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60758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1安徽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图中“峰丛”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A固结成岩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B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水蚀C地壳下沉一变质作用一风蚀、水蚀D岩浆活动一地壳下沉一风化、堆积解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地壳抬升后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剥离出露地表,经风化、流水侵蚀后形成峰丛。答案:B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23题。2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断层砂岩页岩花岗岩侵蚀面2A BC D解

2、析:由图可知,石灰岩形成后,顶部受侵蚀作用,形成页岩层和石灰岩层间的侵蚀面,然后是页岩沉积,砂岩沉积,之后发生岩浆岩侵入,最后发生岩层断裂。答案:C3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A页岩因属于变质岩,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后被侵蚀C断层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的解析: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页岩属于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地岩层发生断裂,存在岩层上升和下沉现象。答案:C4“巨蟒出山”风景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

3、相对高度128米,是巨型花岗岩石柱。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A BC D解析:根据材料,石柱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岩,故错;分析其形成过程,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来地壳抬升地势升高,受外力侵蚀形成。答案:B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BC D解析:沉积岩层的沉积顺序是下面的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把其他岩层切断的岩层形成的晚,所以图中沉积层形成最早,然后是,之后因岩浆侵入,形成了岩层,是上覆沉积层,形成最晚,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B6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

4、域2000年()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坡面径流量增加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坡面下渗量增加解析:读图,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故A错误;下渗增多,径流量减少,故B错误,D正确;森林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水位季节变化小,故C错误。答案:D下图为内蒙古某旗及相关景观示意图,该地在距今1万至300万年期间为冰雪覆盖,景观处岩层基本上由花岗岩组成。据此完成78题。7图中平顶山刃脊、角峰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 D冰川堆积解析:刃脊、角峰地貌是冰川侵蚀地貌,而该地在距今1万至300万年期间为冰雪覆盖,故B对。答案:B8北

5、大山石林是由平顶山地貌演变而成的,其演变()A受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B反映北大山所受的断裂作用强于平顶山C由地震的崩塌作用造成D反映北大山地势和纬度高,更易被侵蚀解析:流水的化学侵蚀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区,而北大山石林主要是花岗岩,所以A错;断裂作用形成的是裂谷或断层,地震崩塌作用形成的地貌都会有棱角锋锐的岩石,图示岩石明显是外力侵蚀形成, B、C错;外力侵蚀作用在地势高处表现的更明显,在低洼处表现为沉积作用,结合图示位置,可知北大山地势和纬度较高,故更易被侵蚀,D对。答案:D9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代表地质环境,箭头线代表地质过程。有关地质环境和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I变质环境

6、沉积作用B熔融环境重熔再生作用C变质环境变质作用D沉积环境重熔再生作用解析:该图示的突破点在于形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所以熔融环境,重熔再生作用,冷却凝固,I沉积环境,形成沉积岩,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变质环境,变质作用,故答案选C。答案:C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图,“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A甲 B乙C丙 D丁解析: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和图中“变质作用”的信息,可确定丁为变质岩;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甲为岩浆;由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7、,确定乙为岩浆岩;剩下的丙为沉积岩;“猴子”由花岗岩组成属于岩浆岩。答案:B11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解析:“猴子”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地质作用主要为风化作用。答案:D二、综合题(共56分)12(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日积月累,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材料三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

8、年730 mm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材料四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1)图中的山脉是_,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板块a为_板块,板块b为_板块。(8分)(2)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4分)(3)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产生消失变化过程。(8分)(4)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6分)(5)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4分)解析:第(1)题,图中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它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第(2)题,河口冲积岛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它受流水和海水作用影响。第(3)题,古沙洲的发展与流水沉积作用、海水

9、顶托作用、地转偏向力等作用有关。第(4)题,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水库的修建,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少,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第(5)题,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是板块挤压。答案:(1)喜马拉雅山褶皱印度洋亚欧 (2)流水沉积(堆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3)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沉积,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沉积速度快,最后与北岸连为一体。(4)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5)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13(2

10、6分)(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8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10分)解析:(1)由题干的信息

11、,沙丘形成的原因有两种形式,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另一种是风从黄土高原带来。但遇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 (2)学会从题干的信息获得答案,地形对风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剧风强度,一是减少风的强度,当地形有利于风通过时,是加剧,当地形阻挡风通过时,是减弱。由题中冬春季节可得,主要是冬季风影响,加之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城市处于河谷中,河口上。地形通道与风向一致,加剧了风速。(3)不管选择那种观点,你都应从该事物的地理环境去思考,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观点分析。但要注意的是你写的观点与依据应有必然的联系。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

12、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