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570867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陕西长安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 题 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闻白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

2、挡”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值得关注的是,和过去修建一个仿古建筑相比,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

3、保护和百姓搬迁,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布局,因而争议更多。而最大焦点在于,一些重建项目只是打着与文化相关的旗号,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缺乏文化之魂,片面地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最后当然是南辕北辙,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沦为笑柄不说,更成为一种政绩泡沫,造成“政府立项,百姓埋单”的严重后果。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古城重建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热情,甚至是渴望进一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密切相关。有专家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成为显著特征,也应成为一种可

4、持续发展趋势。但如果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比如你争我夺的名人故里之争、大而无当的文化景观等。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极的今天,任何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博弈协调,注定将长期存在。百姓并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也乐见城市科学发展,只是这“新颜”也需要有历史的基因、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

5、心热爱。(201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于“古城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 B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C将历史街区夷为平地、无情摧毁传统民居,然后仿建出所谓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可能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D“拆旧”与“仿古”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既矛盾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国至少有3

6、0座城市想用巨资重建古城,例如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还有山东聊城古城改造,等等。 B古城重建多为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几千亩占地、成百上千亿元投资,又涉及百姓搬迁和文物保护诸多问题,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 C古城重建项目表面打着文化旗号,背后却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缺乏文化之魂,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D中国已进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文物保护专家不是对城市改造

7、十分敏感的人,但他们对蔓延各地拆旧和仿古热潮极为反感,对这种“大拆大建军”也有过担忧和提醒。 B丢失文化之魂的“古城热”,最终不仅会沦为世人笑柄,更会成为政绩泡沫,造成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 C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 D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因同制宜,需要对文化真心热爱,需要有历史的基因与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

8、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摧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宏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

9、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4对下

10、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将:率领 B穰苴则仆表决漏 仆:仆从 C于是遂斩压贾以徇三军 徇:示众 D最比其赢弱者 比:等同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3分) 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授桴鼓之急则忘其身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而已屈人之兵。 B穰苴很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宏臣为监军,又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

11、。 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 D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5分) (2)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11分)风入松俞国宝(南宋)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12、。注俞国宝,生卒年不详,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本诗作于宋淳熙年间,选自唐代词鉴赏词典。玉骢:毛色青白相闻的马。花钿:女子头饰。8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9下片中“明日重扶残醉”一作“明日再携残酒”,哪种写法更好?请简要说说理由。(6分)(三)句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2) , ,用心躁也。(苟子劝学)(3) , ,人比黄花瘦。(辛清照醉花阴)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1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玉米的馨香邢庆杰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搞掉。”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惟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

14、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