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557317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阅读要点归纳1. 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都可称为修辞手法。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 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 反问、顶真、起兴等。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 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 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2、。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 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 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

3、、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3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

4、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4区别与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 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 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 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5、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喻抑先扬、联想和想象、卒章显志、层层铺垫、层层深 入、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6、、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 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总结: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 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7、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 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 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8、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 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 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阅读设问答题要点:(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

9、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

10、,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 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 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 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 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归纳1. 记

11、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 间+地点)+人+事。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 +说明对象+说明内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关于回答 “某某关键词”的作用 按以下四步解答:1为词语定位,说明他是哪类词语。2说明该词语的一般作用。3结合句意、段意、文章中心说明该词的具体作用。4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 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12、 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 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 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 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 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 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

13、写,细 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 由近到远)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 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1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埋下 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中心)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句:(1)前后照应,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为 下文作辅垫3文末句:(1)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

14、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 文,深化主题;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 /示O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15、,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7.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一)散文的阅读:1. 明确概念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 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3. 阅读要领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语言优美洗练,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阅读 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理清脉络、层次,正确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脉络线索,就是抓住散文 小段、小层的抒情性话语,把这些话语组织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分 析这些语句,大致就可分析出主题思想了。2、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一是用了哪些写景抒情方法,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 景,托物言志。二是分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弄清散的“形”和不散的“神”,通过联想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