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60344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4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池疏浚施工方案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港池疏浚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2、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324-96)3、疏浚工程土石方计量标准(JTJ/T321-96)4、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he20-96)5、水运工程爆破技术规范(JTS204-2008)6、现行国家、交通部及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二、工程概况2.1、概述本工程地处重庆市万州区上游10km的长江右岸,新田水泥厂上游3000m范围内,距宜 昌航道里程约349km,本工程港池疏浚范围为大件泊位高平台及低平台码头前沿部分停泊水 域,低平台码头前沿设计河底标高位138.6m,高平台码头前沿设计河底标高为163.0m。2.2、

2、水文条件2.2.1气温最高气温:42.1C最低气温:-3.7 C年平均气温:18.1C2.2.2降水多年平均降雨量:1191.3 mm最大年降雨量:1635.2mm最小年降雨量:711.8mm。最大日降雨量:197.1mm月最大降雨量:711.8mm年平均降雨天数:144d日降水量25.00mm的年平均日数:47d2.2.3风况全年主导风向:N、NNW最大瞬时风速:33m/s多年平均风速:0.7m/s本区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为20天。2.2.4水文拟建工程位于万县水文站上游15km处。根据万县站资料统计,万县站蓄水前多年平均 径流量4187x108m3。汛期6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2.0%。多年

3、平均流量13300m3/s,测验最 大流量76400m3/s(1981年7月7日),测验最小流量2690m3/s(1979年3月7日)。万县水文站水沙特征值统计表年份径流量(108m3)年平均流量(m3/s)输沙量(104t)年平均含 沙量(kg/m3)年平均输沙率(kg/s)19522002418713300463001.1114700万县站悬移质泥沙输移量较大,悬移质输沙量占全沙输沙量的99%左右。多年平均输沙 量为46300x104t,汛期69月输沙量占全年的86%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11kg/m3,测 验最大含沙量12.4kg/m3 (1959年7月24日),最小含沙量0.011

4、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中值 粒径为0.033mm。90年代以来,万县站年输沙量呈减小现象,除1998年为大水大沙年外, 其它年份均为中沙或少沙年。三峡蓄水后20032010年,万县站平均径流量为3755亿m3,悬移质输沙量为1.24亿t, 较蓄水前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小3%和40%; 2011年,万县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3028亿 m3和0.309亿t。与多年(19522011年)均值相比,分别偏小26%和92%,详见表2-2。 受水库回水的影响,2011年万县站径流量比上游的清溪场站径流量(3059亿m3)略为偏小。 三峡水库蓄水后万县站年平均来沙量较蓄水前多年平均值明显减少有两方面原因:

5、一是入库 沙量明显减少,二是部分泥沙在三峡水库万州以上河段落淤。2.2.5雾况多年平均雾日数:38.2d历年最多雾日数:167d雾持续最长时间:38h能见度W1km的年均雾日数:27d2.2.6雷暴多年平均雷暴日数:36d2.2.7湿度相对湿度:80%2.3、地质条件2.3.1拟建场地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岩土层可分为耕植土(人工填土)层、粉质粘土层、粉土层、细砂层、卵石层、中风化砾岩等六层。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场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 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 筋具微腐蚀性。2.3.2地震根据国家质量

6、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区内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三、施工总体部署3.1项目组织机构工程部冯天奇测量试验部冯豹金安全质量部谢国强设备物资部朱石成综合办公室魏忠利组织机构图水下疏浚班组3.2港池疏浚布置根据勘察报告的资料,本工程大件泊位疏浚范围内岩、土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分别为粉质 粘土、砂岩和泥岩。对于粉质粘土、强风化岩,拟采用抓斗挖泥船疏浚;对于中风化及以上 岩石,拟进行爆破。疏浚设计边坡岩质边坡为1: 0.75。港池疏浚范围详见港池疏浚平面图。港

7、池疏浚平面图3.3工期安排本工程由于合同工期受到大件泊位完成节点(2013年7月30日)时间限制影响,考虑 到本工程施工总体工期安排,拟于2013年4月15日开始施工,于2013年5月19日完成, 共计用时为35天。详细时间安排如下:港池疏浚安排施工内容施工起始时间天2012年水位标准港池挖泥2013.4.152013.4.216155.47-162.12港池炸礁2013.4.222013.5.1423155.47-162.12清渣弃运2013.5.12013.5.1919155.47-162.12四、施工工艺及方法4.1测量准备4.1. 1测量目的施工测量是水下挖泥及炸礁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

8、的依据。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 阶段是施工前测量,主要是复测水下地形图,并与设计图对比,确定开挖工程量,进行挖泥 和爆破设计;第二阶段是施工中测量,确定钻爆参数,进行每个船位测量,以保孔网参数的 准确;第三阶段是工后测量,检查爆破效果和爆破质量,港池是否留有浅点,给补炸提供位 置和相关资料。4.1.2测量方法1)、控制点复核:利用全站仪对业主提供的三个坐标控制点进行复核,校核无误后根据 控制点设置测量控制网,根据现场实际地形和设计施工图中施工范围设置测量基线,并在岸 边设置水尺,在施工时便于进行水深测量。2)、主要控制坐标应计算出坐标编号绘于设计图纸上,并注明各有关标志坐标,相互间 的距离、

9、高程等。为提高测量放样速度,充分利用DGPS的先进性,3)、施工前,进行水域测量,在靠近岸边的第一排桩号向岸边方向3090米范围,确定 两排引点,第一排引点确定水下暗礁爆破范围的距离,第二排确定水下暗礁爆破范围的方向, 从而确定水下开挖线。对于地形变化复杂地段,加密纵横断面图的测量。4)、施工前,根据设计施工图的范围绘制钻孔布置图,并将每个钻孔的位置坐标标于图 上,进行钻孔时利用DGPS对钻爆船粗定位,然后在岸边架设全站仪根据绘制好的钻孔坐标进 行精确定位,便于钻孔施工。4.2施工船舶设备选择由于工期限制,本工程开工后需立即进行港池开挖,此时施工区域施工水位约为161m, 港池低水平台开挖设计

10、高程为138.60m,挖深为22.4m,高平台港池由于现有水位影响不能到 位,拟采用挖机直接进行开挖;港池疏浚工程量设计为35116.5m,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低平台, 约为3.4万方,由于港池开挖深度较大和开挖土质中强风化岩工程量较大的原因拟选用8m3 抓斗式挖泥船施工作业方能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港池爆破长度约为140m,宽度约25米, 高度约为7m,总炸礁方量约为23116.5m3,炸礁范围内岩层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分别为砂岩和 泥岩,对于中风化及以上岩石,需进行爆破,拟采用炸礁船进行钻爆作业,炸礁船总长度46 米,宽7.5米。船上配置SKB120-5.5型钻孔设备。4.3挖泥工艺流程4.3.1挖

11、泥工艺流程图港池开挖施工工艺流程图4.3.2施工方法4.3.2. 1测量定位系统的建立由业主给定的坐标控制点,建立码头工程施工测量控制网,并依工程建设的需要,建立 施工自定义坐标系。施工时,挖泥船顺长江方向定位,港池开挖由于最大宽度为25m,根据拟选用的抓斗式 挖泥船舶开挖宽度,港池挖泥区域无需纵向分条施工,挖泥船施工采用GPS控制。港池开挖施工区域图4.3.2.2挖泥船驻位、定位1、定位浮鼓的设置在港池开挖区域上下游各100m处,设置两列定位浮鼓,每列2个,浮鼓间距100m,浮 鼓下设15t锚块。2、挖泥船的粗定位挖泥船由锚地通过设置的定位浮鼓驶入施工现场水域,立即按照已经设置的合适的定位

12、浮鼓的位置,带缆于浮鼓上和设置于岸上的地牛进行粗定位。3、挖泥船准确定位挖泥船粗定位完成后,通过船用双GPS,对挖泥船进行准确定位,并系紧各条缆绳,方 可进行挖泥作业。4、挖泥施工定位挖泥船驻位完成后,根据建立好的施工网格,对挖泥进行定位(船舷对准施工导标),施 工区域由上游向下游进行施工。一抓挖泥结束后,根据抓斗张开的实际尺寸,由设置于船上 的抓斗移动刻度,操作手进行下一抓的挖泥。当一个断面挖泥完成后,由船长指挥移船进行 下一断面的挖泥。挖泥施工示意图见下图。港池挖泥示意图4.3.2.3挖泥方法1、挖泥原则(1)综合考虑码头的规模和总工期,港池开挖总方量和对应的阶段工期,并依据船舶配 备及效

13、率计算,确定配备1个挖泥船组(1艘8m3抓斗式挖泥船和1艘500m3自航式泥驳)。(2)考虑到港池挖泥深度较大,需要进行分层挖泥,有基岩层的还需要进行炸礁施工, 每层按所划分的挖泥区域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挖泥施工。在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对工程 建设的影响,尽量减少挖泥船的起锚,以提高工作效率。2、开挖方法抓斗开挖采用“横移挖宽,纵移挖长“的方法进行。挖泥船每次后移长度即船的纵移长度等于抓斗张开长度减2m (前后各1m),纵向施工完 成后的挖泥船横移宽度决定于挖泥船宽度减2m。上述挖泥船纵横移长度都是基于防止漏挖的 原则展开的。挖泥船作业的横移宽度由所用挖泥船宽度决定。具体方法如下:每一挖泥区开

14、挖前,应 根据所挖港池的宽度和挖泥船宽计算该港池横向几次开挖。横向开挖次数用下式计算: n=b/(a-2)式中:n横向开挖次数,计算后进位为整数b港池挖泥宽度(m)a挖泥船宽度(m)挖泥船纵向挖完一个港池断面后,应绞锚前进一定距离开始下一断面开挖。前进(即纵 移)距离等于抓斗张开长度。实际量测所用抓斗的长度即为每次挖泥船的纵移长度。本区所 使用的挖泥船抓斗张开长度5m,纵向前进一个斗位距离控制在3m,前后各压1m,防止漏挖。3、挖泥底标高和平整度控制本工程采用8m3抓斗式挖泥船,分层开挖,当挖至设计底标高。为控制好港池底标高和 平整度,挖泥时需控制抓斗下落深度,即利用已有所挖点位的岩面标高,在

15、钢丝绳上作控制 标记,利用平面高程减取钢丝绳长度就可得到港池的开挖高程。控制抓斗的开挖间距,由于 在开挖过程中,已抓过的泥面和没抓过的原泥面有一定的高差,抓斗在该区间会出现“倒斗” 现象,反映在钢丝绳上会出现倾斜,因而可以控制下一抓与上一抓重叠在1/41/3抓斗范围 内,如遇到地质不良地段,重叠的范围可适当加大。4、边坡开挖本工程港池挖泥边坡为1:0.5至1:0.75。由于抓斗不可能挖出斜坡,故施工中按照“下 超上欠,超欠平衡”的原则垂直进行港池开挖,最后形成设计要求的边坡。5、施工记录挖泥施工前把建立好的总挖泥施工分区图和各区段纵向挖泥分条图交给挖泥操作手,挖 泥操作手必需随时在所挖位置做好挖泥记录,以防止每作业班交接过程中漏挖及重复施工。6、挖泥弃土利用泥驳上自带的GPS定位系统将泥驳开向航道部门指定位置进行抛渣。抛渣前需征得 航道等有关部门的同意。4.3.2.4质量验收标准1、港池疏浚工程设计底边线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