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547695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原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 1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2.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目标达成:知道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1、 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

2、 4世纪后期,( )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创境激趣】由历史图片导入【自学导航】 一、东晋的兴亡1.阅读教材,简述东晋的建立、发展、灭亡的历史史实。2.阅读教材,写出东晋淝水之战的影响。二、南朝的政治1.南朝建立的简要史实(时间、王朝、都城)2.简述南朝前期、后期的发展。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阅读教材,找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原因)、表现(成就)、重点区域、影响。【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 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生产技术较落后,人们没有什么积蓄。材料二 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繁荣昌盛,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

3、,能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材料三 唐朝通典记载,西晋灭亡后,大量文士避难南方,南方的文学、艺术、儒学一下子兴盛起来。(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2)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人口、技术等方面,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结合材料三,说说除人口和生产技术外,北民南迁还给南方带来了什么?【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

4、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农天下。”南朝宋书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状况如何?(2)材料二反映了南方经济有何特点?(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强化训练】 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东晋 西晋 西汉 南朝A B C D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3.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湿润B土地肥沃C社会安定D北方人南迁4.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最应该当选的是ABCD【归纳总结 】本课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 东晋的兴亡二、 南朝的政治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