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5660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研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和谐管理的办学特色研究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随着经济科技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学校管理在不断发生变革,如何转变学校管理的思想观念,确立和遵循新的学校管理原则,是摆在每位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管理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刚性的科学管理实现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更以柔性的人文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强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教育就是用生命去碰撞生命”,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概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达到相当规模

2、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因此,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协调的活动。这个定义概括了三个层次:第一、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第三、是动态的活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根据一定目标对个人行为的协调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与方法,合理地协调人力、物力等资源,以及系统内的各种关系,使之组合和谐,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去完成预定的目标。按国外先进管理科学理论的说法,真正的管理有四个阶段。第一是人物管理阶段,这是用制度管人、靠量化及物质刺激的低层次管理阶段。第二是人际管理阶段,其特征

3、是礼遇、善待被管理者,靠情感联络实现动机和目标。第三是人才管理阶段,这是一种能够挖掘被管理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帮助其实现成功的高级形态的管理。第四是人格管理阶段,它建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最高层面的共同追求之上。这是一种最佳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管理模式。但是,这四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第一、二层次的管理做基础,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第三、第四层次的最高境界。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 一些学校的管理还停留在“人物管理”的低层次管理阶段。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

4、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主体意识与精神的弘扬。其本质是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教育管理理论中,管理行为最后分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前者是以工作为中心,管理者为了工作,既制定了制度、规定了任务,又明确了职责;后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下属的意见,注意下属的感情和问题等。而成功高效的管理应是这两种行为的统一,既“抓组织”又“关心人”。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时刻体现人文关怀,用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两条线,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

5、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和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要想引领学校向优向强发展,创建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就必须在管理上创新,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使教育教学资源和谐利用,达到管与理的和谐,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提升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十分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

6、展的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学校应确立这样一个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而是一个和谐的人。”强调了学校教育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谐管理”,最初是中国学者为解决当代世界管理的困境,借鉴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理念以及当代系统科学理论,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管理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看,“和谐”的理念运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形态,并用于处理人类各大文明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管理”。从微观的角度看,“和谐”的理念主要用于处理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管理的和谐”。“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首先是管理观念上的根本转变。由于

7、管理活动及其环境的复杂和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有时因果律失灵,加上人的认识的有限理性、人的能力有限性、人的不可确知性和行为的不稳定性,所以管理永远会面对一些不能事先确定的东西,需要人自主来应对,并且,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比例会越来越大。和谐管理就是要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组织的能动性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和谐管理理论有着很强的东方文化色彩,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点,追求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总体论思想。中国文化特点就是习惯于整体和辨证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际关系间的和谐。孔子系统地阐述了“仁”是人存在的价值,是为人的核心;“礼”和“义”

8、是为人的途径,“礼”界定的是人们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义”则确立了人们内在的自我约束;孔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利”“义”的和谐统一,内耗现象就可以减少很多。和谐的思想就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对能科学安排的内容尽可能科学设计,对无法实现科学设计的主要营造一种和的氛围,使得每一个人有能动性、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创造一个大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使之与科学设计部分相融合,从而使组织能够自主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适应、自动调节。和谐管理理论沿袭原和谐理论的基本思路,即将组织系统视为基于规则和单元自治的整体,来考虑组织如何在急剧变动的外部环境中发挥整体优势而非部分或整体的改进。该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认

9、为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遵循双规则,即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有效性。和谐管理理论通过对组织系统要素的分析,以及对“主题和谐”的强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组织管理理论。和谐管理的内涵和谐管理是一种能有效调节学校内外的社会关系,优化组合各种办学要素以达到效益最大化,进而营造和谐进取、务实高效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和谐管理理论本身来说是把学校看成是一个规则和单元自治的整体,既重视整体性的功能,以系统自身的智能、用规则和奖罚机制引导系统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又注重加强各子系统

10、自身的能动性的发挥及其和谐,最终达到整体和谐。它遵循双规则,不以单向思维处理复杂的问题,认为学校管理有自己的特殊性,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同时用不确定性消减的方式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控制和协调是在现有的资源范围中进行的,而开发和促进则能够不断发现和拓展资源,因而管理既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促进。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就是要把这种教育的和谐管理理念,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

11、的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谐管理追求的是各种管理因素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在管理上要产生“整体效应”。惟有和谐的管理,才能达到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师生创造性的迸发,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过程、结果的和谐统一。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和谐管理的现实意义科学的管理出高效益,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且努力实践的管理信条。管理是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念,管理是行动,而不是表面的了解与协调。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一流的设施,有较高水平的师资,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那也不可能有一流的效益和质量。只有优质的管理,才能使学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

12、得到发展,赢得社会的美誉。和谐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必然的需求,是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会不和谐,发展进步必然受到阻碍;单位不和谐,工作必然无法开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管理,是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团结协作求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或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习惯于整体和辨证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强调以人为本,以柔剂刚,以情补性,以义代利,关注人际关系间的和谐。如孔子的人学就系统地阐述了“仁”是人存在的价值,是为人的核心;“礼”和“义”是为人的途径,“礼”界定的是人们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义”则确立了人们内在的自我约束;孝、忠、信、勇、智等是为人的具体行为准则。内耗的产生,表面上看是责权利配置失当,从而造成相互扯

13、皮;但深刨其根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管理安排上不够科学以外,还涉及利和义的均衡。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利和义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争论,孔子讲“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他强调“利”应该“以其道得之”。如果人们能够像孔子提倡的这样做到“利”和“义”的 和谐统一,内耗现象就可以减少很多。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内部形成了和谐的环境,就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因此,和谐管理是减少学校内耗和提高学校机制运行和管理绩效的有效途径。学校管理的和谐,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就是因为学校是一个多层面多结构多因素的有机集合体,学校中有着人、财、物各方面的要素,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着,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

14、要将这些层面、因素形成合力,就必须靠管理使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一一配合得当,均衡的境界,强调达成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形成一种“有秩序、有纪律,又有团结合作”的机制。它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家梅奥的“社会人”观点。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的内部、各个管理层面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整体与个体之间不团结、不和谐,产生“内耗”,即使个体的能力很强,学校也是办不好的。和谐管理是以和谐发展为共同愿景,以学校管理者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开放的双向多渠道信息交流的管理。和谐管理有利于理顺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优化管理结构,畅通信息渠道,形成和谐人际关

15、系,提高管理效能。农村学校管理不和谐现状农村学校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自身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在管理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1、 管理缺乏自主性和内驱性农村学校受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绝对领导,上级部门对学校的人事权、财政权和教育教学权的集中,导致了学校管理自主性的缺失,使得校长负责制在农村中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服从于上级的统一管理,服从于上级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僵化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学校自身潜力的挖掘,校长往往对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内部改革既无压力,也无动力,以不变应万变的被动的、

16、形式的应对方式,许多乡镇和学校领导出现了“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发展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在学校缺少自由和自主性,教什么和怎么教还是学校和领导说了算,极大地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的热情,影响了其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导致了管理的失效或失败。另一方面上级给予的资源和经费满足不了学校的需求,人员配置又不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管理资源的稀缺,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由于受财政、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流动严重受限,师资培训的经费落实差,教学设施的添置更是有心无力。早些年教师入业把关不严、乡村优秀教师纷纷进入城镇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再一方面应试教育及社会惯性的挤压、考试制度、评价机制扼杀了教育的生机。教育评价方法过于简单、片面,忽视教师的差异性,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学生,学校就要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