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59816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一中学 李应友课题法不可违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在教学组织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需要,焕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与法治判断、选择、实践的能力。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是本课的逻辑起点。本框由“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组成。介绍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常见违法行为等,让学生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于

2、身心成长期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期,可塑性和易变性均较强,教育、引导得当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反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遵章守法习惯,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能区别几种类别。2能力目标:能区别违法行为的几种类别及相关法律责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纪观念,做遵纪守法的人。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清合法与违法行为。2难点:民事、行政、刑事违法行为的对比。教学方法1情景激趣法: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案例分析与研讨。3学法:导学结合,以学生学、思、研讨、实践为重点。4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

3、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活动一:【观察与评说】观察两张照片,分析:(1)如何评价“涂鸦”行为?(2)人们对她的态度为什么发生这样大的转变?(3)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提示:(1)这不是“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的表现。方式不可取,不利于促进社会和谐。(2)她既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做人做事原则,也是违法行为。(3)可避免,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法的事。1第一问,意在复习已有知识“尊重他人”“以礼待人”。2用当前热点,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激趣引出课题:法不可违。新课研讨活动二:【观察与分析】观察上述漫画,并阅读教材P45-46,从中可以受到哪些启示?1法律是评价人民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4、。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方向。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什么是违法行为?(1)含义: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分类:活动三:【填一填】阅读分析教材47页中的三个行为,并填完成下表。序号行为描述违反的法律法规处罚的法律依据违反的法律类别违法与侵害程度违法类别结果行为1拾到手表拒绝归还行为2体育馆等公共场所起哄、打闹行为3持刀强夺财物附:填表内容提示序号行为描述违反的法律法规处罚的法律依据违反的法律类别违法与侵害程度违法类别结果行为1拾到手表拒绝归还物权法物权法民事法规轻微违法,轻微危害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行为2体育馆等公共场所起哄、打闹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轻微违法,轻微危害行政违法行为行为3持刀强夺财物刑法刑法刑事法规严重违法,严重危害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违法行为类别违法与社会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何判断结果(相同点)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轻微违法,危害相对较轻违反民法(如物权法。发生在公民之间,企业之间,公民与企业之间)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危险、道歉、返还、修复或更换、赔偿)从违反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等判断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家”,公民轻微违反国家管理)行政制裁,包括:(1)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

6、过、降级、撤职、开除等。2.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行政拘留严重违法行为(犯罪)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危害最严重违反刑法刑事处罚刑罚(5个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4个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活动四:【判一判】下图所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提示:以上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分别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提示:民事违法行为(合同法)、行政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违法行为(酒驾)、刑罚(主附刑)。)活动五:【想一想】因逃税2000万元,2002年刘晓庆被判刑,前后共失去自由422天。范冰冰偷税过2.55亿,2018年补缴

7、8.83亿,却没有被判刑。为什么?提示:法律在实践中随社会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类(1)违反治安管理是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活动六:【试一试】序号事件描述违法行为归类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刑事违法1公安局将刘某治安拘留2公安局将刘某刑事拘留3吴某被交警罚款200元42011年音乐人高晓松醉驾被判拘役6个月52018年5月孙政才受贿案,一审被判无期徒刑6某主持人代言虚假广告,有关部门责令他向消费者道歉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的罚款7吴某以“声援”一起案件为由,在法院高声辱骂工作人员,摆放侮辱性的牌子。吴某被公安机关治

8、安拘留10天8吴某因私多次在小区高声辱骂李某(某法院法官),李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吴某被判向李某公开道歉。吴某的行为1设计“观察与分析”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自学能力。2设计“填一填”,意在引导学生从事实概括出本质,并对三种违法行为进行对比,提高认知。3设计“判一判”活动,意在深化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辨别能力。4设计“想一想”活动,意在进行识知拓展。5设计“试一试”活动,意在提升学生辨别能力,形成技能。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违法行为1违反治安管理是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没

9、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1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行为底线2违法行为: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行政和刑事违法行为4诉讼维权最权威形成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巩固提升村民石*因举报开发区强征土地,多次遭毒打软禁。而开发区负责人表示,被软禁是帮助他“法制学习”。试谈谈你的看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转变观念教学反思理论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不能从理论到理论。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原则是践习性,即指导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中必须与时政热点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起,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翁),教师的职责在于成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这才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