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和并联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5947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串联和并联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串联和并联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串联和并联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串联和并联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串联和并联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1.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2.知道什么是并联电路,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串联自主预习阅读教材第41、42面,完成下列填空:(1)把电路元件 连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2)串联电路的特点:a、电流路径有 (填“1”或“多”)条;b、用电器同时工作时, (填“互相影响”或“互相不影响”);c、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其控制作用与位置 (填“有”或“无”)关.小组讨论(1)取两节干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若干导线,连成一个串联电路.(2)闭合开关,电流的路径是: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 ,再经过 ,最后经过 ,回到电源负极.因此电流路径

2、共有 条;闭合开关,两灯发光,取下灯泡L1,L2能继续发光吗? (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将开关改接到L1与L2之间,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吗? (填“能”或“不能”),再将开关改接到L2与电源正极之间,开关仍能控制整个电路吗? (填“能”或“不能”),这说明 .教师点拨在初次连接电路时,应注意如下问题:1.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连接,根据实际要求连接电路,可以从电池的正极开始,依次连接开关、用电器,最后连接电池的负极;也可以从电池的负极开始,依次连接开关、用电器,最后连接电池的正极.2.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应断开,电路连接好了,经检查无误,方可闭合开关.3.连接电路时,一定要避免用导线直接把电

3、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样会损坏电源).答案:(2)L2;L1;开关;1;不能;各用电器互相影响;能;能;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开关的位置无关.跟踪练习1.在下图所示的各电路中,两个灯泡不属于串联的是()2.火车在两节车厢之间有两间厕所,只有当两间厕所的门都关上时(每扇门相当于一个开关),车厢中指示牌内的指示灯才会发光,指示牌就会显示“厕所有人”字样,提醒旅客两间厕所内都有人.请你把下图中的各元件符号连接成符合上述设计要求的电路图.并联自主预习阅读教材第41、42面,完成下列填空:(1)把电路元件 连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2)并联电路的特点:a、电流路径有 (填“1”或“多”)条;b、用电器同时工作

4、时, (填“互相影响”或“互相不影响”);c、干路开关控制 ,支路开关控制 .小组讨论(1)取两节干电池、两个灯泡、三个开关、若干导线,连成一个并联电路.(2)闭合开关,电流的路径是:从电源正极出发,电流在L2 (填“左”或“右”)接线柱分支,第一支路是L2与 ,第二条支路是L1与 ,两条支路在 S1 (填“左”或“右”)接线柱会合,然后再经过S1,回到电源负极.因此电流路径共有 条;闭合三个开关,两灯发光,取下灯泡L1,L2能继续发光吗? (填“能”或“不能”),这说明 ;断开开关S1,闭合S2、S3,L1、L2发光情况是 ;断开开关S2,闭合S1、S3,L1、L2发光情况是 ;断开开关S3

5、,闭合S1、S2,L1、L2发光情况是 ;这说明: .教师点拨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可有如下常用方法:电路通断法:可以将电路中去掉一个用电器,若影响了其他用电器的正常工作,这个电路就是串联电路,否则就是并联电路.电流流向法: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后不分支路,依次通过各个用电器,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从“分支点”分成几条支路后,又在“汇合点”集合起来流回电源的负极.等效电路法:有时电路图显得比较复杂,看不出几个用电器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不易画出电流的流向.这时我们可将原电路改画成直观的容易看出的形式,但不能改变其中各元件的作用.答案:(2)右;S3;S2;右;2;能;并联电路各支路用电器互相不影响;L1、L2均不发光;仅L2发光;仅L1发光;并联电路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仅控制该支路.跟踪练习1.如图所示,在电路中要使电灯L1和L2并联,应闭合开关 .为了防止电路出现短路,不能同时闭合开关 .2.如图所示,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们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某同学试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泡均亮,断开开关时,两灯泡均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请你写出判断方法.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