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简答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57891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免疫学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免疫学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免疫学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免疫学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简答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问答题部分1. 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T 细胞和 B 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 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 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1.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 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

2、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 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 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2. 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 T 及 B 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免疫缺陷病:免

3、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 瘤。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 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3. 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1) 区别:见概念。(2)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 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 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

4、化 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4.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 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 Ig 的 V 区特别是 HVR 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 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 激活补体: IgG(IgG1、IgG2 和 IgG3)、IgM 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 IgA、IgG4 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 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l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 应作用。(4) 穿过胎盘: IgG 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 免疫

5、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5.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1) lg的基本结构:l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 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 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高变区。(2) 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 lg 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 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

6、VH、CH1、CH2、CH3; IgM、IgE的H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 性结合的部位, CL 与 CH1 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 的 CH2、 IgM 的 CH3 具有补体 C1q 的结合部位, IgG 的 CH3 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 IgE 的 CH2 和 CH3 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 IgE Fc 受体结合。6.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创了 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使小鼠免疫脾细胞与 小鼠骨髓瘤细胞融

7、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每一个杂交瘤是用一个B细胞融合而产生的克隆。这种细胞既保持了骨髓 瘤细胞大量无限增殖的特性,又继承了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将这种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株体 外扩增或接种于小鼠腹腔内,则可从上清液或腹水中获得单克隆抗体。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1 / 10特异性强,无交叉反应等特点。7.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概念:见名词解释1。(2) 补体系统由30 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a. 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b. 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

8、素、C1抑制物、丨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 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c. 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8. 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区别点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IgG13或IgM与Ag复合物 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 IgA 和 IgG4 MBL参与成分C1C9 C3, C5C9, B、P、D因子同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bC3bBb同经典途径C3 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同经典途径所需离子 Ca2 Mg2Mg2同经典途径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作用参与非特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

9、挥作用同经典途径 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9.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 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 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 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 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

10、脏平滑肌收缩。 C5a 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 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 的IC解离。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 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 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10. 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 活化的细胞分泌;多数细胞

11、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 挥作用,也无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 学效应;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 同效应,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11. 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如IFN、TNF等。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 IFN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参与和调节炎症

12、反应。如:IL-1、IL6、TNF等细胞 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12. 简述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 细胞因子共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受体共分五个家族: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IL-1、 IL-6、 M-CSF、 SCF、 FGF 等受体属于此类。 I 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或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IL-2IL-7、 IL-9、 IL-11、 IL-13、 IL-15、 GM-CSF、 G-CSF 受体属于此类。 I 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类受体是干扰素的受体。 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3、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是TN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2 / 10族,这一家族是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13. HLA 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根据HLA复合体各位点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将HLA复合体分为三个区域,即I类基因区、II类基 因区和介于丨类与II类基因区之间的III类基因区。(1) 1类基因区内含经典HLA的A、B、C基因位点和新近确定的非经典HLA的E、F、G、H等基因位点。HLA的A、B、 C各位点基因编码HLA I类抗原分子的重链(a链),与B 2m结合共同组成人类的HLA I类抗原。(2) 11类基因区包括HLA的DP、DQ、DR三个亚区和新近确

14、定的HLA的DN、DO、DM三个亚区。HLA的DP、DQ、 DR三个亚区编码相应的HLA的DP、DQ、DR抗原的a链和B链,组成HLA II类抗原。(3) 111类基因区位于I类与II类基因区之间,内含众多编码血清补体成分和其他血清蛋白的基因,主要基因产物为C4、 C2、 B 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热休克蛋白 70 等。14. HLA的多态性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复等位基因:HLA复合体的每一个位点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HLA咼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共 显性:HLA复合体中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样性。15. MHC 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1)

15、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 MHC 抗原可作为异己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移植 排斥反应。(2) 抗原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分子通过抗原肽结合区与胞浆内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 抗原肽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结合,完成抗原呈递,启 动免疫应答。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时,只有当二者MHC分子一致时,T 细胞才能被激活,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CD4+Th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II类分子 的制约,CD8+TC细胞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

16、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丨类分子的制约。(4) 诱导胸腺细胞分化。MHC分子参与胸腺细胞(前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和发育。通过阴、阳性选择后,胸腺产生 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T细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同时亦产生对非己抗原具有应答作用的T细胞,T细胞对 非已抗原的应答作用受 MHC 分子制约。16. HLAI类和II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功能及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HLA 抗原类别肽结合 结构域 表达特点 组织分布功能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I类(A、B、C) al+a2共显性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I类抗原凹槽两端封闭,接纳的 抗原肽长度有限,为8 10个氨基酸残基,锚定位为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