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598960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全书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 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在十五岁时被送到宾夕法尼 亚州一个军事学校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 部分是以该所学校为背景,塞林格于 1936 年从该校毕业,并取得他毕生唯一一 张文凭。塞林格于 1940 年在杂志小说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此后相继在 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并于 1951 年出版其此生 唯一一篇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因此小说一举成名。此小说开篇以霍尔顿与其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的谈话展开,这段对话交代了 全文的大致背景:霍尔顿在潘西读

2、书之前,曾从爱尔敦.希尔斯辍学,辍学原 因是他受不了周围全部都是伪君子;霍尔顿即将被潘西学校开除,因为他不 喜欢潘西的学习环境、同时不喜欢学习本身,导致他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四门功课 都不及格。在霍尔顿离开潘西之前,作者描写了霍尔顿与阿克莱的闲谈以及其与舍友, 斯特拉德莱塔,发生争执斗殴及斗殴原因。在这部分描写中我们了解到 阿克 莱是一个外表丑陋、生活邋遢、不尊重他人隐私且脑子里整天充斥着龌龊想法的 人。他虽对每件事都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无论什么事都会寻根问底,但是却对身 边的所有人和发生的所有事情均持厌恶态度。 斯特拉德莱塔表面上看上去光 鲜亮丽、外表英俊,但私底下却非常邋遢、更重要的是,他几乎没

3、有任何思想内 涵、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他唯一的乐趣就是他口中所谓的“职业”。这 样的一个人与霍林顿所熟悉的琴约会之后,霍林顿便忍不住与他干了一架。我想 干架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在看全书的过程中,琴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相对来说 较高,通过作者对霍林顿与琴之间的经历介绍可以看出霍林顿对琴从最开始纯真 无邪的友谊发展为朦胧的爱慕,这种爱慕到底有没有我并不是很确定,但可以肯 定的是在霍林顿与琴一起玩耍的那段日子,霍林顿感受到了开心、快乐甚至心动。 比较一下霍林顿对其他的“异性朋友”,可以看出霍林顿对琴多了一份尊重与心 疼,他甚至不忍心看到琴脸红的尴尬局面。我想是因为琴给了他一段美好、纯真、 无邪的

4、时光,所以他非常珍视与琴一起度过的这段时光以及琴这个人,而斯特拉 德莱塔对琴的所作所为则相当于毁掉了霍林顿所珍视的那段回忆以及那个人。第 二,同时也是出于对斯特拉德莱塔那种连女性名字都不清楚就能够与之发生亲密 关系的随便行为表示愤怒,在霍尔顿看来琴是一个不错的女孩,当他亲眼见证一 个不错的女孩被他这样的一个舍友伤害时,他出于同情,心里也会很难受(在文 章后面霍尔顿表示过当瞧见哪个挺不错的姑娘嫁给某些他认为还不错的男孩时 心里不至于太难受)。干完架之后,霍尔顿心情低落,但他发现在潘西找不到任 何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因此,他决定离开学校去纽约,开始他为期一天两夜的 流浪生活。通过塞林格对霍尔顿在潘

5、西生活的简短介绍发现,潘西虽然是所有家 长、社会人士及老师认同的好学校,但是似乎与爱尔敦 .希尔斯那个学校没有什 么不同,霍尔顿周围的一群同学几乎都没有任何精神追求,也没有那个年龄该有 的单纯,更别说对未来充满斗志和希望。在从潘西到纽约的火车上他偶遇同学欧纳斯特 .摩罗的母亲摩罗太太,摩罗 太太打扮得非常时尚,生活也过得很滋润,就从她随身携带的一个大大旅行袋就 能够看出来。但是当霍尔顿与摩罗太太聊起自己的儿子时,她似乎对儿子在学校 的所作所为完全不了解,同时对儿子的性格也是一无所知,可以说她是一个把自 己的生活过得很滋润、很精致,却几乎没有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母亲。 作者在全文没有花太多

6、篇幅去描写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但是通过这一个小 插曲以及后来霍尔顿在晚上偷偷潜回家时父母却不在家,留下一个仅几岁大的妹 妹菲苾在家,且在霍尔顿父母回来后,霍尔顿母亲发现妹妹菲苾房间有烟味儿时, 他母亲竟然以为这么小的孩子开始吸烟并且没有对这种行为进行过多指责,由此 可以看出作者隐含表达了,在孩子童年时期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是不够的。到了纽约之后,霍尔顿开始了两夜一天的放荡生活,在这两夜一天里,他几 乎有无穷无尽的时间,但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他白天无所事事,晚上孤独到无 法入睡,因此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游荡,逛夜店、逛夜总会、招妓女、与自己并不 喜欢甚至认为很愚蠢的女朋友萨丽约会、疯狂酗酒等等,但他

7、发现做完这些事之 后他变得越发孤独、越发精神空虚,在这两夜一天里,从他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 话就是:“有空吗?能陪我喝一杯不?”在这两夜一天里,他所经历的所有事情 中会让他再去回想的事是他在吃早饭时遇见的两个修女以及与她们的谈话。最终 在与自己妹妹菲苾的谈话中得到了部分精神慰藉,霍尔顿在这次谈话中更清楚的 认识了自己,他讨厌正在发生的一切,在他的内心深处所喜爱的只有几件事,一 个是那个红色头发、脾气温和、天资聪颖的弟弟艾里,一个是他在那两天一夜里 所遇见的两个修女以及与她们的对话,还有一个就是与妹妹这种心与心的谈话, 我想之前应该还有一个就是他与琴之间的纯真友谊,但是这似乎已经被他舍友破 坏了。

8、文章最后一次对话,来自于霍尔顿与安东里尼先生,里面有很多经典话语, 比如“你将发现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恐、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 在这方面你倒是一点也不孤独,你知道后一定会觉得兴奋,一定会受到鼓励。历 史上有许许多多人都像你现在这样,在道德和精神上有过彷徨的时期。幸而,他 们中间有几个将自己彷徨的经过记录下来了。你可以向他们学习只要你愿意。 正如你有朝一日如果有什么贡献,别人也可以像你学习。”,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 作者写书时的状态以及写这本书的目的,而霍尔顿的目标其实也可以说是作者的 目标,“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 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说是

9、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 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 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认为全书最成功的地方是:第一、 这本书从一个 16 岁孩子的视觉去写,但说实话,读完全书之后我始 终读不到一个16 岁孩子的身影,主人公霍尔顿实在了解太多16 岁孩子不该了解 的东西,同时他的洞察力也不是一个 16 岁孩子所具有的,比如在遇到两个修女 时,他发现了修女所拎的廉价箱子,进而回想起他曾经的一个舍友,也有着一个 廉价箱子却希望通过一些小动作让别人认为霍尔顿

10、的真皮箱子才是他的,回想起 我 16 岁时,没有霍尔顿那种洞察力也没有他舍友那种心机,那时我还在享受青 少年时期应有的快乐,还在为学习而忙碌,从来没有因为未来而感到迷茫过,更 不用说有厌世情怀,所以,我一直疑惑这真的是一个 16 岁孩子所经历的一切吗? 当然我不了解并不意味着它不真实,或许 16 岁的霍尔顿就是有着那样的心智、 那样的洞察力以及那样的厌世情怀。当然探讨霍尔顿是不是16 岁并没有太大意 义,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同时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探讨为什么霍尔 顿让人感觉不止16 岁(我个人认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当然 塞林格心里应该有一个答案,但我不是作者,所以无法

11、准确给出作者心里的那个 答案,我只能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基础,给出我认为的那个答案,对比我和 霍尔顿在16 岁时的不同遭遇就能够猜出答案的大概了,在我16岁时,妈妈每天 都在家里等待着学习回家的我,听我跟她分享我在学校的趣事和学习上的压力, 老师会因为我看不到黑板默默的把资料书放在我桌前让我参考,放假时的娱乐项 目是跟堂兄弟一起玩滚雪球小游戏,而霍尔顿在 16 岁时,闲暇时间是跟阿克莱 和斯特拉德莱塔这一类人物一起度过的,且闲暇时的娱乐项目与成人没有任何区 别,看电影、逛夜店等等,遇到的老师是老路斯这类货色。总而言之,我想表达 的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 岁之前对人行为的解读、对世界事物的看法、

12、对未 来生活的憧憬都取决于他(她)所处的家庭、学校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孩子出 生时就如同一张白纸,他个人天生的秉性、家庭、学校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用 18年的时间共同在这张白纸上描绘画卷,到18 岁时这幅画的轮廓及底色几乎就 已经打好了,显然,为霍尔顿描绘画卷的大多是蹩脚的画工(除了他个人天生的 秉性),导致他以一种极度阴暗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所有事物,比如,文章结尾部 分安东里尼先生摸他头时,我认为这是对他误入歧途的一种心疼及安慰,同时也 是对他目前处境的一种同情,特别是在安东里尼先生曾为一位被欺负至自杀的学 生表示痛心以及与霍尔顿进行了那段对话之后,我更加觉得安东里尼先生就是出 于这种心理,但是

13、霍尔顿对安东里尼先生这种行为的第一反应却让我感到非常意 外,甚至感觉不可思议。霍尔顿本来是一个天性善良的孩子,他为修女没钱去高 档餐厅吃饭而感到惋惜,他为那么小的孩子就成为妓女而感到痛心,就是这样一 个本性善良的男孩却因为过早接触学校和社会的黑暗而不再相信来自他人的善 意。第二、作者把霍尔顿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非常贴切到位,让读者深刻体会到 一个少年在过早看到学校以及社会黑暗面时的无所适从与挣扎。霍尔顿从学校的 黑暗面挣脱后,面临的是更黑暗的社会,霍尔顿因此感到孤独迷茫,他试图向同 龄人萨丽倾诉这种迷茫,但是萨丽完全不懂得他在说些什么,甚至不明白他在苦 恼些什么,在同龄人里面,他有一种众人皆醉我

14、独醒的感觉。人最痛苦的时候或 许不是行为堕落的时候,因为如果习惯了堕落那也就无所谓了,比如萨丽、斯特 拉德莱塔等等,人最痛苦的是自己的行为堕落,精神却无法忍受这种堕落,但也 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不再这样堕落。所以霍尔顿最终选择逃避,他希望找到 一片麦田、做这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不仅希望从这份职业中获得精神满足和内 心安宁,同时也希望能够给下一代一个美好、天真无邪的生存环境,能够在下一 代误入歧途之前及时挽救,文章结局霍尔顿回家了,说明这样的麦田并不存在, 至少霍尔顿并没有找到,这似乎也表达出塞林格希望能够让一代代孩子们度过一 个纯真无邪的青少年时期,但凭他自己的力量却无法做到,我认为这是作者写这 本书的主要目的,即呼吁家庭、学校及社会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应该让三者共同 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纯真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以便青少年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