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浅静脉炎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56077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栓性浅静脉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血栓性浅静脉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血栓性浅静脉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性浅静脉炎(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特点是先有静脉损伤,后有血栓。范围比较广泛,在形成血栓23小时后即引起静脉壁和静脉壁周围组织明显的炎症反应。病变的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同,故有不同的病名。在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上肢常位于头静脉、贵要静脉。胸腹壁常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所谓流走性类型,是指病因不明,可以迁移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地发病。血栓性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范畴,由于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所致。一、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输液后或外伤后,浅层静脉呈条索状,

2、临床上除局部轻微的疼痛外别无特殊症状。1、病因病理:病因: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分3类:化学药物刺激引起浅静脉炎,静脉内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溶液,如高渗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续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导管作持续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以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

3、,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病理: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不仅会损害内膜,发生血栓形成。病变一开始就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一般经过712天后,随着炎症的消退和渗出液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棕色色素沉着。有些病历经过一段过程,局部可以重新建立血液循环;甚至在间隔相当长时间后,受累浅静脉再通,又可做为输液途径。导管所致的特殊严重类型病变血管壁化脓,称为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大面积烧伤和危重病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直接致病原因有革兰氏阴性细菌、葡萄球菌

4、等。化脓灶常位于静脉内导管顶端处。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不累及深静脉,因而不致引起肢体静脉回流障碍。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以激发症为主,大都和血管壁紧密粘着,因而不致脱落而酿成。2、临床表现与体征血栓性浅静脉炎全身反应症状比较轻,局部症状比较明显,典型的表现,往往有损伤病史可查的病人,局部突然出现网状和柱状的红肿条状物,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疼痛可于24周内减轻或消失。导管引起的化脓性浅静脉炎症状比较重,常呈败血症,重症病人不明原因的败血症,甚至出现脓毒血症,此时追查原因,应检查输液的导管。临床检查时可在表皮触及索条状物,开始比较软,表面红,因受炎症浸润范围有0.51厘米宽,但长度不等。炎症消

5、退后,索条状物坚硬,扪之类似管状。当网形浅静脉受累时,红肿可呈银叉或珠状,拉紧皮肤时更清晰。当局部炎症逐渐消散,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开始为棕色后呈紫禢色。化脓性浅静脉炎局部疼痛、压痛、红斑和水肿比较重,甚至可以从切口中挤出脓性液体来。3、辅助检查:浅静脉炎一般不发热,有少数病人低热,白细胞轻度升高,对诊断有怀疑者,应进行病理检查。化脓性浅静脉炎,白细胞数升高可达到20109/L以上。4、辨证论治:血栓性浅静脉炎初期以湿热为重,热甚则焮红、灼热、肿痛;湿重则肢体浮肿,沉重,其最后转归成瘀阻脉络,临床上遗留硬性结节或硬性索条状物。具体分型证治如下:湿热蕴结证:多为急性期类型,治疗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6、;内服四妙勇安汤或茵陈赤小豆汤加减:金银花、元参、当归、赤芍、牛膝、黄柏、黄芩、栀子、连翘、苍术、防己、紫草、生甘草、红花、木通等。气滞血瘀证:慢性炎症期,为瘀结期,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主,内服丹参通脉汤、活血通脉饮加减: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桑寄生、川牛膝、川芎、黄芪、郁金等。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应该根据病情随证加减。热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地丁、蒲公英、丹皮、黄连等;慢性结节者,加用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海藻、夏枯草、王不留行、地龙、鸡血藤、络石藤、橘核、山慈菇等。如病在上肢加桑枝、姜黄;病在下肢加黄柏、牛膝。中医外治方药:鲜马齿苋,捣烂后外敷患部,每日2次;外敷

7、金黄膏;熏洗法:马齿苋60克、苏木30克、红花3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5克、川椒10克、赤芍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朴硝30克。将上药混合后,先用凉水浸泡1个小时,加水标准应浸过干药材平面的5厘米左右。浸泡完毕后,用大火将其烧开。开锅后,再改用中小火慢熬1个小时,熬的过程中,应不断搅拌药材,使其充分煎煮。将熬好的药液借助漏斗、过滤网倒入保暖瓶中。再往药渣中添凉水按前方法熬制第二次、第三次药液,第二、三次开锅后煎煮时间可缩短至半个小时。将这三次煎煮所得药液共同倒入保暖瓶中备用。将所得药液倒入沐浴盆中,待温度适宜后,将患肢沐浴于药液中,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消除

8、静脉炎症。5、西医治疗:一般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一般需特殊处理,在外裹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的条件下,上肢可以活动,下肢能行走,不需卧床休息。如果病变比较严重,局部表现比较明显,可以卧床休息数天。根据具体情况,上肢可衬枕,下肢可抬高30度,同时采用镇痛药和局部热敷,症状往往迅速消退,只在局部遗留少许色素斑。除化脓性浅静脉炎外,一般不用抗生素。手术治疗:极少数病人,如果采取上述措施无效,血栓形成有侵犯深静脉趋向者,应及时施行手术,高位结扎受累静脉,予以切除或者剥脱。其优点是:可以防止深静脉受累;解除缺乏瓣膜的大隐静脉逆向压力后,能够迅速消除直立性疼痛;可以简化其他辅助治疗的方法,加速疗程。如果病变发生后在原有曲张的大隐静脉,经过相当时间,待病变进入静止阶段后,可再施行剥脱术疗法。化脓性浅静脉炎,最好切除整个受累的大隐静脉或贵要静脉或头静脉,而且切口要开放,疏松填塞敷料,等症状减轻,局部炎症消退后,再作二期缝合。其他治疗:如有炎症较重者则抗菌消炎治疗;残留的结节条状物不清,且时而作痛,经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后,可考虑手术切除。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