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56726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渡镇扶贫十二五规划(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正安县流渡镇“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流渡镇“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委员会编委会主任:蒲 星(流渡镇人民政府镇长)编委会副主任:张怀林(流渡镇人民政府科技副镇长)编委会成员:刘 刚(流渡村村委会主任)郑周权(星光村村委会主任)杨 强(中华村村委会主任)蒋登华(和平村村委会主任)游永珍(古城村村委会主任)罗 丰(林关村村委会主任) 严 庄(新桥村村委会主任)叶世金(白花村村委会主任)编制人员:郑安利 梁 丹 卢 燕编制时间:二O一一年三月前 言流渡镇“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根据正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纲要、正安县20112020年扶贫发展规划、正安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按照“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采用参与式的方法,由镇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全镇涉农部门和村,逐村进行规划,自下而上整合形成乡扶贫开发规划。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需求为基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走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路子,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分析了流渡镇贫困现状、发展潜力以及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确定了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和途径,并提出了奋斗目标,具体规划了20112015年开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规模,估算了扶贫开发

3、规划实施需要投入的资金和可能筹措的渠道,预测了扶贫开发规划实施后的效益,明确了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管理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编制的完成,标志着流渡镇下一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目 录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第三节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第一节 总体思路第二节 发展目标第三节 发展重点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第一节 基础设施(一)村庄规划及建设(二)水利及基本农田建设(三)电力保障及农村能源建设(四)道路建设(

4、五)农村危房改造第二节 社会事业(一)教育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转移培训)(二)科技进步(三)文化建设(四)卫生事业(五)计划生育(六)社会保障(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等)第三节 产业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拳头产品)(一)种植业(二)养殖业(三)乡(村)旅游业(四)加工业(五)市场物流业(六)劳务经济第四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一)社区人居环境整治(二)污染治理(三)石漠化治理(四)环境绿化美化第四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组织保障(包括村级组织建设:村支“两委”、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第二节 资金保障第三节 机制保障第四节 技术保障流渡镇扶贫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第一章

5、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流渡镇位于正安县城东南56公里,地处东经1072410734,北纬28152824。东邻中观、市坪,南与谢坝、绥阳县大垭毗邻,西靠土坪,北与和溪接壤。全镇总面积176.76平方公里,耕地26175亩。1、地貌:全镇多为岩溶地带,喀斯特地形,溶洞较多,著名的有田坝、村台等地溶洞,境内最高海拔1430米,最低海拔700米,镇人民政府驻地海拔720米。2、农业气候:属中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300天,年降雨量1052mm,年均日照时间1080小时。3、土地资源:耕地面积26175亩。土壤主要有黄壤、水稻土和粗骨土等;近年来,通过开展坡改梯、

6、带状征地、水毁地恢复、农业综合开发等土地整治措施,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增产潜力。4、水资源:流渡镇由一条流渡河贯穿全镇,流渡河呈东西走向,境内流程38.3公里,水量1.75m3/s。支流有犀牛山、严家沟、丁家沟、小寨河、楠木湾等七条,盘旋迂回流入芙蓉江。5、生物资源: 流渡镇植物品种繁多,乔木以松杉柏为主,松有马尾松、华山松,经济林主要以银杏、杜仲、核桃、板栗等为主。珍稀、古老、特色树种也较多。全镇森林总面积为87206.1亩,森林覆盖率42.3%。6、矿产资源:境内主要有氟石矿、大理石等资源。氟石矿主要分布在星光村鱼塘、新桥村同心等地,据有关专家考察,我镇境内氟石矿蕴涵

7、量大,但因国家对此类矿产资源管理严格,固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和平至林关村公路沿线一带,蕴涵丰富。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一、人口、劳动力资源流渡镇现辖流渡、星光、中华、和平、古城、林关、新桥、白花8个行政村(原2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39个村民组。全镇总户数9156户,总人口38477人,其中农业户8526户、36272人,占总人口的94.3%。劳动力17643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 9257人。全镇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的18161人,占47.2%;初中文化的16853人,占43.8%;高中文化(含职业高中)的2116人,占5.5%;大专以上文化的192人,占0.5%。全镇有少

8、数民族人口125人,占总人口的0.3%。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7.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0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86.21万元,财政收入126.5万元,财政支出 2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6元。全镇经济仍以农业占主导。流渡是农业大镇,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洋芋、大豆等,2008年全镇粮食产量达11600.98吨。经济作物有烤烟、茶叶、油菜、生姜、辣椒、大蒜等。年产烤烟250吨,油菜籽500吨,产值330万元。而且因地制宜,注重农业其它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辣椒产业方面,目前依托石磨辣椒酱厂,辣椒产业得

9、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年种植辣椒2000亩,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流渡是一个畜牧养殖大镇。家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骡、兔、猫、犬等,主要家禽饲养的有鸡、鸭、鹅、鸽等。养殖主要以大户牵头,小区引路,信贷投入,整体搞活,先后开办养猪场25个,全镇畜牧年创税36.57万元,2008年全镇养殖牛存栏6000余头,羊5000余只,户均生猪存栏4头,鸡、鸭、鹅户均5只。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 全镇公路总里程368.6公里,尚有8个村 105个村民组未通公路。出入境公路有6条,除县道26公里为油路和部分通村公路为镶边公路外,其余道路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辖区内通讯发达,移动电话、程控电话等通讯

10、设施已经普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水利方面,全镇共有山塘水库7个,总蓄水6.23万立方米,灌溉良田面积 3800亩,并起到了有效蓄洪的作用。2004年至2006年,修建水利“三小”工程180个,完成渠道、沟堰整修36.7公里,河道治理修建防洪堤397米,总投资30余万元,增加灌溉良田面积4858亩,全镇63.41%的人畜饮上了自来水。电力及能源方面,全镇各村组均通电,高压线路、低压线路已基本改造完毕,农村沼气池有2780口。社会事业方面。全镇有中心小学一所,九年制学校一所,完全小学10所,幼儿园1所,初级小学8所,有教职工242人,有小学教学班108个,学生4572人,有初中教学班33个

11、,学生2072人。全镇设有1个镇级卫生院,8个村级卫生室,共有医职人员59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设有农、林、水、畜、农机、计生等服务站,共有科技人员36人。第二节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一、全镇贫困情况可归纳为五种类型1、丧失劳力型。指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而造成家庭经济来源少形成的贫困,该类型已纳入民政低保范畴。2、生产资料缺乏型。指农户人口多,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太少,而造成的贫困。3、环境限制型。指农户生活、生产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造成的贫困。4、素质低下型。指农户成员在智力、教育、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整体水平,生产效率低下而造成的贫困。5、灾害造成型。指农户原本不贫困,因灾、因病

12、及其他因素而导致的贫困。二、贫困人口分布2001年,流渡镇属扶贫开发三类乡镇,有8836户37268人,原建制村有一类贫困村4个,二类贫困村4个,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口有12545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4.6%,收入在865元以下的有9038 人,占农村人口的24.9%,收入在625以下的有3507人,占农村人口的9.7%,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47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812元。按照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为贫困的新贫困识别标准,经调查,全镇共有贫困农户3082 户,贫困人口12939人(其中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1112户3283人)。在低收入人群中人均收入在8201196元的有2

13、300户10657人,720820元以下的有122户382人,720元以下的有660户1900人,贫困人口各村均有分布,以林关村最多,共有贫困农户463户、贫困人口1911人,共占全镇贫困农户的15%、贫困人口的14.8%。三、贫困原因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原因:全镇8个村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极差,很多地方缺水少土,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坡地利用率极低,单位面积产出少。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和生活条件差。2、产业原因:全镇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水稻、玉米、生猪、烤烟等种养殖为主,农村人口从事的产业单一,且都不具备产业化发展模式,加上

14、非农产业发展又十分缓慢,导致群众增收难。3、内在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差,是造成贫困的内在原因。全镇劳动力17643 人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9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5%,初中文化的7763人,占44 %,小学文化的8292人,占47%,文盲半文盲618人,占3.5%,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致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低。这种素质型贫困,需要从教育和科技入手,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4、其他原因: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全镇农

15、田灌溉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特别是像古城、林关这些缺水的大村,连人畜饮水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解决田土灌溉问题了。二是投资来源少,农业开发迟缓。由于不处于交通干线,导致区位竞争优势下降,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强,农业开发一直停止不前。三是残疾贫困人口、老年贫困人口多。全镇残疾人共2356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7585人,他们中相当部分生活来源无保障(社会保障还覆盖不到、农村集体经济无实力、有的子女也因贫困而无力赡养),处于贫困状态。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一、有利条件基础较好 流渡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主导产业畜牧、烤烟、茶叶等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客观上要求扶贫工作的加快发展,广大农民对推进加快推进扶贫工作发展步伐,增加效益也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要求,这为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党政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扶贫开发作为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