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554294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出校农合作特色 不断深化校企融合校企合作办公室 刘建平 贾彦军 张成才摘要:校农合作是所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灵魂,校企 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作为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建校历史的老牌 农业学校,在示范校创建以来,通过“送教下乡”,建立并创新了以“校 农合作”为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学 校以国家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深度融合的 校企合作模式。一、摆脱困境,顺应经济发展(一)校农合作,摆脱困境的抉择原平农校从 2007 年大专停止招生以来,中专办学进入了前所未 有的困境,如何脱困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 .2009 年,学校确立了 “一体两翼、

2、开放办活”的办学理念,率先在省内开展了“送教下乡” 教学新模式,紧贴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校农合作应运而生.(二)校企融合,弥补短板的良策原平农校是一所拥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农业中等学校,悠 久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在蕴积了丰富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 与现代职教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负面因素。几十年不变的人才培养模 式、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过时的评价模式以及相当一部分教师落后 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得到根本性改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出去、请 进来,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办学。(三)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忻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规 模健康养殖

3、业、优质林果生产业、温室大棚蔬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 业”五大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业交流合 作,努力使五大产业对接学校的种植、养殖、果蔬、农产品加工、农 业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群,围绕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建立了校企合 作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维系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学校 专业建设的灵魂。(四)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不竭动力几年来,学校坚持校农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了涉农专业“三园 制”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广“教、 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创 新了办学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送教下乡,创新了育人 模

4、式;建立了教育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创新了评价模式。所有这些创 新,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与学校联姻,校企合作动力强劲。二、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一)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以“立足忻州、辐射晋北、面向 山西、服务三农”为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三园制”人才培 养新模式,建立以“生产过程导向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课 程新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企业参与”的新转变,建立由社会、企业、家长、学校共同参与、以 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新模式, 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新团队。(二)构建长效

5、发展机制.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打造特 色校园文化为纽带,以提升学校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元化、 全方位、深融合的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三)夯实育人基础。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筑牢合作平台, 建设融教学、科硏、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 习型、生产型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 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三、以“常规”为基,以“创新”为梯,创设多元化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在摸索中前进,前进中完善,完善中创新, 许多方面在忻州乃至全省皆属于先行先试 ,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 定,兄弟院

6、校也纷纷前来考察借鉴和学习交流。(一)建立机构,规范运行1、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保证合作有效运行。其主要职责是:研 究确定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步骤,领导并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建立和 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负责宣传和总结。2、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做好合作的顶层设计。职责包括搭建 合作平台,建立机制、联络社会各界、凝聚各方共识,有效动员各方 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增强 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3、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提升合作效率。主要是实现了三大功能, 第一,窗口功能:把握大势、强抓机遇、外引内联。第二,孵化功能:推 出亮点、经验转化、特色立校。第三,服务功能:解读政

7、策、建章立 制、有序运作。4、选定校企合作联络员,加强合作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内容包括: 指导专业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和 考评机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 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者 实训指导教师等。(二)引企入校,优势互补目前,学校共引进10 家企事业单位: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原平 农校店(生态园实训中心)、原平农艺培训中心(农艺培训)、原平农 校“草根子餐饮公司(农校餐饮)、原平嘉禾信会计事务所、王老师 宠物医院、文智彩印、华盛服装、原平巡特警大队(原平特警)、原 平市妇幼保健站(原平妇保)、原平嘉兴俱

8、乐部(嘉兴俱乐),立足学 校整体发展和专业建设需求,对接相关企业,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合 作。主要有三种模式:1、引企入校,教学车间模式通过向企业提供厂房、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教学实 现“教、学、做”一体。2012 年以来,生态园实训中心已完成果蔬 花卉、园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11 个教 学班、42 门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任务。农经专业的统计基础、会 计、审计基础三门课的教学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全部在原平嘉禾 信会计事务所完成。2、联合招生、订单培养模式招生即招工,课程设置由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共同商讨,实行 “菜单式”选课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

9、定、教 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实习实训课由企业安排,参加真实岗位 训练。毕业生全部由企业安置.成功案例有:东大商贸公司订单班(农 经专业)、华辰班(农经专业),双惠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颂丰班 (农经专业)等。3、双向介入,互补双赢模式结合学校管理需要和企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利 . 最受关注的是原平特警、原平妇保与学校的合作共建,学校提供场所, 合作单位提供安保、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了合作双方相互支持,和 谐共建。(三)进企设校,学做一体模式 进企设校,在企业(县、乡、村)设立兼有生产和教学功能的教学 车间(田间地头),校企协作,轮岗实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企双重指 导与考

10、核机制。同时,学生有双重身份,例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双 惠”冠名班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校内完成理论 学习,在企业完成实习和轮岗。(四)建企兴校,三方共赢模式 学校出台鼓励措施和激励机制,积极倡导专业教师牵头领办企 业,锻炼了教师,方便了学生,提升了学校声誉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所、农友科技中心、动物医院、惠泽园林公司、食用菌开发中心、申 宇农技等一大批企业在连剑文、王兴春、张成才等专业教师的领办下, 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四、多措并举,确保合作成效(一)组织保障,成立高效务实的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校 企合作办公室等机

11、构,机构负责人由校领导、企业法人代表和学校相 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统筹校企合作,制定管理制度,解决校企合作中 出现的问题和研究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以及研究签订补充协议。(二)政策保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中央、省、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从法律上对合作 双方给予了扶持和优惠。校企双方为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到 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目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合作管理制度, 规范学校和企业的办学和经营行为。先后协商制定了原平农业学校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原平农业 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考核办法等21 项围绕校企联合招生、 合作办学、合作培训、共建实习实训基

12、地等相关规章制度,使校企合 作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三)服务保障,提供公益性合作服务 公益性校企合作既为学校提供了综合服务,又维护了学校的和谐 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学校与原平巡特警队、原平妇保站的合作 就是基于其综合服务功能,他们为学校重大活动站岗执勤,为学校师 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把脉会诊,保证了我校校园环境和师生员工的和谐 安宁。(四)资金保障,助添发展活力 示范校创建以来,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原则 ,学校根据企 业人才培养要求,三年来,先后投入资金 950 万元及时进行了实验 设备的更新;投资 2100 万元完成了校园基础设施的改扩建;投资 230 万元完成了校园的美化和绿化;投资6

13、8万元用于学生的行为养 成和平安校园建设。为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企业 根据生产需求配置生产设备和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承担实训基地的 维护保养升级的费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由企业出资购置的设施 设备及相关费用达1286 万元,弥补了学校资金的空缺。五、成功实践,共享合作红利(一)建立和推广延伸了“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园、田园、家园“三园”之间交替进行理论学习、顶岗实 习和生产实践,突出农业职教特色.以学校“三园”人才培养模式为指 导,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制定各自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 建了“农学交替、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 构建了“前校后园、校

14、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构建了 “校场对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构建 了“职业仿真、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截止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50门课程标准;完成20门优质 课程建设,形成了以生产经营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引领、案例解读、 任务驱动”的教材编写体例。以优质课程为引领,按新体例完成25本 教材编写任务,其中 8 本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字教学资 源总量增加到2。7TB,是立项建设前的80倍。(三)加快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学校聘任企业技术骨干、农业行家为兼职教师,企业聘任教师为技术指导,促进“双

15、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共聘请行业专 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60多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 作,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创业激情,提升了教师的创新 能力和专业水平。两年来师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获奖人次逐年 增加.到2015年底,共培养了8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 “双 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3 ,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已超额完成 (五) 专业牵头,主动联姻(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中做、 做中学,在兴趣驱动下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16、五)学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行业企业的资金注入,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高。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增加了9处,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62个,涵盖所有专业. 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 800 余万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净增了 2300 余万元。醒目位置电子屏的滚动播放、宣传橱窗正能量的文化传播、 楼道宿舍常态化的温馨提示等不同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增强了学 校的育人基础.(六)学校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 近三年来,先后有陕西榆林、辽宁盘锦、山东定陶、浙江湖州等 30多家兄弟院校前来学习考察.原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为组长的国家 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调研以后,对我校给予充分肯 定,瑞士苏黎世职业教育专家两次前来我校考察交流.(七)丰富了特色校园文化内涵 优秀的企业文化既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升学 校的文化品位。学校依托生态茶庄 ,对全校师生进行了茶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