210条第2款只是注意规定,而不是 法律拟制。问题在于,将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是否属于类推解释,是否违

15、反罪刑法定原则? 如果认为,“刑法第266 条规定的对象是财物,尽管财物只限于有体物与天体物,但为了满足处罚的 需要,对于骗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也应定罪量刑”,那么,这显然是类推解释的思维。因为,如果解释者 明知骗取财产性利益不包含于刑法规定的“财物”之中,仍然主张以诈骗罪论处,就意味着解释者明知刑法 没有将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但鉴于处罚的需要以及财产性利益与财物的相似性,主张以犯 罪论处。在这种思维中,即使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也可能成立犯罪。但是,以上讨论明显不是这种 思维,而是认为,刑法第 266 条的“财物”包含有体物、无体物与财产性利益。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 认为财产

16、性利益属于“财物”,是否属于类推解释因而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或者说,将“财物”解释为包含财产 性利益,是被允许的扩大解释,还是被禁止的类推解释?疑问显然是存在的。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生命,它既是立法机关制定刑法、司法机关适用刑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任 何解释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即使是立法解释,也不能采取类推解释方法)。要判断某种解释是否类推解释因 而违反罪刑法定原则,首先必须明确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以及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国家的重大事务应由国民自己 决定,各种法律应由国民自己制定。刑法的处罚范围与程度直接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身体、自由、财 产与名誉,属于特别重大的事项。“在特别重大的问题上,公民继续保留其否决权:这属于人权与基本权利, 可以被理解为民主的创造性存在(而非像在传统自由主义中被作为对民主的提防)。”所以,应当由国民决 定什么行为是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