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级职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567371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中级职称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园林中级职称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园林中级职称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园林中级职称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园林中级职称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中级职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中级职称(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生态学基本概念了解(一)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1、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和生物生存状态的 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海克尔,1869年)2、生态学根据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Q生态学建立的前期(公元16世纪文艺复兴之前)Q生态学的成长期(17世纪一20世纪50年代)a. 萌芽期(17世纪后期一18世纪后期)b. 成长期(18世纪后期一20世纪初)c. 巩固和发展期(20世纪初一20世纪50年代)四个著名的学派:北欧、法瑞、英美、苏联Q现代生态学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一今)(二)现代生态学的特点1、生态

2、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2、在现代生态学中,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已经融合在一起3、系统理论在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4、从描述性科学发展到实验性科学5、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6、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熟悉(一)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1、生态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生态学的研究 对象非常广泛,从分子到生物圈,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 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2、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经典的生态学研究是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开展的,属于 宏观生物学范畴。按照研究的生命现象三微生物学可以划分为

3、(生理学、形态学、遗传 学、进化论等);按系统分类可以划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3、研究的层次:现代生物学可以把研究对象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组织层次。生态学的研究主 体是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层次,但是完整的生态学层次应分为分子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近年来,也有 人将量子生态学和宇宙生态学分别加入到这个层次的最前面和最后面。掌握(一)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特点(见上)2、发展趋势Q现代生态学将多学科联合起来。从全球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层次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 切配合,在促进各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科学自身的发展。使现代生

4、态学在宏观方向发 展迅速,表现为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发展。电子显微技术使生态学向细胞、分子甚至 更深层次发展。Q进入20世纪末,近代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开始向生态学渗透,特别是高精度高 速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成熟,有力的促进了生态学 向实验科学的方向发展。Q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生态学处理大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实时监控、实时预测 预报等定量、动态的研究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科学技术使生态学的研究效率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提高。生物与环境了解()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

5、它是一个相对于特定的主体或中心而言的。其内涵随主体不同存在差异。以生物为主体,生 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统称为环境。环境分类:按环境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环境的大小分为(大 环境、小环境、内环境)(二)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和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 基本组分。环境要素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三)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生态因子是环境因 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

6、要素。不同的生态因子之间 相互组合、制约,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为不同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具体的生物个 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四)生态作用各种生态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对物种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地理分布 等所起到的作用。(五)生态适应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 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时,会形成相同生活类型, 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性具有相似性。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同种

7、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 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六)生态反作用生物改变自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称为生态适应。而生物反过 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熟悉(一)环境的功能及其特征1、环境的功能是指以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构成的环境系统为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发 展所提供的有益用途和相应价值。2、环境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Q空间功能:指环境提供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殖场所,且这种场所是适合他们 生存发展的。Q营养功能:指环境提供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各类 资源、能源。Q调节

8、功能:各类环境因素具有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功能,使受到污染的环境得到恢复、调 节,与自净能力的有限性一致。3、环境的特征Q整体性与有限性: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环境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关系。环境的有限性包括三方面涵义,其一指地球在宇宙中独一无二,但其空间有限;其 二是指人类限度的,环境资源有限不能无限供给;其三是指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 或对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有限。Q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 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功能的特征。 Q显隐性与持续性:环境的显隐性是指环境的结构

9、和功能变化后,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的 后果,有时立即出现,有时需经过一段时间。环境的持续性是指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是长 期的、连续的。(二)生态因子的分类1、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分、雷电等。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土壤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质地、结构和理化性 质等。3、地形因子:包括地貌(地球表面上的海洋、陆地、山川、湖泊、平原、高原、山岳、丘 陵等)、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经纬度等。4、生物因子:包括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种群内部的社会结构、领域、社会 等级等行为,以及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5、人为因子: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的

10、利用、改造、引种 驯化和破坏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等。上述五类因子也可概况为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三大类。生态因子的分类有多种,按生态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因子(地磁、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等) 和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和非周期性变动)。(三)生态因子的作用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等值性和不可替代性3、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4、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5、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6、生态因子的阶段性7、生态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四)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个别因子,而是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 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其

11、产生的整体效果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 质的飞跃。同时,环境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生物对某一个极限因子的耐受限度会因为其 它因子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五)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虽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具有等值性,但在不缺乏的情况下,一般有一种或几种以上的生态因 子,对其生存和生态特性等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准确找到主导因子,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导因子也称限制因子,它限制了植物的继 续扩展与分布,甚至生存。两个含义:Q主导因子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因子改变。主导因子又称限制因子(如光照决定植 物生长量)(六)生物与环境相

12、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形成)当地球形成以蓝藻门为主的光合自养生物时,他们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繁殖、蔓延,消耗二氧 化碳产生氧分子,氧分子的出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部分,使气体的还原性逐渐变化为氧化性, 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登陆提供了条件,高空中臭氧层的形成使陆生生物的生命有了保 证。此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本形成。Q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完全缺 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其数量极微,生长就会受到限制。如:植物的小叶病、黄化病。最 小因子法则只有在严格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应用,在应用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还要考虑因子 之间的相互关系。Q耐受法则:生物对每一生态

13、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一因 子的耐受范围。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耐受范围有所变化;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往往取决于该因子与其它因子的关系;耐 受是生物的一种特性,受遗传、进化规律所制约。Q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任何一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都不是固定不变 的,在进化过程中,他们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能进行各种小的调整。如:驯化、休眠、昼 夜节律。驯化:如果一种生物长期对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上限或下限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 会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其上下限值发生了移动,(酶的改变起作用),不同植物有不

14、同的驯化能力。休眠:是生物抵御和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在致死限度内维持生存,进 入休眠状态。这样对环境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得多(种子、昆虫的休眠)。昼夜节律和其它周期性的补偿变化:是生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适应的结果。如:植物 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黑夜进行呼吸作用。掌握(一)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1、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由于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而形成不同的适应类型:植物的生活 型和生态型。植物的生活型:长期生活在同一区域或相似区域的植物,由于对该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 的共同适应,差生了相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从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都属于同一 生活型。植

15、物的生活型是植物在同一环境条件或相似环境条件下趋同适应的结果,它们可以 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类。趋同适应范围可大可小。植物的生态型: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 响,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变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 特征,并且通过遗传固定下来,这样在一个种内就分化出不同的种群类型,这些不同的种群 就称为“生态型”。Q生活型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生态型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对不同 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Q生态型是植物内遗传基础的生态分化,其分化程度与种的地理分布幅度呈正相关。生态分 布广的植物比生态分布窄的植物所形成的生态型相应的多一些。Q生态型多少与该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呈相关关系,生态型多的植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性相对较强,生态型少的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相对较弱。Q生态型的形成有很多原因,通常按照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其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 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人为生态型4种。2、植物的生态适应方式取决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在一般逆境 时,生物与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单一的机制,往往涉及到一组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方式, 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的作用。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方式就称为适应组合。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