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民俗与旅游》[3]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54751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 题:《民俗与旅游》[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 题:《民俗与旅游》[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 题:《民俗与旅游》[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 题:《民俗与旅游》[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 题:《民俗与旅游》[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 题:《民俗与旅游》[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 题:《民俗与旅游》[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民俗与旅游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 邢广文一、课标及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课标中的动词有 “说明”。课标行为内容为“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其中的“举例说明”,“结合有关材料说明”这些都隐藏了考验学生运用例子和资料的地理素养。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学生可以自主收集各种资料,在课堂上进行竞赛抢答。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资料、以及找出影响因素。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

2、的影响”,也就是透过现象,分析内在联系。二、教材分析及处理教材内容: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从宏观上看,本节课不是全册书的重点也不是难点。但是在前面学过了中国的地理概况之后,学生对中国的河流山川、自然资源、工农业都有一定的基础,而本节课正好位于全册书的最后一课,各种民俗非常的新奇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学科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锻炼地理学科思维和读图能力。2、教材结构教材在前几章对中国的各方面的概况有了详细介绍。使得学生在学习民俗与旅游这最后一课的时候

3、,不仅仅看到现象,而能体会其中潜在的规律。3、教材评价与处理教材的民俗文化部分较凌乱,没有给学生整理出各民俗的一些规律。可将教材适当处理,例如从“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切入,课本没有全部介绍,只介绍了“衣”“食”和“住”,所以可以将“行”稍微提一下即可,再增加不同民族的节日庆典。这一知识点也比较简单,教材配有相对应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形象地认识。教师可以进行的补充是给学生播放各种拍摄解说都很好的优秀纪录片,例如世界遗产在中国或者各种世界遗产名录的图片。三、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学生虽然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学生具有生活常识,另外本学期前三章的学习也让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本着学生对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初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希望可以从表面认识上升到规律认识。2、具备的能力初二半学期以来学生培养了一定的自学、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的一般能力。再加上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析图能力,为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3、经验和不足对中国地理知识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具备学习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学生在平时的旅游过程中,以及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了一些全国各地的民俗和旅游地点,所以教学要尽可能先让知识比较广博的学生先讲,教师再补充。但学生缺乏联想、分析的能力,对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在教

5、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影响因素。四、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同时结合学情和教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设计上利用多种图表、案例并采用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习的能力。五、教学目标1、结合各地生活的实例,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2、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相互合作,小组竞赛,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3、学生收集广东省特色民俗,体会对家乡的热爱,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4、掌

6、握地理学习的一般分析思路与方法,学会构建地理方法与规律。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及重要景点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学生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等方式,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方法。地理事物分布都会遵从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种“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分析地理事物,这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熟识的民俗文化照片潮州工夫茶学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带着对新知的渴求,进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与热情。进入新课朗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重难点。朗读了解自学指

7、导1.完成课本P94活动1,说出这些佳肴来自哪些省份?2.饮食文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学生自学并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各民俗文化内在的影响因素。思考内在联系。培养地理思维,找出规律。拓展引申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例如四合院、蒙古包、傣族竹楼等民居以及我国的部分节日庆典。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自学指导1、我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有哪些?2、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有?3、我国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4、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5、试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说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参考同步P57导学三)小组抢答读图识记能力课堂总结练习作业必做:1、完成同步导学P57-

8、P58选择题2、完成P57第9题:连线选做:1、P58第10题:填表2、分析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地理原因。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回顾新知进一步巩固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规律的掌握。八、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教学、案例、图表、实际生活九、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评价项目评价等级评价类别(8-10分)(6-8分)(4-6分)(1-4分)自评组评师评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学会地理资料的分析方法检测性评价:必做题:1. 1.傣族聚居在云南省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 )。A.炎热气候 B.干旱环境 C.地表崎岖 D.多雨的气候【解析】选A。2.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A.西双版纳 B.内蒙

9、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解析】选C。3.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喜欢吃麻辣食品,这是因为当地( )。A.气候寒冷干燥 B.气候炎热干燥 C.气候温暖潮湿 D.气候炎热多雨【解析】选C。4.藏族群众的藏袍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是( )。A.寒冷、温差大 B.炎热、温差小 C.温暖、温差小 D.干燥、温差大【解析】选A。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位于江西省的是( )。A.泰山 B.黄山 C .庐山 D.峨眉山【解析】选C。选做题:1从地理角度,分析广东开平碉楼。【解析】开平碉楼建在江门地区,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地区,江门是著名的侨乡,另外外敌入侵也在这里上岸,所以以前的碉楼,地层只有小的窗户,相当于我们现在楼房的架空层,可以减少外敌入侵。在楼房的高层才开始正式居住,有利于人身安全和财产保护。2. 分析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地理原因。【解析】福建围屋从建筑结构来看,圆形的房屋中间是院落,有利于族群的聚集。另外外墙很少门窗,可以防御外敌。十、 板书设计自然文化民居饮食文化景观服饰自然与文化节庆民俗文化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