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59888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发布单位:发改委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6日 第一部分总 则 一、编制目的 编制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是为了实施中共赣州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整合圈域要素资源,协调圈域空间分工与合作,增强圈域产业协作和配套,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产业集群,提高圈域整体竞争力,把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市商品、要素和物流交易较为活跃的区域,成为全市经济引力较强的对接“洼地”与经济张力较强的辐射“高地”。二、指导思想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培育城市经济圈为中心,淡化行政区划概念,从区域角度强化市、县两级及县级

2、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协作,形成圈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全面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扶持重点领域及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增强圈域自我发展能力;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优质经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优化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圈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编制依据 1、中共江西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 2、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3、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 4、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 5、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以及相关县(市、区)的城市总体规划。 6、相关县(市、

3、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项规划。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62020年。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远期:20162020年。 五、编制意义 1、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潮流,把赣州经济崛起融入到国内外全方位开放的大潮中去,使赣州真正成为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 2、建立“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平台,呼应泛珠三角发展构想,加快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实现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形成以赣州主城区为核心增长极、以工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3、加强市域经济合作,以交通为连线,城镇为节点,增进经济联系和互动;进一步整

4、合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主城区经济实力,使赣州主城区真正成为具有较为完善的对接功能和较为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的核心增长极。第二部分 整体定位和总体目标 一、整体定位 从空间、产业和特色三个视角考虑,对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未来的整体发展作出如下的定位。1、空间定位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北翼二级都市圈的核心,赣粤闽湘边际地区中心城市,江西省南部现代化的经济副中心城市。 我国京九铁路、韶赣龙铁路以及赣粤、成厦高速公路交汇的十字枢纽和节点城市,国家二类开放口岸之一,赣南进出口集装箱、散杂货的中转、集散、仓储、加工基地。 2、产业定位 粤闽沿海发达地区的原材

5、料工业、配套行业和接替部门的生产基地,赣南地区优势产业的国际出口加工基地和国内先进制造基地,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区域和吸引龙头企业的磁力中心。 赣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与集聚区,先进应用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物流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保险中心和信息中介中心。 赣州市输出型高效农业、品牌型绿色农业和都市型设施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鲜活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3、特色定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客家文化的摇篮,红色旅游的圣地;“三江六岸”优美整洁的生态城市,最适人居和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山水新城;长珠闽地区居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6、。 二、总体目标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正在成为赣州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的全新亮点,率先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市、全省领先。 城镇化水平领先率先具备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综合服务功能,达到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城镇化水平。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领先最先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达到全国水平。 社会文明程度领先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跨入全国先进行列,达到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文明程度。 到2010年,以全面落实“十大体系”为突破口,先期完善与社

7、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建成与城市经济圈相配套的交通设施基本框架,信息化建设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构成现代农业雏形,形成稀土、钨、氟化工等产业集群,初步实现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圈内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00美元。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使主城区达到80平方公里和80万人左右。形成以赣州主城区为核心增长极、以工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到2015年,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通信和供水保障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成为全市商品、要素和物流交易较为活跃的区域。圈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00美元。主城区达到100平方公里和100万人口左右,成为

8、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交通运输便捷、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的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到2020年,形成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和城镇建设格局,圈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左右;主城区达到120平方公里和120万人口左右。带动全市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同期全省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科技发展、环境优美、地位独特、经济一体化、辐射功能强的发展区域。2、社会指标 城镇化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宽带网入户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数、人均期望寿命、城乡居

9、民社会保障覆盖率高于或明显高于同期全省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或明显低于同期全省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3、环境指标 城镇与产业发展注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以保护赣州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为重点,以建立城市经济圈整体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圈域划分和发展条件 一、圈域划分 1、划分依据 (1)以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经济

10、圈的核心。 (2)以城镇体系作为城市经济圈的依托。 (3)突出交通通达条件的纽带作用。 (4)以城市经济圈作为市域发展的重点区域。2、具体方法 首先,将空间距离换算成通勤距离,再将通勤距离换算成经济距离,并以此来确定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范围。然后,应用引力模型对中心城市与各县(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进行理论计算,同时应用客货流和电信流对中心城市与各县(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进行实际测算,由此验证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域范围确定的合理程度。 3、圈域范围 按照经济距离100公里可以入圈的标准,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的范围包括章贡、赣县、南康、信丰、龙南、于都、瑞金、兴国、大余、上犹、崇义

11、等11个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发展条件 1、外部条件 (1)宏观背景经济全球化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物流、信息、旅游和专业服务中心;澳门与欧盟及葡语系国家关系密切,是区域性商贸服务的重要平台;广东具有较高水平的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赣州市等周边地市在原材料工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旅游业以及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与粤港澳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伴随着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赣州市完全有可能利用技术学习的跳跃式特征,逐步缩短与粤港在产业加

12、工水平上的差异,率先在区域经济分工体系中由垂直型的下游位置向中游位置转变,以提高其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竞争力。区域一体化给空间重组带来难得的机遇。伴随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体现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伴随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的全线贯通,赣州与广东、福建之间的区际联系和空间整合日趋强化,加强赣州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提高赣粤、赣闽发展轴线的区际联系功能,将会成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优化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关键。 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基地呼唤赣深工业走廊的隆起。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制造业的

13、基地之一。改革开发以来,香港3/4的加工工业已经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尤其在深圳、东莞最多,建立了“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伴随以港深为中心、包括惠州和东莞在内的珠三角东部经济中心的产业扩散,部分产业已经呈现或存在沿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向以赣州为中心的赣南转移的趋势或可能。赣州市地处江西的南大门,有可能形成对接深圳产业转移的赣深工业走廊。 海外客家人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亦呈上升趋势。回顾历史,赣州是我国客家先民南迁的集聚地和中转站;展望未来,赣州又是全球客属恳亲寻祖、投资置业的热土。赣州凭借承办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的契机,将为扩大

14、招商引资渠道提供良好的平台。 (2)周边态势 香港在珠三角大都市圈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可能惠及赣州。作为珠三角大都市圈的龙头,香港经济的振兴,必将带动珠三角大都市圈向更高层次整合与发展,大大提高珠三角的经济带动性和辐射力,使之进一步增强对外扩散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的能力。京九铁路直通香港九龙,赣州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之便。泛珠三角的北向拓展与赣州产生某种套牢效应。从珠三角的对外铁路交通联系上看,最有可能承担这个任务的有三条交通线路:一是通过清远、韶关、郴州一线向长株潭地区转移;二是通过河源、赣州、吉安一线向南昌、九江地区转移;三是通过河源、梅州、龙岩一

15、线向福建沿海转移。赣州处于第二条交通线路的前沿,也将可能伴随融入泛珠三角而获得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进而在与珠三角自然产生套牢效应的基础上从中受益。 长珠闽互动支点的确立使赣州能够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赣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地区两个经济核心区的辐射交叉点上,是广东、福建等省的共同腹地。同时又通过京九、浙赣铁路以及赣江航运沟通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也是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影响范围。正是由于赣州市拥有这样的特殊区位,决定了赣州市能够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南接北靠,左右逢源,进而确立赣州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的“引擎”作用和“旗舰”地位。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叠加提升赣州的区域竞争能力。赣州市位于赣粤闽湘边际地区,地处南昌、厦门、广州、长沙四个特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腹地条件和区位优势。目前,赣州市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尚不够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能力较弱。在赣州市的核心腹地功能相对弱化的同时,枢纽网络功能却在逐步强化。京九铁路、韶赣龙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成厦高速公路促使赣州市逐步成为赣粤闽湘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